《跳楼机》的时代,华语乐坛还需要陶喆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4:22 2

摘要:《跳楼机》的火或许有迹可循,不少人都可以从这首旋律上口和律动感强的作品中听出前辈华语R&B歌手的影子,比如周杰伦、王力宏、方大同,以及刚刚发行了新专辑的陶喆。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狡童

过去两个月里最火的中文歌是哪首?毫无疑问是LBI利比的《跳楼机》。

《跳楼机》的火或许有迹可循,不少人都可以从这首旋律上口和律动感强的作品中听出前辈华语R&B歌手的影子,比如周杰伦、王力宏、方大同,以及刚刚发行了新专辑的陶喆。

在《跳楼机》热度不减的当下,陶喆的新专辑《STUPID POP SONGS》却像是在与时代对冲,整张专辑中,不但只有两首歌的时长少于4分钟(超过3分半),而且,听起来有着很强的年代感,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精耕细作的传统唱片业时代。

当下的听众能接受这样一张专辑吗?不出所料,专辑在网上的评价有些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陶喆水平仍然在线,也有人认为陶喆老了。有人认为《STUPID POP SONGS》讽刺的就是当下,也有人觉得这张专辑成了与时代脱节的自我缅怀。

在这个属于《跳楼机》的时代,华语乐坛还需要陶喆吗?

这是一个属于《跳楼机》的时代,没有《跳楼机》,也会有另外一首短视频热歌填塞短视频用户的闲暇。如果你没有听过《跳楼机》,可能是因为你刷的短视频还不够多。

《跳楼机》这首发布于2024年11月的歌曲,经由短视频发酵,在今年2月火到极致。不但在内地各大音乐平台霸榜,在中国港台和东南亚地区也非常受欢迎,如今仍然仍然排在各大音乐平台的热歌榜前列。

LBI利比在《跳楼机》中融合了R&B与复古流行元素,旋律简洁直接,带着几分懒散与不羁,搭配口语化的歌词,很自然地击中了短视频用户的偏好。

经过这些年的规训,人们可能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快速引爆、快速增量、快速消费,短视频用一个“快”字彻底改变了音乐传播的路径。

《跳楼机》不过是又一次“快”的范本,它精准踩中平台节奏、算法偏好与用户情绪,用最短的时间制造最大的感官刺激,迅速完成从发布到刷屏的闭环。

《跳楼机》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热度走势

相比之下,陶喆时隔12年再次发行新专辑,就像是用“慢”来应对这个时代。

《STUPID POP SONGS》这张专辑输出的,不只是14首歌,而是一整套“过去那个时代”的音乐审美和制作理念,总结成一个字就是,慢。

《STUPID POP SONGS》首先是创作和制作上慢,“每一首歌都有四五年的酿制过程”,其次,我们询问了一些普通00后听众对专辑的听感,一个有趣的答复是觉得陶喆“唱歌很慢”。这或许也是老一代歌手演绎上的特点,旋律铺陈从容,情绪酝酿有余,也因此让年轻人听起来觉得“慢”。

在LBI利比还是普通UP主的时候,曾经做过陶喆的视频,翻唱过陶喆的歌曲,并称方大同是“一直的偶像”,从某种意义上说,《跳楼机》是他和歌曲的主创们从老一代华语R&B歌手那里汲取养分的结晶。

陶喆此时的回归,与爆火的《跳楼机》,构成了“快”和“慢”的交错,两个时代的声音意外地形成了某种对话,既有代际间的传承,也有创作立场上的分歧,而这恰恰是华语音乐在当下最有意思的张力之一。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STUPID POP SONGS》都是一张“反潮流”的专辑,除了“慢”,专辑中有8首歌时长超过4分半,其中,有2首歌时长超过5分钟。看起来,陶喆想做一张可以坐下来听的专辑,而不是一些用来在短视频上传播的歌曲。

对于已经55岁的陶喆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与其跟年轻人拼“快”,不如充分展示自己的“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慢工出细活,恰恰是他能够与年轻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

在与UP主HOPICO的对谈中,陶喆提到,新专辑里很多歌用的都是真鼓,“甚至舞曲也用真鼓来打。”这个有趣的细节就决定了,《STUPID POP SONGS》听起来不会像是这个时代的专辑,而更像是对已经过去的时代的“深情回望”。

除了陶喆的粉丝们,年轻听众对此未必领情。

从我们搜集到的反馈来看,老一代听众,尤其是八零后,对陶喆的新专辑普遍持正面评价。一些八零后听众就表示,这张专辑“挺好听的,元素也挺丰富的”,“有那种以前听CD的感觉”。

但00后听众的反应则明显分化,一部分人认为专辑“太慢”、“太长”、“听不太进去”,甚至表示“像是上个时代的东西”。

这种代际落差,某种程度上正是《STUPID POP SONGS》这张专辑最真实的现实处境。陶喆的“深情回望”必然导致听感上的“不合时宜”,毕竟,在短视频主导听觉趣味的当下,对习惯了快速情绪提取的年轻人来说,陶喆的“细活”可能既陌生也难以进入。

时代对于音乐生态的改变是细枝末节的,就拿陶喆所说的“真鼓”为例,过去十年里,随着音乐制作的全面数字化,鼓机、Loop、预制音源早已成为主流,密不透风的节奏、几近完美的对齐感,成了听觉的“新正常”。真实乐器所需要的“呼吸空间”,反而成了快速引爆的累赘。

不过,陶喆到了这个年纪,也只能用自己的“有”和年轻人的“无”来竞争,他有经验、有技法、有完整的音乐观,也有着能够支撑他播放和巡演的受众群。发行新专辑,与年轻一代粉丝建立新的连接,巡演时能给听众提供新鲜的体验,对于陶喆来说或许也就够了。

“在音乐产业待了超过25年,不免让人开始思考,自己在当今这个市场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其实不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这样的疑问或许都曾浮现在心头:我是否还有价值?”

这是陶喆解读新歌《Stupid Pop Song》的创作思路时,提到的一个“灵魂拷问”。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华语乐坛,大势所趋早已不再依赖某一个人的存在,有没有陶喆,都不会改变短视频带动下的流行逻辑,不影响流量、算法和KPI构建出来的“爆款”。这些年短视频上爆红的新歌,也没几首歌由大家熟悉的歌手演唱。而且,拼流量,陶喆肯定不是年轻人的对手。

陶喆对于华语乐坛的价值在哪?不是“拯救”,而是“传承”,是向这个行业、向年轻人们展示一种创作和制作上的古老方法论,这种方法曾经创造过华语乐坛的辉煌时刻,并且仍然能够在这个时代继续存在着。

从网上的反馈看,尽管网友们对于陶喆新专辑的旋律或演唱褒贬不一,但编曲和制作上普遍较肯定。好听与否或许没有客观标准,但制作好坏却可以用技术评定,这或许正是陶喆和《STUPID POP SONGS》真正的价值所在。

通过《STUPID POP SONGS》,陶喆输出的不是作品,而是方法论,他始终是在用传统唱片业制作人的思维在创作和制作音乐,为华语乐坛留下一点可参考的“可能性”。它或许不能制作出快速走量的作品,但是能够让音乐听起来更有“人”味。

这一点在AI音乐席卷而来的当下或许更加重要,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音乐行业,并还将继续改变下去,很快人们将只需要选几个参数就可以快速生成短视频热歌,到了那个时候,那些想做“人”的人,或许需要陶喆和老一代人的“方法论”。

-全文完-

来源:新音乐产业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