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大,导致许多人夜晚难以入眠。但失眠的定义远不止“睡不着”这么简单。它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夜间易醒)、早醒以及睡眠质量差等多个方面。偶尔一两晚的睡不好并不叫失眠,只有当这些情况每周出现超过3次,并持续至少3个月,且影响到白天的生活和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烦恼。
失眠,让人第二天精神恍惚,久而久之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甚至心血管疾病。
不少人走上了服用安眠药的道路。
而在众多药物中,劳拉西泮和右佐匹克隆是被医生频繁处方的两种。这两种药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适合长期使用?
今天,我们从医学、科学研究和生活实际出发,给你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
现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大,导致许多人夜晚难以入眠。但失眠的定义远不止“睡不着”这么简单。它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夜间易醒)、早醒以及睡眠质量差等多个方面。偶尔一两晚的睡不好并不叫失眠,只有当这些情况每周出现超过3次,并持续至少3个月,且影响到白天的生活和工作,才属于临床上的慢性失眠。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超过38%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尤其在35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长期失眠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焦虑抑郁等慢性病的风险。
当有人实在忍受不了失眠的折磨时,会选择求助于药物。而劳拉西泮和右佐匹克隆,正是医生常给失眠患者开具的两种药物。
劳拉西泮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它通过增强大脑中一种叫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达到镇静、催眠、抗焦虑的效果。它起效快,一般在服药后30分钟内就能发挥作用,适合那些入睡困难或者夜间焦虑型失眠的人。
而右佐匹克隆则属于非苯二氮䓬类催眠药,作用机制与劳拉西泮类似,但分子结构有所不同,副作用相对较轻。右佐匹克隆具有较好的维持睡眠效果,对于夜间易醒、早醒的患者尤其有效。
两者都能帮助入睡,究竟哪一种可以长期服用呢?
这是一个医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在短期使用上效果显著。但长期服用会带来耐药性,也就是说,原来1毫克就能入睡,后来可能需要2毫克、3毫克才能有效。它还可能引发依赖性,也就是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反弹、心悸等。更重要的是,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与痴呆风险上升有关。
相比之下,右佐匹克隆虽然也存在成瘾风险,但在多个研究中发现,其成瘾性和耐药性相对较低。2020年《中华神经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连续使用右佐匹克隆3个月后,停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苯二氮䓬类药物。
这并不意味着右佐匹克隆可以“无限期”服用。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指南普遍建议,所有催眠类药物的使用应控制在4周以内,如需长期治疗,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剂量和疗程。
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很多患者并非只因为“难入睡”才吃药,而是因焦虑、抑郁、生活压力大等心理问题引发的失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依赖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
一位中年女性因家庭矛盾和工作压力开始出现严重失眠,医生最初选择给予她劳拉西泮,短期内睡眠改善明显。但三个月后,她发现即使服药也难以入睡,且白天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改用右佐匹克隆,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失眠才逐渐缓解。
这说明,药物不是万能钥匙,尤其是长期失眠,往往需要综合干预,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等。
在大众文化中,安眠药一直带有某种神秘甚至危险的色彩。有些人误以为只要吃一颗就能睡得香甜,有些人则害怕一沾就上瘾。
催眠药的用途非常广泛且科学。比如在术前镇静、癫痫控制、严重焦虑等情况下也常用到劳拉西泮。但正因其作用强,一旦使用不当,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右佐匹克隆被称为“第三代安眠药”,在副作用控制方面更为理想。服药后头天早上较少出现“药后残留感”,也就是那种“起不来床、脑子不清楚”的感觉。但也有个别患者出现口苦、口干等不适,尤其是长期服用后。
很多患者在看医生时,只说一句“我睡不着”,然后期望医生给一颗药就能解决问题。
但医生更想知道的是:你是入睡困难还是容易醒?有没有白天犯困?最近有没有情绪波动?有没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信息,决定了医生选择劳拉西泮还是右佐匹克隆,甚至是否需要开药。
年轻人压力大、焦虑感重,常常难以入睡,此时劳拉西泮的抗焦虑作用可能更合适。而一位老年人夜间频繁醒来,担心药物影响第二天清醒程度,那右佐匹克隆或许更安全。
一句话总结:如果非得从两个中选一个长期用,右佐匹克隆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但前提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且定期评估效果与风险。
劳拉西泮虽起效快,但耐药性强、依赖风险高,不推荐长期使用。右佐匹克隆虽然影响较小,但也不是“无害”的,长期使用仍需谨慎。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失眠超过一个月,药物之外,还要考虑是否需要心理干预或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睡前少看手机、白天增加阳光暴露、规律作息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变,往往比吃药更持久有效。
每个人的睡眠问题都有原因,药物只是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与其一直换药,不如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偷走了你的好睡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雪,刘燕,王娟.右佐匹克隆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0,33(05):385-388.
[2]陈立夫,杨芳,张思.苯二氮䓬类药物长期使用的认知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10):854-857.
[3]王晓梅,周志华,李楠.慢性失眠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01):20-27.
来源:药师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