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军着实勤奋,笔耕不辍,且不论他关于研究出版的皇皇多部,仅就散文集而言,这已经是他“桂子山语丝”第四本了。这本《桂子山杂谭》文如书名,纵横捭阖,说古论今,特别是对有关文学院(中文系)的往事勾勒,昔人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不由生出诸多感慨。
范军嘱张三夕、戴建业和我写序,我欣然应允。我们几个都是几十年的同事和朋友,一起经历过风雨,也看到过彩虹,友情甚笃。
范军着实勤奋,笔耕不辍,且不论他关于研究出版的皇皇多部,仅就散文集而言,这已经是他“桂子山语丝”第四本了。这本《桂子山杂谭》文如书名,纵横捭阖,说古论今,特别是对有关文学院(中文系)的往事勾勒,昔人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不由生出诸多感慨。
这本书第一部分追忆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旧事和前辈,有学校的过往和我尊敬的师长。这本书也使我回想起自己1977年留校以来的岁月,我们敬爱的老校领导刘介愚、陶军、郭抵和章开沅、王庆生、邓宗琦等对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上关怀的点点滴滴,还有院系党的干部的无私帮助,每当忆起就格外温暖。记得我曾向时任中文系总支书记的胡宜兰老师诉说,晚上9点后学校图书馆、教学楼都关门了,没有地方读书。我们的书记当即就把总支办公室的钥匙给我,说以后你每天晚上就在这里学习,一下子使我有了更为充裕的读书时间。《桂子山杂谭》中提到的黄曼君、王先霈、曾祖荫、刘守华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性格各异,但都可敬可爱可圈可点。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院每年都要召开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记得有一次邢福义老师第一个发言,他强调师承和团队的重要性,并以语言学为例,6个人集成的力量相当36人。接下来是黄曼君老师发言,黄老师强调现当代学科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主张张扬个性。邢老师事后不甘,撰文讥讽,说有的学科仿佛像一袋子螃蟹,从里面爬出来后个个张牙舞爪,各爬各的。尽管当时不同学科有不同理念,但老一辈对学术的虔诚令人感佩,把学科搞上去是他们的共同心愿。当接力棒传到50后,我们这批人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周晓明、聂珍钊、王齐洲、张三夕、戴建业、陈建宪、吴振国、高华平,还有书记谭根稳等,大家齐心协力,申报学科,创办杂志,编写教材,举办会议,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尽管也偶有不公和怨气,但“我爱桂子山”成为大家挥之不去的情结,其间没有一个带头人离开这方土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大家都像旧时三峡的纤夫一样拼命向前,这批富有激情敢想敢说的50年代生人成就了文学院的一段辉煌。可以说,今天的桂子山之所以让人眷恋,不仅仅在于它秀楼耸立,树木成荫,不是公园,胜似公园,更重要的是这里生活着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并且这种激情正被一代一代传承。
作者范军虽长期从事学报和出版工作,但我们始终把他视为文学院的一员。在他时任出版社社长之际,我们就在他的建议和支持下,启动了《教授文库》工作。为此,我还特地做了说明:“百年来,华中学人严谨治学,代有建树,为今天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此次借211工程建设项目东风,并获学校和出版社支持,我院筹谋编辑《教授文库》,逐年推出教授自选代表作,结集出版,旨在弘扬学术,传承薪火,以延文学院之文脉,亦尽我辈之责任。”中国语言文学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我们拟增设几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文化传播学,范军作为该学科的带头人成为奠基者之一。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该学科走出了一批批出版编辑的学术骨干。范军与我们的共同语言颇多,戴建业坦言引为同道,我深以为然。借此机会,我更想感谢的是范军的夫人黄晓玫书记。晓玫书记是我最钦佩的女性之一,特别是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她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定力。她为人正派,是当今的一股清流,记得当时有人提议由范军来接任文学院院长,就被分管学校组织工作的晓玫副校长予以劝阻。
范军这本散文集最后一部分谈人生感悟,也许当时作者还年轻,读起来有一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人生一段有一段的风景,每个阶段都可以过得富有诗意。在我看来,生活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主观营造。说是客观存在,是因为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就像天要下雨一样;而说生活是一种主观营造,则是因为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生活和感受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态度决定了生活质量。
胡亚敏
2024.9.19于华大家园
往
期
推
荐
1.从《王先霈文集》说开去——桂子山语丝之二十九
2.刘守华教授这样做课题——桂子山语丝之七十三
3.曾老师给我改作业——桂子山语丝之七十六
4.鸟真的有语言吗?——桂子山语丝之七十二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