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日军经常狂轰滥炸,每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演出。但每年从10月起到第二年5月均为重庆的雾季,这个时段山城笼罩在浓雾中,难分东西,日机无法空袭。当时中国文艺界,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趁此良机举行大规模演出,因此被文化界人士美其名曰“雾季公
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日军经常狂轰滥炸,每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演出。但每年从10月起到第二年5月均为重庆的雾季,这个时段山城笼罩在浓雾中,难分东西,日机无法空袭。当时中国文艺界,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趁此良机举行大规模演出,因此被文化界人士美其名曰“雾季公演”。
中共直接引领
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秘密建立,由周恩来、博古、吴克坚、凯丰、董必武和叶剑英任常委,周恩来任书记。他们的公开身份是中共派驻重庆的代表,这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至蒋介石庐山谈话发表前后,中共陆续派往重庆的合法人员。他们以中共代表、国民参政员等身份,代表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交涉,同时也与各党派和重庆各界人士交往,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重庆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共产党人于此地宣传思想主张、进行社会动员更需讲究策略。因此,南方局领导人格外重视文艺这种相对比较和缓、隐蔽的斗争形式。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感染性更强、更为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成为当时的首选。再加上一大批戏剧、文艺精英陆续汇聚山城,雾季公演具备了开启的基本条件。
1941年10月,中共直接领导的职业剧团中华剧艺社隆重上演《大地回春》,雾季公演由这部开门大戏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部由进步剧作家陈白尘创作的话剧,讲述了民族资本家黄毅哉在抗日烽火中艰难兴办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黄毅哉的“新中国纱厂”随着日军入侵从上海迁到武汉,又从武汉转移到重庆,最终在敌人的轰炸中勇敢建立,并于卢沟桥事变三周年纪念日开业。
1941—1942年,周恩来分批约请戏剧界朋友到他寓居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做客。阳翰笙、陈白尘、吴祖光、郑君里、白杨等著名编剧、导演、演员皆在被邀之列,其中多以年轻人为主。周恩来亲自下厨做淮扬菜待客,在喝酒谈天中潜移默化地向他们宣介进步思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这些文艺界名流。许多当年与会的青年后来回忆说,从周公馆出来,总觉得内心充满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1941年11月,在周恩来的直接组织下,中共开展纪念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活动。作为中共秘密党员的郭沫若,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分管战时文化宣传工作,在政治界和文化界具有广泛号召力。中共正是要利用这次社会活动来进一步扩大进步力量的影响,并为雾季公演再添一把火。这就是两部“献礼剧”——由中华剧艺社演出、阳翰笙编剧的《天国春秋》和郭沫若本人创作的《棠棣之花》。
为了让更多民众通过公演的戏剧坚定抗战信心,周恩来要求《棠棣之花》《天国春秋》《屈原》诸剧的演出能够起到文化抗战的作用。为此,周恩来提出了今天依然在演艺界极其有效的“全明星制”,即在演员配备上尽可能地使用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优秀演员、名家名角。
周恩来嘱托阳翰笙为这几出戏剧配置最强有力的阵容,把观众吸引到剧场来。他的直接授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天国春秋》饰演杨秀清的耿震、饰演洪宣娇的舒绣文、饰演傅善祥的白杨、饰演韦昌辉的项壁等,都是当时一流的话剧演员。《棠棣之花》同样是华丽的全明星阵容。中共直接引领,使雾季公演轰动山城。
掀起话剧运动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随后,一直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四届。雾季公演掀起了中国话剧运动的高潮,由此重庆成为话剧运动的中心,也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仅中华剧艺社,在雾季公演中即先后上演了于伶的《长夜行》、夏衍的《愁城记》和《法西斯细菌》、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老舍的《面子问题》、沈浮的《重庆24小时》、曹禺的《北京人》和《家》、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岁寒图》和《石达开》等近20个优秀剧目。四届雾季公演共有28个剧社、团、队参加演出,共演出大型话剧110多台。
激发创作热情
雾季公演的盛况,大大触发了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那段时间,重庆成为戏剧作家的丰产地。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就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6部历史剧,阳翰笙则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3部历史剧。雾季公演的剧目,乃至整个抗战时期的戏剧,大多是抗日救亡的主题,同时也有许多揭露国统区黑暗腐败现象的剧目。当时由于国统区管理森严,进步作家们以历史剧为武器,借古喻今,掀起了历史剧创作与演出的高峰。
集聚话剧精英
参加雾季公演的演出人员,大多是中国话剧界的精英。譬如:著名导演陈鲤庭、应云卫、石凌鹤导演了三至五出大戏;金山、白杨、舒绣文、张瑞芳、魏鹤龄、陶金、项堃、吴茵、路曦、耿震、孙坚白、沈扬、江村、施超、章曼苹、秦怡、赵韫如、谢添等,除金山只饰屈原外,其他每个人都在三五个戏里担任重要角色。张瑞芳在《棠棣之花》中饰酒家女,《北京人》中饰愫芳,《大雷雨》中饰卡特琳娜,《屈原》中饰婵娟,另在《陌上秋》《遥望》中担任重要角色。舒绣文也在六出大戏中扮演洪宣娇、聂逓、伊丽莎白等角色。参加雾季公演的还有中宣部实验剧团、戏剧工作社、教育部实验剧队、新生剧社、东方剧社、力行剧社、中央银行业余剧团、邮工剧团、沪江大学法商学院、朝阳大学剧社、中国业余剧社、中央广播电台等,真可谓集一时之盛,而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则是其中的主力军。中华剧艺社是在“皖南事变”之后,由阳翰笙提出,受南方局周恩来书记关爱,约请应云卫出面筹组的。剧团先在重庆南岸的苦竹坝集合周峰、张立德、丁然等二三十人为班底,后来又有张逸生、金淑之等人参加。由陈白尘、陈鲤庭、辛汉之、刘郁民、孟君谋、贺孟斧组成理事会,应云卫为理事长(对外称社长)。那时候演职员工睡的是稻草铺,吃的是大锅饭,演出时则请国泰大戏院经理夏云瑚帮忙,以国泰大戏院为演出基地。
振兴电影事业
在抗战戏剧进入鼎盛时期的同时,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事业也进入高潮。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中央电影摄制场和中国电影制片厂及大批电影工作者先后迁到重庆,他们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己任,出产了一大批反映抗战现实,配合抗日战争的优秀影片。如故事片《孤城喋血》《北战场精忠录》《八百壮士》《热血忠魂》等,纪录片《我们的南京》《重庆的防空》等,都以抗战现实为主题,激励人民保家卫国,投身抗战。
雾季公演在重庆雾季、日寇空袭的间隙进行,其历史作用与意义很大。不但弥补了由于日寇封锁、影片不足所致的山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更主要是给予了在战争恐怖和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的山城人民以精神上的极大抚慰,坚定了他们的生存意志和不屈抗战的决心。虽然那段令人热血澎湃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以雾季公演为代表的重庆抗战戏剧所成就的黄金时代,仍然不失为中国戏剧史上一道璀璨的风景。
抗战时期重庆的雾季公演,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永垂青史!
来源:重庆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