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技创新与千年农事深度融合,泰安给出的答案不是替代,而是赋能;不是颠覆,而是共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靠天吃饭”变为靠科技增产,一幅科技强农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记者 张汶宁 李雪
□策划统筹 柳萍
提要
当科技创新与千年农事深度融合,泰安给出的答案不是替代,而是赋能;不是颠覆,而是共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靠天吃饭”变为靠科技增产,一幅科技强农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为农民带来实用技术;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田间地头;先进农机广泛应用,让种地变得更加智能高效……泰安,这座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城市,如今正积极探索科技与农业的融合之路,精心勾勒科技赋能农业的“新耕图”。
翠绿麦苗铺展田野间。摄影记者 隋翔
科技服务深扎根 助农种出“金疙瘩”
“同样是种地,为啥别人种出‘金疙瘩’,我们却种出‘土坷垃’?”2016年,东平县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宝带着党员群众到寿光、费县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这一年秋收后,村民一致同意流转土地,开始学种网纹甜瓜。
“不懂技术、没有市场,一开始也是心里没底。”王兴宝向东平县科技局提出了需要果蔬方面科技特派员的需求,了解这一情况后,泰安市科技局将基层需求和专家信息进行了匹配。很快,梯门镇有了自己的科技特派员。
为了保证作物丰产丰收,第一年,科技特派员聘请了专业团队过来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打叉、防治病虫害。此后的时间,科技特派员不但留了下来,还从一个人扩充成了一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他们有擅长蔬菜种植的,有擅长西甜瓜种植的,他们中还有育苗专家,每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背后都是整个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村民在科技特派员的帮扶下,种上了“科技的种子”,收获了“致富的果”。
如今,有了科技加持的梯门镇,特色农业发展势如破竹。该镇以“梯门速度”完成2400余公顷42个特色农业种植基地的建设,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达到480多万元,地里真的能长出‘金疙瘩’!”王兴宝激动地说。
东平县大羊镇是全国有名的“核桃之乡”,近年来出现了核桃品种落后、病害发生严重等问题。科技特派员在国家核桃种质资源圃500多个核桃品种中筛选出抗病核桃品种,经过努力,成功培育出“秋香”“岱康2号”等抗病核桃品种并在低产园区应用,得到果农的一致认可。新品种发芽晚,能避开“倒春寒”,且抗病能力极强。“秋香”等核桃新品种的产量比老品种提高1倍以上。
从乡镇试点到全域覆盖,从个人科技特派员到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从服务农业延伸至支持二产、三产……自2006年我市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以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市不断深化发展,形成了成果转化、技术合作、企业辐射、团队协作等一批典型案例。十几年来,上千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全市1300多个村、合作社、企业等进行技术指导,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500多项,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泰汶大地,打通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科技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科技姻缘“两头甜”
科技成果只有“种”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实现价值释放。然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绝非一步之遥。如何让实验室的“金种子”在土壤里“开花结果”?我市搭建起“高校院所+转化中心+示范基地”的三级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推动创新资源向农业一线集聚。
走进东平县科海菌业有限公司黑木耳研发示范基地,只见菌棒整齐排列,一丛丛饱满的黑木耳从中俏皮探出,在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今已成为年产能达1500万包的行业“黑马”,这背后是一场由科技“红娘”牵线、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发的“化学反应”。
“高校有技术,企业缺创新,就像‘隔着窗户纸’。”泰山科技大市场技术经理人葛新茹回忆首次走访科海菌业的情景:企业守着传统工艺,菌包产量低、品相差;而市农科院实验室里,孔怡团队研发的食用菌育种技术却“待字闺中”。
转机出现在2021年。葛新茹带着农科院专家团队直奔企业大棚,现场“把脉”:“菌种老化导致出菇率低”“温控不准影响品质”……一席话戳中痛点。双方当场敲定合作:农科院提供“菌种配方”,企业开放生产线联合开展试验。
截至目前,双方合作开发13项专利技术,突破6项核心工艺,培训食用菌实用技术人才超500人。企业负责人商成龙感慨:“在科研团队的助力下,我们建成菌包工厂化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同样受益的还有粮食生产。当前,我市约190133公顷的冬小麦陆续进入挑旗抽穗关键期。行走在岱岳区马庄镇的麦田里,仿佛能听见生命的声响。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轻轻拨开麦丛,指着开始露尖的小麦旗叶说:“这个时期的小麦生长非常迅速,必须进行科学管理。”
薛丽娜查看麦苗长势。 摄影记者 隋翔
薛丽娜又指了指前方的试验田,“好在每年的玉米、小麦生长关键期,专家们都会带领学生来这里开展调研、试验。”
不远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代兴龙正带领12名师生组成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团队穿行在麦垄间。“这片试验田就是我们的露天实验室。”代兴龙说着,小心翼翼地将一株麦苗装进采样袋,“半小时后,这些‘体检样本’就会在小院的实验室里‘开口说话’。”
这座藏在麦田深处的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是山东农业大学驻马庄镇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专家团队的大本营。2021年起,山东农业大学与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在这里打造了约3.33公顷的“科技苗圃”和约13.33公顷的“示范课堂”,一场关于“如何让麦田多打粮”的变革逐渐展开。
“我们推广的小麦高产与肥水高效协同技术模式示范区2024年实打测产亩产超过800公斤,增产16.8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21.6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71%。”代兴龙说。
“我们既是科研队,又是‘田保姆’。”代兴龙介绍,科技小院师生每年至少驻田7个月,现场解决农户难题。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驻泰高校,尤其是农业科技院校的资源优势,建设科技小院50余家,已有14家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数量居全省首位。
科技雨露润沃野 现代农业有“智”更有“质”
走进位于泰山西麓的岱岳区道朗镇泰山茶溪谷茶园,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放眼望去,眼疾手快的采茶工们穿梭在茶树间,单手轻轻一捻,“头茬”嫩芽便落入掌心,三五片之后再放进腰间竹篓,不一会儿,竹篓里已是一片青绿。在良种繁育中心,嫩绿的芽苞悄然吐新,“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均匀洒出水雾,为茶苗按时按量输送着成长必需的“营养餐”。科技赋能农业,种植成本和茶叶品质都有了保障。
泰山茶溪谷正在进行泰山茶良种智能繁育实验。摄影记者 隋翔
科技的加持可以提高移栽茶苗成活率?没错!长期以来,泰山茶溪谷引进的茶苗多为裸根苗,茶苗的根系没有泥土包裹,运输过程中极易失水,影响茶苗的成活率。为解决茶苗成活率低这一问题,泰山茶溪谷从2023年开始研究“长穗扦插快速成苗繁育技术”,利用营养钵让茶苗生根。通过此项技术移栽的茶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有效推动了泰山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
泰山茶溪谷。 摄影记者 隋翔
“泰山茶溪谷智能繁育温室总面积3500平方米,目前,该智能繁育温室年繁育茶树无性系良种70万株以上。原先一年才能移栽的茶苗,现在仅需三四个月便能出圃,移栽后基本没有死根现象,既缩短了育苗时间,也节约了成本。”山东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祥告诉记者。
工人正在搬运番茄幼苗。摄影记者 隋翔
科技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产业形态。“泰山番茄”产业是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将引领我市番茄产业升级,打造“泰山番茄”这一金字招牌。
走进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种苗研发中心的育苗温室,入目便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培育架上,一株株番茄苗绿意盎然、茁壮成长。自动化的喷水、施肥设备精准喷淋,不仅大幅提升了种植效能,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引人注目的是,育苗温室里还配备了AGV全自动运输系统,一辆辆小巧灵活的智能小车在既定区域内自如穿梭,它们自动规划最优行驶路线,忙碌地往返于各个作业节点,高效完成顶升、灌溉等工作,为番茄育苗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是全国首个将AGV全自动运输系统运用于蔬菜育苗领域的中心,该系统可实现远程操控、自主导航,可大幅提高蔬菜育苗环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为我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山东泰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双说。
目前,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的种苗研发中心已形成“繁育、销售、示范、推广”种质资源一体化新模式,种苗市场将覆盖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种苗中心目前已出苗1660万株,现有在育种苗420万余株。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可年育种苗2.2亿株。”王新双说。
番茄硕果累累。摄影记者 隋翔
广袤田野上,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融入农机化进程,农业生产正在由会种地到“慧”种地升级,“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正在绘就有“智”更有“质”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在肥城市汶阳田腹地的安驾庄镇护驾院村,几位村民围站在田埂上,目光紧紧锁定在低空盘旋的无人机上。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有条不紊地穿梭飞行,所到之处,白色的药雾轻柔地洒落,精准地覆盖着每一寸麦田,能有效预防可能来袭的病虫害。
“以前咱防治病虫害,全靠背着沉重的喷雾器,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喷不了几亩地。”村民杜遵东感慨地说,他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下巴,目光始终追随着无人机,“现在好了,有了无人机,眨眼的工夫,一大片麦田就喷完药了,效率高不说,还喷得匀实,咱这老胳膊老腿可算能歇歇啦!”
而在离此处不远的南辛庄村田间地头,无人机、植保机、农业机器人等各种新式农具“大显身手”,绿油油的麦苗铆足劲儿生长。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耕、种、收都统一机械化作业,每亩节本增效180元以上。”地头上,村民陈丙军一边操作着植保机进行作业,一边感慨地说,过去靠“锄镰镢锨”种田,现在是“科技种田”。
近年来,机械化种植、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等技术在泰安各地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已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农机装备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2024年,全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7亿元,补贴机具1.68万台,受益农户近1.14万户;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81.9万千瓦,同比增加5.5万千瓦。
当科技创新与千年农事深度融合,泰安给出的答案不是替代,而是赋能;不是颠覆,而是共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靠天吃饭”变为靠科技增产,一幅科技强农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