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后台也总是收到“求书单”的留言。看到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我既开心,也隐隐有些担忧。
今天。又是一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最近后台也总是收到“求书单”的留言。看到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我既开心,也隐隐有些担忧。
担忧的是,我们似乎从过去的“买书如山倒”,滑向了另一种期望:寻找一本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神书”或“秘籍”。
不断找,不断找。但大多数书,都翻不过20页。
等真遇到坎儿了,产品滞销、团队涣散、增长乏力,依然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常说,解决商业问题,很像医生看病。
厉害的医生,靠的不会是一本包治百病的《医学大全》,而是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运用治疗方案的能力,以及脑袋里系统化的诊断知识。
同样,对于非虚构书籍,我们想要的真是那本书吗?或许,更多是作者的“解题思路”。
这也是“刘润读书会”栏目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和作者直接对话,能为每个人构建自己的认知之树,做一些小小的贡献。
过去一年,读书会很荣幸邀请了180多位嘉宾。“作者”甚至不是他们的第一身份,很多都是实践一线的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和教授。
今天,我们从最近的上百场直播中,为你盘点出了十大好书。这10本书,无论是销量,还是读者口碑,都非常不错。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比如,建立认知之树的第一步,很多人都忽略了。
那就是,拆解问题。
笛子,《拆商》
笛子老师创业十几年,做的事情跨了许多行业,还写过书,做过短视频。
她说,做啥成啥的秘诀,靠的就是两个字:拆商。一种“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比智商、情商、财商,还要底层的“元能力”。
可能有点抽象。来举2个例子。
比如,把油画卖给老外。
一幅国内600、700元的油画,给外国人卖700、800美金。一定可以大赚一笔,对吧?
可是埋头就干,血亏收局。
一开始,笛子觉得卖点是“画好看”、“价格便宜”、“颜料高级”。于是投钱提升材质,烧广告费强调卖点。结果,每投入1000美金,只收回了300美金。
怎么办?
她回去拆解订单,发现需求并不是拍脑袋提炼的这些卖点,而是“弥补遗憾”。
把已故的爷爷和刚出生的孙子画在一起;
让去世的父母“出现”在自己的婚礼油画上;
让追星的孩子能和偶像“同框”。
原来,客户买的不是画,是情感寄托。
拆解,才能找到“真需求”。调整方向后,局面立刻扭转。
第二个,母婴品牌。
一提到母婴,就觉得哎呀给孩子买,孩子得喜欢。于是,许多品牌喜欢用粉色、蓝色、黄色。
她偏不。拆深一点就能发现,妈妈是客户,而宝宝是用户。妈妈才是购买决策者。
要“讨好妈妈”,她就开始做高级的卡其、咖啡、黑白色调,定位“母婴中的奢侈品”。
结果如何?价格比当地品牌贵1.5到2倍,却在东南亚卖爆,被马来西亚皇室采买,还拿了奖。
你看,无论是找到真需求,还是实现差异化,“拆”都是关键动作。
拆解之后,问题变得清晰具体。而清晰,才是第一生产力。
有了拆解思维,再加上一个趁手工具,那就是王炸组合了。
什么工具?DeepSeek。
杜雨,《DeepSeek使用指南》
开年DeepSeek爆火,但很多人跟我说,总觉得它用起来差点意思,胡言乱语,还老“服务器繁忙”。
这可能是因为,用法不太对。说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提示词应该尽量详细。
得看模式。
DeepSeek有两个模式:基础的V3模型,和那个更强大的深度思考(RE)模式。
想用好后者,就要用“推理”的路径,而不是“生成”的路径。
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写长篇大论的指令,直接给它目标。否则,会限制它的自主思考。如果它回答太专业,你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它:说人话。
误区二:只逮着一个AI工具薅。
AI真正的生产力在于“组合拳”,DeepSeek+X。
画流程图、做PPT,可以让DeepSeek生成Mermaid代码,交给在线编辑器渲染。
做深度研究,可以结合秘塔AI搜索。
拍视频,用DeepSeek写文稿,让Midjourney帮你作图,再让可灵把你的图片动起来……
误区三:只在DeepSeek官网上使用。
经常遇到“服务器繁忙”。
你可以试试在腾讯元宝中使用,手动把模型从“混元”切换到“DeepSeek”。
就像杜雨老师说的,“早点下班,多陪家人”。这或许才是我们普通人关注AI,最实在的意义。
那如果,想专心用DeepSeek创富呢?
卢森煌,《高效使用DeepSeek》
卢森煌老师说,用AI帮助自己创富,得先自己想明白。
想的过程,可以通过不断和AI提问来获取灵感。那自己想不明白,怎么办呢?
自己想不明白,可以跟着高手后面学习。
卢老师接触的很多义乌老板,早就不满足于AI写产品描述了。他们用AI能一天生成几百条符合中东文化的营销文案,这还只是基础操作。
更绝的是,能在24小时内,搞定87份极其复杂的定制化报价单,里面把关税、物流、文化差异、议价空间都算得清清楚楚。
卢老师自己,为了哄太太开心,考了个月嫂证。他把过程用AI的“图生图”功能,在小红书做起了引流。再配上“男的考月嫂证”这个自带话题的真实经历,一下子就吸引到了精准的人群。
想明白了,用好AI工具,一个人也能踩出一条致富路径。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开公司,成为了可能。怎么做?
鱼堂主,《一人公司》
所谓“一人公司”,不是说法律上一个人注册的公司,而是一种商业模式:
“一人公司”的思路,就是要琢磨怎么让一件事产生利润,然后去占领更多闭环,尽力扩大你的成果价值。
追求的是低成本、小规模、高利润。
鱼堂主有一个7、8人的团队,但是能服务2万付费用户。他自己每年还能旅居三四个月。
他说,赚钱不是最终目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上更好的生活,才是。
你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媒体这些杠杆。
举个例子。
一个厨师,在饭店炒菜,可能月入一两万,这是岗位价值。
但他把自己打造成IP,网络接单,上门做一次家宴收费2000元。那么,上门10次,收入就超过了厨师的工资。这是放大了成果价值。
这可能,是你“苟住”和“豪赌”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但如果你说,暂时还没有这个考虑?
那么,至少保证自己,对金钱有配得感。
才会有钱花。
李筱懿,《有钱花》
想谈谈自己的价值,或者争取点应得的,总觉得有点难开口,好像缺点“话术”或“技巧”。
这事可能首先不是技巧问题,是你心里那个“坎儿”:配得感。
你看,如果心里不觉得自己“配”,那再多技巧也用得别扭。可一旦你真觉得“我值得”,很多事儿就顺了。
比如,量化自己的付出。
不是为了显摆,不是邀功,而是对自己价值的确认。就像筱懿老师说的:“把成绩说出来,不把成绩说出来,谁知道咱干了啥呢?”工作记个日志,家里做了啥也记一下,这不丢人。记录本身就在重申你的价值。
又比如,设立边界。
比如朋友想当然地让你“帮个忙”改稿,或借车,你不想做,得说“不”。因为你清楚,保护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能量,就是保护自己的价值。
这种“心里有数”的状态,做起事来就不一样。
所以说,很多时候,琢磨“怎么要”之前,不如先问问自己“值不值”。把心里那个“配得感”理顺了,也许行动自然就跟上了。
财富和机会,往往会在这时,更青睐你。
除了配得感,你或许还可以尝试,用逻辑来看人生。
比如冯仑老师分享的,95-5法则。
冯仑,《人生的逻辑》
冯仑做房地产,一做就是34年。
他读过经济、政治、法律,最后拿了社科院的法学博士,还在机关待过,也教过书。但他更像个生活的观察者,一路走,一路琢磨。
最近,他把这些琢磨,写成了一本书《人生的逻辑》。
用冯仑自己的话说,这是“几十年的聊天记录”,更像一剂在我们困惑、茫然、焦虑时,或许能“治点病”的“心灵解药”。
怎么治?靠的,是提供“新解释”。
他说,人生很多时候卡住,是旧的解释行不通了。这时候,你得换个解释系统,通过逻辑来重新看人生。
举个例子。相亲时,女方说“我妈养我不容易”,所以彩礼得多要点。
95%的男生,听到这话,估计就懵了,要么认怂回家凑钱,要么苦苦哀求能不能少点。思路被对方带着走。
但那5%的人怎么想?冯仑式的“逻辑”来了:
首先,回归常识。
你妈养你不容易,是。但这主要是你爸在前二十年的责任,对吧?跟我这个刚认识的人关系不大。
接着,合理推理。
好,就算不容易,现在你妈把这个“不容易”的女儿交给我了,轮到我“不容易”了,那你妈是不是该给我点钱,感谢我接盘了这个“不容易”呢?
你看,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豁然开朗?气势都回来了。
冯仑老师有个很妙比喻,叫“人生软件”。
22岁前,我们的“软件”,是家庭和学校安的“标准版”。教我们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理想。期间,我们的“硬件”也基本定型了。
但22岁一毕业,进入社会这个真实操作系统,麻烦来了。发现“标准版软件”好多Bug,跟现实不兼容,甚至经常崩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于是,从22岁到大概35、40岁这十几年,是人生的关键“软件调试期”。
我们开始痛苦地卸载、重装、打补丁。不断经历现实的碰撞。经历失恋、工作挫折、人际矛盾、家庭变故。
这个过程,注定不容易。你用什么版本的“软件”应对世界,决定了你后半辈子活得怎么样。
在你觉得困惑、卡壳、想不通的时候,一定要去寻找“新解释”。
比如,在书房里翻那些杂书怪书,从别人的智慧里找启发。比如,走出去,跟朋友聊,跟兄弟喝,互相倾诉。哪怕是酒后胡言,也能释放压力,带来新视角。还比如,问AI。追问几次,也能得到些不同的看法。
我们只能调试软件了。
但我们的孩子,或许还能在标准版构建时,就进行优化。
接着聊。
张华,《DeepSeek高效学习法》
不知你是不是会为孩子用AI写作业暗自心焦。
张华老师,是少年商学院创始人,自己也是三个娃的爸,还有在新加坡教育的一线实践经历。他说,AI“给答案”没关系。关键要看它,是不是能成为孩子的“策略引擎”。
“引擎”的作用,是提供动力、规划路线、分析路况。一个好的“策略引擎”AI,它不是直接把孩子“瞬移”到终点,而是赋能过程。
张老师在直播间分享了很多AI真正能帮上忙的事情。
比如,AI错题本。
这次错,根源是概念理解不透?计算马虎?还是某个知识点没掌握牢?
不是让AI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它辅助“诊断”学习上的“病灶”,做“优势迁移”分析。
又比如,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学习风格都有差异。有的偏视觉,有的偏听觉。
让AI根据这些特点,推荐最合适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当然,这“引擎”再好,也得孩子自己会“开车”才行。
比如DPC学习法,费曼学习法,康奈尔笔记法。又比如新加坡数学推崇的CPA教学法,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都有一套方法论来引导孩子学习。
这些方法,都是强调理解优先。
引导孩子把AI当成强大的“策略引擎”来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这,或许才是AI时代,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起跑线优势。
AI的出现,让获取“答案”的成本急剧降低,甚至趋近于零。
但与此同时,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价值,却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关苏哲,《多问少说才是好领导》
AI像一面镜子,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提问者的水平。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懂得运用诸如“五层提问法”(Why-What-How-Who-Standard)这样的思维工具,引导团队探寻根本原因,激发集体智慧。而不是急于给出自己的答案,堵死其他可能性。
我们并非天生不擅长提问。关老师提到,一个孩子在4到7岁之间,平均能问出惊人的4万个问题。
“为什么桌子不吃饭?”“为什么狗狗吃饭比我快?”……
那是探索世界最原始、也最强大的动力。
可悲的是,这种宝贵的能力,往往在我们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被无情地削弱甚至扼杀了。
相比之下,一些极度重视创新的国家,比如以色列,反倒将从小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视为教育的核心与基石。
提问,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穿透表象、触及本质的唯一通路。
就像那个经典的“电梯太慢”的问题。
如果你只是问AI“如何让电梯更快?”,它大概率会建议你更换更昂贵的设备。
但如果你能像一个优秀的提问者那样,深入一步追问:“‘慢’的本质是什么?用户抱怨的到底是什么?”
你可能会发现,问题的核心并非物理速度,而是乘客在等待时产生的“负面体感”。
如此一来,解决方案就豁然开朗了:
也许是在电梯厅装一面镜子,让等待的人可以整理仪容;也许是放一个有趣的广告屏,分散注意力。
这些“改变体验”的办法,成本可能天差地别,效果却往往出奇地好。这就是好问题带来的“认知跃迁”。
这种提问、定义问题的能力,不仅决定了我们能否有效利用AI这个强大的外部大脑,更是区分真正领导者与普通管理者的“分水岭”。
掌握提问能力,远比追逐下一个AI热点、学习某个新工具的提示词技巧,更能让你在智能时代,真正掌握思考和行动的主动权。
好。说完了AI,说完了各种“方法”。
还有两个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呵护的,AI没有的东西:
一个,是心理健康。一个,是身体健康。
陈海贤,《重新找回自己》
先聊聊心理健康。
陈海贤老师说,他的状态有时也一言难尽。日子好像总有点拧巴,有点卡顿。
但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也不断在思考,渐渐磨练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我们应该重新找回自己。
重新找回自己,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当“旧自我”不再适用时,创造出一个更丰富、更有智慧、更灵活的“新自我”。
换句话说,重新理解那些,看上去“负面”的情绪。
比如,愤怒。
陈老师说,别急着否定它。愤怒本身是一种有力量的东西。你愤怒,说明你还有反抗的力量。
可能你的真实需求被压抑了,你的边界被侵犯了,是你在保护自己。
它是信号。
比如,自我苛责。
很多时候,那个苛责的声音,不是你的。
它可能是小时候,父母或其他重要权威在你心里种下的。即使他们不在了,这个声音也会自动播放,内化成了我们自己的声音。
怎么办?
要到对你有宽容的人中间去。
温暖接纳的关系,就像新的阳光,能融化旧的冰霜。同时,学着对自己说,犯了错就犯了错,允许自己不完美。
所以,别再跟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死磕了。
理解它们,接纳它们携带的能量,然后,勇敢地去创造新的经验,建立新的连接。
愿你不再与自己拧巴,而是听懂内心的声音,成为自己最好的伙伴,重新找回那个充满力量、不断生长的自己。
张展晖,《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张展晖老师说,决定你精力水平的核心,不是肌肉,而是你的“发动机”:心肺功能。
因为,心肺系统,负责的是全身的氧气运输和利用效率。这才是你能量供给的基础设施。
比如,你这周不得不久坐加班,或者偶尔放纵吃了顿“垃圾食品”,只要你的心肺功能足够好,身体就能更有效地去缓解这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怎么提升心肺功能呢?答。多关注心率。
通过监测心率,你能对自己的运动进行规划。展晖老师给了一个公式,供你参考:
中高强度运动时的心率=最大心率×85%。
而最大心率,可以近似用211-(0.64×年龄)来计算。
所以,假如你35岁,你的中高强度运动对应的心率,就是:(211-(0.64×35))×85%=160.3次/分钟。
但中高强度心率,也不是连续时间长就好。如果连续用这个心率跑半个小时,可能心脏就会有损伤。
所以,要注意休息和强度的搭配。一次跑4分钟休息1分钟。多做几组,运动就超过30分钟了。
发动机不好,给你再强的肌肉,你也跑不远,跑不快,甚至容易“熄火”。
接下来,好好锻炼心肺功能吧。
以前,也写了不少关于读书的文章。和你一起探讨过怎么读更高效,也一起梳理过好几份长长的商业书单。
《一定要读的35本商业书 | 年度书单》
《2024年度书单:十大好书,与你分享》
《年度书单丨用180场直播,从几千本书里,挑出了10场好书》
与好书相伴,与智者同行,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的读者,听完直播之后,会自己亲手画出整场的思维导图。有的读者,风雨无阻,一年到头,来听了很多很多期。你们一年来的陪伴,我们感受到了。感谢。没有你们,我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真的非常感谢。百忙中还惦记着“刘润读书会”的你们。这份关注和信任,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
所以,请允许我们,为你举办一场,读书日阅读马拉松直播。
今晚19:00,我们的二希会在“刘润读书会”直播间,与10位老师,来一场“读书马拉松”。
来源: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