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0日,“童芯共翔”团队获厦门大学“金木棉奖章”,在此之前,该团队还曾入选全国300支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获评福建省优秀暑期社会实践队。
复杂的编程如何化成孩子们眼中简单的积木?
小小的代码如何在孩子们的手中生发出光辉?
这是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童芯共翔”志愿服务团队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3月10日,“童芯共翔”团队获厦门大学“金木棉奖章”,在此之前,该团队还曾入选全国300支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获评福建省优秀暑期社会实践队。
数年间,“童芯共翔”团队项目开展了489次,服务对象2000余人。
这个团队的故事,得从2017年讲起。
让山里的娃儿也能玩转黑科技
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华宾受邀在厦门市演武小学的“家长讲堂”讲授科技知识。次年,他以课外指导老师的身份,帮助演武小学的小朋友们参加厦门市首届中小学创客大赛,当他看到废旧的纸板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驱动前行的小车时,他突然意识到:应该要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科技启蒙教育。
正巧,当时学院开始着手在翔安的社区开展常态化科技普及工作。
在参加了学院暑期举办的志愿活动后,陈华宾和参与志愿活动的同学们,看到了在城市与山区之间的教育差异——城市里的孩子更早就能接触到编程知识,而其他地区的孩子更多的是在上大学之后才知道何为编程。于是,2018级本科生朱宇宸向陈华宾提议:
“走进山区,将编程带到更广阔的地方。”
同年暑假,学院的两支队伍走向山区和县城尝试举行面向小学生的科技夏令营。在7天的时间里,他们需要将晦涩的编程课程简单化,教授给30名同学。编程猫、编纸桥、素质拓展、无人机飞行、唱红歌……一系列花样繁多的课程迅速拉近了实践队和同学们的距离。让朱宇宸格外惊喜的,是县城里的孩子别样的创造力。
课堂上,团队成员进行无人机“转多少度、平飞横飞、上升下降翻转”基础操作的教学,并作为练习内容。正读六年级的小阳(化名)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编程,就通过自己的想法将不同的动作进行组合,设计无人机的起飞、巡飞、翻转,让无人机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完成了一套漂亮的无人机表演。在夏令营之后,小阳自学Python并研究机器学习,进入初中后,他开始涉猎更复杂的编程算法,与朱宇宸成为了学习编程路上志同道合的“芯”朋友。
在这次科普活动中,陈华宾真切体会到地区之间存在着科技普及资源的差距,并萌生了“让山里娃玩转黑科技”的想法。
科技的“童芯”由此燃起“星星之火”。
经过四年时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21年正式成立“八闽之芯”科技夏令营社会实践队,与九溪小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同时面向福建省九市一区中小学开展以“蓝色科技”“红色基因”为主线的系列科普、人文教育,并创立“童芯共翔”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形成“普及课+社团课+集训课”的课程体系。
“积木式编程”点燃“童芯”
在“童芯共翔”的课程中,成员们从简单的知识讲解开始,到教小朋友们用纸板、钉子板动手造小车,再带着他们学习编程和传感器的原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颗颗“童芯”所蕴含的创造力正被无限激发,让更多的“童芯”被看见、被发现。
这正是团队取名为“童芯共翔”的原因。
“童芯”谐音童心,代表要以孩子的好奇心为起点,用趣味化的方式传递电子科学知识;“共翔”谐音共享,寓意共享厦大实验室、师资和学生志愿者等资源,助力翔安区乃至福建省、市的教育发展。
目前,与“童芯共翔”团队进行合作的学校有金山小学、双十中学翔安附属学校、莲河中学、海沧熹海中学和厦大翔安附属实验学校,团队为每所学校分配约60名成员,经过编程能力测试和培训后,按照轮班制和教学经验程度来分配每一周上课的人员。
团队成员在厦大翔安附属实验学校上社团课
经过课程试点和优化升级后,团队依据课程目的的性质分为普及课、社团课和集训课。普及课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可在40分钟的课程里学习到简单生动的编程知识;社团课则为小班,所学的内容更为深入,以电子知识科普为核心,扩展普及Arduino等开发板、物联网技术和科创作品制作;集训课针对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赛前集训,围绕比赛内容进行专项训练。
那课程的趣味化何以得见?复杂的编程知识小朋友们能理解吗?
面对这个问题,“童芯共翔”自主研发了一套中小学编程平台,将复杂代码“包装”为一个积木块,比如,在控制小车运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拖动“前进”“转向”等编程积木块,设置好一套运行程序,智能小车便可以按此运行。
陈华宾在翔安区九溪小学和同学们使用积木式编程一起学习
积木式编程相比于纯软件(如Scratch)更具有物理世界连接感,也比直接教代码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这种积木式编程可以让小朋友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2019级本科生陈茁同学说。
在开发教具的过程当中,团队会和教具的实际教学应用进行结合,通过课堂的远程录像和中小学老师的反馈对教具不断地进行调试和优化。
在陈华宾的指导下,2019级本科生俞昊、朱峻岩、陈茁三名同学参与设计的这套“中小学编程平台”在2021华为ICT全球总决赛中获得创新赛道特等奖。如今,这套教具经过改造后仍在“童芯共翔”和“八闽之芯”的教学中使用。
除了积木式编程,团队也积极寻求突破,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他们用各种电子器件来讲解电路原理,教孩子们搭建基础电路;同时尝试“跨专业结合”的授课形式,一名同学讲授知识原理,一名同学则充当“翻译官”,用比喻等形式来帮助小朋友理解晦涩的知识,提高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
助人成长,未来“共翔”
除了“蓝色科技”,“红色基因”和“绿色成长”也是“童芯共翔”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
如今夏令营课程开拓了趣味运动会、诗歌朗诵、党建红色主题等活动,以及亲子创客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
在红色主题课程当中,成员们教孩子们用sketch编程还原飞夺泸定桥的场景、结合纪录片给孩子们讲述中国的芯片故事、还会教他们通过编程让Micro-bit板播放红歌旋律,将党史学习融入科技实践。
Micro-bit板是一种类似于小电脑板的工具,可以编程并发出声音。融入红歌元素,就需要同学们将各个音符编码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首先要熟悉红歌,知道旋律,进而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团队成员们想出的创意。
在晋江市实验小学的读书日,老师还会带小学生们来到厦门大学,和陈华宾共读《谢希德传》,了解藏在电子和芯片里的中国故事。
陈华宾老师和团队成员在熹海高中
此外,中共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支部委员会还与中共厦门熹海高级中学支部委员会进行党支部共建,签署共建协议,支撑熹海高中的科技教学,交流创客赛的课程和学习方法。
除了结合人文课程,“童芯共翔”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童芯共翔”的指导老师们,设计了适合聋哑学生的课程,开创了特殊教育学校创客赛的相关课程,为特殊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培养他们的编程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厦大翔安校区爱秋体育馆,厦门市中小学创客比赛另设特教组,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同台PK。在教学和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具有惊人的手工制作天赋,这也激励我们未来深入探索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陈华宾说。
团队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着力构建“AI+特教”的创新模式,探索设计新的套件辅助教学。目前,团队正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发“AI手语”系统,将语音实时转化为屏幕手语动画,架起听障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数字桥梁。这一创新不仅应用于日常教学,更计划未来能拓展至公共服务场所。
如今,“童芯共翔”已从单一的课程逐步发展为“创客+”融合课程,“创客”即厦门市中小学创客比赛,团队独创教学、实验、比赛三位一体的体系,将创客比赛融入到课程当中,以赛促教。
回望团队的来时路,陈华宾用三个词进行总结:桥梁、赋能、兴趣。
“童芯共翔”为孩子们搭建起寻找编程梦想的平台和桥梁,把所学知识教给学生、赋能中小学老师的科技教育,并让更多人对科技电子、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帮助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
在这个以“助人亦自助”为核心文化的团队里,无论是老师还是成员们都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助力孩子们追逐自己的科技梦。他们在帮助孩子们逐梦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成长——于团队而言,他们可以从中获得社会价值感与课堂中无法捕获的灵感,而于老师们而言,则可以进一步探索科创教育,在电子科技领域挖掘更多未知的可能。
“希望孩子们可以一直保持兴趣、热情地去探索,在小时候便能够树立目标,胸怀远志。”
多年的努力下,一颗颗童心正熠熠生辉,孩子们用代码编织未来,用发明传递心声,诠释着“教育普惠”的深层价值。在未来,这一颗颗“童芯”也将逐渐编织成一颗强大的“中国芯”,“共翔”科创新宇宙。
文:黄文湘、谢文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编辑:孙静君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厦门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