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进城、养老院住不起,农村养老出路在哪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19:06 3

摘要:“未来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每年净增超过1000万人。”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202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该阶段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

“未来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每年净增超过1000万人。”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202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该阶段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

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农村地区更先一步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逐渐加大。然而,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被弱化,农村老人的市场化服务购买能力又受经济收入限制。当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难以应对农村老龄化,对于低成本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推广日益迫切。

自2008年首个被广泛认可的河北肥乡农村互助养老实践案例出现以来,各地陆续开展农村互助养老实践,但一些模式在向外复制推广时生命力大不如首创地区,部分探索项目陷入停滞或终止。

农村地区为何需要互助养老实践?其优越性与脆弱性何在?如何增强其韧性与可复制性?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院长董玉整,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负责人刘妮娜,对此进行探讨。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推广日益迫切。

01

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互助养老探索意义凸显

“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谈及农村养老现状,杜鹏指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地区年轻人外流造成家庭养老不足;二是养老服务、尤其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存在城乡分布不平衡、向基层延伸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短缺;三是农民收入相对更低,购买市场化服务的能力不足;四是老年助餐、助医等服务的可及性在农村地区相对更弱。

在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服务正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去年5月,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庄规划。去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去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大力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点题“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

在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过程中,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正被放到更为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

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能否成为农村养老破局之举?

董玉整如此界定互助养老:一种以养老为目的,以老人为服务对象,通过老人及其背后的社会资源(如家庭、社区等)相互支持、整合资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养老形式。他指出,农村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慢性病等疾病的发病率相对更高,而养老、医疗资源往往有限,更加凸显出发展互助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乡土文化中互助传统较强,农村老人们具有更多的亲缘关系,更容易接受互助养老的理念。

刘妮娜介绍,目前互助性养老服务包含两类模式:一是专业化互助服务,由经过培训的“互助员”提供助餐、助浴等基础服务,政府或社会给予适当补贴;二是结对子的临时性服务,其中一些发展出“时间银行”“积分制”等机制激励低龄老人结对帮扶高龄老人。

“农村的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急迫,在探索解决办法的时候,一些地区自发地形成了互助养老这种模式。”杜鹏指出,农村互助养老因其覆盖面广、成本低,成为填补传统养老模式局限的重要形式。他还强调,互助养老主要适宜除失能、半失能老人外,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

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我国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数量,要远大于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数量。”杜鹏指出,这些老人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需求,可以通过互助养老服务来满足,“比如他们在做饭、购物上存在困难,村里的低龄健康老人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为他们提供照顾。”

02

避免昙花一现

内生动力、村庄文化建设是关键

在十多年来的探索中,国内涌现了一批农村互助养老的成功案例。

最早由河北肥乡探索出的互助幸福院模式在甘肃省遍地开花,全省建设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江西新余“党建+互助养老”、贵州余庆“党建+春风小院”也成为探索的典型。

日前,南方农村报推出“乡‘互’养老”系列报道,介绍韶关始兴蔚老社区以留守妇女、低龄老人助老,广州从化仙溪村培育老年人互助组织,广州花都聘88名农村养老互助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这些探索也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了广东经验。

与此同时,农村互助养老的脆弱性、或曰局限性也在现实中得到了体现,一些项目面临着自身持续或向外复制的困难,甚至走向终结。

据了解,广东河源紫金县中坝镇北坑村、江门江海区礼乐街道向东村的农村互助养老项目都因资金不足停滞,前者是腾讯“圳兴万村”计划全国首个试点项目,后者一度获评江海区年度优秀社会服务项目。杜鹏的一篇论文也指出,一些地区试图通过大力投资建设互助幸福院,将互助养老专业化、标准化。然而,当地管理模式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导致项目难以为继,也挫伤了群众的互助热情。

杜鹏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成功和持续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为三个因素——内生动力、社会资本以及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最关键的是内生动力,即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组织力量。“只用政府的钱,花钱干这个事儿,它就是烧钱的。农村互助养老一定要有内生的动力,有自己一套可持续的机制。靠外力来推动,有钱我就做,没钱这事儿就停下来,成功的可能性就小。”

董玉整则较为看重内生经济支撑和机制支撑的作用,认为互助养老模式如果主要依靠慈善或政府短期投入,缺乏内生的经济支撑,就很容易面临失败。此外,自发性质的互助养老实践若无一定的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就容易因为各方的利益冲突或者管理混乱而瓦解。

相较于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时间银行”等具体的互助技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更加看重“村庄社会资本”(即通过村庄文化建设,形成的信任、认同、预期和价值感、归宿感),将之视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和存续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常见几类模式的运转都严重依赖于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核心即是村庄社会资本。

他在论文中如此强调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一个具有丰富资本的村庄,即使互助技术比较粗糙,充裕的社会资本也可以减少互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摩擦,并使互助养老仍然可以良性运转,而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润滑剂,粗糙的互助技术运转起来摩擦力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将会运转不下去。

农村互助养老覆盖面广、成本低的特征,使其成为填补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局限性的重要形式。

03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增强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性

在诸多现实需求之下,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学者甚至提出,互助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

杜鹏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农村互助养老一直都被需要,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要靠整个基本养老体系的建设,要将县镇村三级养老体系建立起来。”但他也指出,即使未来随着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资源日益均衡,能基本满足需求,在精神慰藉、积极发挥农村老人作用上,互助养老依然是重要的补充形式。

董玉整也指出,互助养老并非唯一解法。若一个村有足够的低龄老人等资源,适合发挥“老年人口红利”,可以尝试互助养老;但如果失能、失智的老人已经占到了一定比例,就更需要养老机构。

在采访中,杜鹏和刘妮娜都提及一点感受:一些地方干部在探索互助养老模式时存在信心不足、决心不够、动力不强的情况。

“很多地方强调缺这个缺那个。为什么有的地方闯出了一条路,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还提供了借鉴,有些甚至还是贫困地区。”杜鹏特别提到,最初出现互助养老形式的河北肥乡就曾是贫困县,直至2018年才实现脱贫。

“其实这是一个小投入、大回报的事。”刘妮娜举例,在华北电力大学老龄科研基地与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民政局共同发起的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养老试点项目中,三山岛街道诸冯村经过筛选,共有约30名需定期服务的老人,以独居高龄老人为主。按每人每月50元补贴计算,一年仅1.5万元即可为这部分老人提供理发、保洁等日常服务。其他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人则可以通过网格结对子的方式提供临时服务。“这一做法也有效带动了村内互助氛围的形成。”

她建议,政府应给予城乡互助性养老服务配套资金,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

在诸多现实需求之下,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言及如何增强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几位专家都强调了基层组织的作用。

刘妮娜认为,村“两委”的角色至关重要,相较于社会组织,村“两委”在基层的组织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党组织书记应作为第一责任人,整合乡亲捐赠、公益支持等资源,培育内生动力。

她还指出,互助性养老需要有自己的阵地,正如同医院有医护队伍一样,民政部门也应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生活照护服务队伍。未来需以“老年人互助组织”作为核心阵地,融合基层党组织引领、专业社工赋能和社会企业运营,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赠+自我造血+会员会费”的多元资金支持模式。

杜鹏同样强调了基层组织的作用,包括基层党组织、老年协会、村级妇女组织等,认为这是实现老人需求与养老服务有效转化、与社会资源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当有人想为村庄做一些事情,需要有这样一些组织对接供需。”

针对增强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抓政策落实,如今农村互助养老的方向明确、定位清晰,支持政策也越来越实;二是做好典型宣传,传播好的经验、推广核心要素;三是更好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四是更好调动农村老人参与,“老年人是有这个热情、这个能力的,但没人把它组织起来,就不能有效调动资源,互助养老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他表达了对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前景的信心,“现在各方面条件更加成熟,我相信越来越多地方能把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得更好。”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邓宝盈 李瑞雪 徐臻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