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融入博物馆:不止是机遇,也有挑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5 13:38 2

摘要:4月24日,杭州余杭良渚,100多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相聚在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以发展、科技、教育等主题展开积极讨论。

4月24日,杭州余杭良渚,100多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相聚在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以发展、科技、教育等主题展开积极讨论。

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云上策展与全球协作到西非艺术博物馆的文物测绘与数据库建设,不难发现,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工具正在重塑博物馆与公众进行联结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

如何寻求一种切实有效、合乎伦理且公平的方法, 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并应对其即将到来的挑战,成了当下博物馆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我们的工作核心是保护、传承和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帮助我们的工作?如何找到数字技术与博物馆实体空间之间的平衡?”在论坛之中,尼日利亚Livng Object总监奥卢森·奥杜瓦莱的提问引起了在场嘉宾和观众的深思。

【1】

置身于快速数字变革的前沿,博物馆正在从传统的展览和策展空间演变成为充满活力的互动环境,尖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扩大可及性,使其触达实体场馆之外的受众。

这点,参观完良渚博物院的中外文博专家或许深有体会。

为了提升观展体验,良渚博物院不断升级完善数字化参访体验技术,并推出了集展示、讲解、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AR眼镜,观众可以走到不同展品前,听它们“开口”讲故事。

在大埃及博物馆学习中心主任格哈内·纳比尔看来,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加快了博物馆的转型之路,它不仅能够简化数字化流程,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还能够打破语言障碍,改善访问者的参观体验。

通过数字技术,埃及博物馆将文物、遗产空间进行数据扫描采集,用3D打印方式将其物理形态转换为数字格式,建立大而全的信息档案和数据库。“我们会根据文物本身的变化情况,定期更新我们的数字保护记录。这件文物是存放在仓库中?在馆内展出?还是出借给了其他博物馆?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清楚地了解。”格哈内·纳比尔说。

交互式触摸屏、数字导览系统、二维码……各种数字装置的出现提供了展品的更多信息,也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展体验。据格哈内·纳比尔介绍,大埃及博物馆的不同展厅里,设计了不少静态或者互动的影像,观众可以穿梭在不同的数字空间之中,与展品进行互动。

大埃及博物馆学习中心主任格哈内·纳比尔

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可及性和包容性,也是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如何吸引不同受众群体,为特殊人群构建适宜的观展环境,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让文化和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可及,成为了全球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属于人民的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对社会各界来说都是可触达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的发言引发在场不少观众的共鸣。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

作为一个地区型的博物馆,如何让知识传播到博物馆以外,让当地社区更多人了解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成为了摆在西非艺术博物馆馆长奥尔·蒂苏面前的难题。

为此,奥尔·蒂苏和同事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于文物的信息整理中,并培养一系列的数字创意人才,对流落于各地的文物进行数字采集。利用3D打印技术,奥尔·蒂苏将西非艺术博物馆的文物打印出来,送到学校之中,让学生们和“文物”进行互动。

“我们要摒弃等着观众主动上门的心态,用数字的方式和本地的观众群建立连接,让更多观众参与到公众互动的过程之中。”奥尔·蒂苏说。

西非艺术博物馆馆长奥尔·蒂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之间中的可及性和包容性已经超越了实体参观的范畴,数字工具的使用,打破了语言障碍,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的同时,还为行动不便、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群提供沉浸式虚拟参观。

这些数字技术的革新与传播,共同推动博物馆向更加包容、全面的方向发展,使得博物馆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共享空间,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融合。

【2】

“人工智能的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暗含着诸多挑战。”欧洲博物馆联合会董事会主席兼芬兰博物馆协会CEO佩特拉·哈芙指出,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融合,带来了需要在创新与保护和促进艺术、文化和遗产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

“数字技术如何将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结合起来?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给我们的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阿拉巴多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玛利亚·伊琳娜·艾斯皮诺扎对今后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畅想。

在这些关于未来博物馆愿景的畅想中,有些已经隐隐露出了苗头。

阿拉巴多前哥伦布时期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玛利亚·伊琳娜·艾斯皮诺扎

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例,通过数字化采集与AI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对上万件馆藏丝绸纺织品文物数字化采集,上千件珍贵文物进行3D扫描建模,建立了藏品数字资源库。通过对纹样的图案、色彩、针法等细节的提取和对传统织造工艺的算法模拟,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

为了满足丝绸这一特殊材质藏品的保存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提升博物馆环境智慧管理水平,并通过全馆环境的可视化监控确保藏品的状态尽在掌握之中。

馆长季晓芬指出,AI技术的出现,不仅帮助博物馆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极限,帮助其制定相关的科学保护方案,还生成了个性化的导览内容,提升观众的交互式观展体验。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

值得一提的是,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建设时,不少博物馆也受到了人员、设施、财政等方面的阻碍。

“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这要求我们提供相应的人才培训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效地利用AI工具。同时,不同的博物馆基础设施不一样,这对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使用”摩洛哥国家博物馆基金会理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伊德里西说。

针对大家所关心的资金投入问题,阿卜杜勒阿齐兹·伊德里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使用已有的人工智能平台,用较低的资金成本服务服务馆的策展。也可以和技术企业、高校等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或者申请国家机构的资金援助,让博物馆能够可持续发展。”

摩洛哥国家博物馆基金会理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伊德里西

作为保护和传承的桥梁,博物馆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数字技术浪潮汹涌的当下,人工智能继续强化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保护和包容性文化交流空间的作用,但正如奥尔·蒂苏强调的那般:“人工智能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要记住,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记录那些我们缺失的文化和历史中的一部分。”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