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包五险一金,刘强东重返一线,背后的真相比你想得更沉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09:12 1

摘要:最近,一张照片让整个互联网热了起来——照片中,刘强东戴着头盔,穿着印有“京东外卖”LOGO的骑手制服,手上拎着外卖餐袋,笑容平和地站在一个居民门口。

最近,一张照片让整个互联网热了起来——照片中,刘强东戴着头盔,穿着印有“京东外卖”LOGO的骑手制服,手上拎着外卖餐袋,笑容平和地站在一个居民门口。

“我真的没认出来是他,”接单的用户在社交平台激动发文,“他放下外卖还说了句‘祝您用餐愉快’,我看着那张脸,越想越像刘强东,最后还是鼓起勇气问了,他笑着说‘是我’。”

评论区一片炸锅:“东哥亲自送外卖,这是什么级别的‘带货’?”、“大厂老板亲自站台,别家做不到的他来做了。”

更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和刘强东的合影:“原本以为他只是出来拍个视频作秀,没想到是真送,还陪我聊天拍照,像个邻家大叔。”

而事实上,这不是刘强东第一次“亲自下场”。

早在几天前,一段京东内部的视频会议流出。

视频里,刘强东罕见地语气坚定,几乎是用一种“拍板式”的语气说:“从3月1日开始,京东全职外卖骑手一律缴纳五险一金,全部成本由公司承担,哪怕亏钱也要做。”

话音一出,全网哗然。

在这个“骑手被算法管着走,平台靠压榨盈利”的行业中,没人想到第一个吃螃蟹的竟然是刘强东。

有员工在朋友圈感慨:“东哥没变,还是那个要把员工当‘兄弟’的老东家。”

在这场会议里,他还提到:“现在外卖平台赚钱,不是靠科技,而是靠压榨劳动力。我们不能走这条路。”

这一番话,瞬间击中了很多打工人的共鸣点。

这些年,外卖骑手的生存状态早已不是新闻:一小时送八单、红灯绕路、无辜被罚、没有社保……

刘强东的“五险一金政策”,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

不仅如此,京东外卖上线之初就宣布:对入驻商家全年免佣金,对消费者“买贵双倍赔”。

其他几大竞争对手也迅速做出回应,美团在同一天宣布将“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但没有明确时间表。饿了么也“补课式”地放出消息,说“早已试点蓝骑士社保”。

一场外卖平台之间的较量就此展开。

可这场仗并不好打。

据统计,目前京东外卖已进入全国39个城市,一周内部分城市订单量增长超过100倍。报名的餐饮商家突破20万。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免佣+五险一金”的打法,能撑多久?

“烧钱抢市场”,一度是互联网的经典套路。但刘强东的打法,却并非盲目砸钱。他更看重的,是“行业规则”的重塑。

当其他平台靠精密的算法优化路径、压缩人力成本的时候,刘强东反其道而行,选择了“尊重人”。

他说:“京东不是靠压榨员工起家的。我们宁可少赚一点,也不能让最底层的人寒心。”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强东一向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讲话。但每一次他“站出来”,要么是公司遇到危机,要么是他决定“翻桌子”。

这一次,翻的是外卖行业的桌。

当一位千亿身价的大佬,放下身段、亲自上阵,不是为了拍戏,而是为了改写游戏规则——你就会明白,刘强东此刻不是在“复出”,他是在“复燃”。

风口转向,巨头暗战。对京东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平台的对抗,更是一场价值观的碰撞。

而对刘强东来说,他不靠流量,他靠的是人心。

很多人认识刘强东,是从“京东创始人”这个标签开始的。

他们看到的是他坐在董事长席位上的身影,是媒体口中“京东帝国”的缔造者,是敢于正面硬刚阿里、力挺员工的“大强子”。

可很少人知道,他真正的故事,是从一个被称作“连饭都吃不饱”的小村子开始的。

刘强东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靠摆渡船为生的江边劳工,母亲则靠种地维持家计,一家人挤在低矮的瓦房中,连电灯都装不起。

小时候的他,总是背着一个补丁摞补丁的书包,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踩着塑料凉鞋,穿行在泥泞的小路上。乡亲们口中都说:“这孩子,不像是我们这块地里长出来的。”

他确实不一样。

13岁那年,全村第一次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些年,他常常蹲在邻居家窗外,看着新闻联播里的北京模样出神,那是他第一次知道“世界比眼前的村庄大太多”。

为了不一辈子种地,他拼了命地学习。家里供不起他读高中,他就自己干农活、上山砍柴、去镇上打零工,只为凑够学费。

后来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那一年,他拿着全村人给他凑的76个鸡蛋和500块钱,踏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

“没有退路”四个字,几乎贯穿了他的整段求学生涯。

为了攒钱补贴家里,他去餐馆刷过碗,在路边摆过摊,给人装过宽带,还兼职过程序员。一顿盒饭、一张旧被子、一个廉租的隔间,是他在北京最初的“家”。

大三那年,他用打工积攒的所有钱买了一台“386”电脑,开始尝试做程序外包。没背景、没人脉、没资金,他却能靠一口略带宿迁口音的普通话,硬是谈下一个又一个小单子。

他不是天生的商业奇才,但他天生就有一股狠劲。

1998年,刘强东带着两万元启动资金,在中关村开了一个柜台,卖光盘刻录机。当时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搬货、谈价、送货,一天连轴转14个小时。有人笑他“像个农民工”,他说:“我是的,只不过是摆摊的农民工。”

非典那年,北京街头人烟稀少,中关村的同行几乎全线关闭。他一边戴着口罩送货,一边尝试将商品挂到BBS和贴吧上出售。他没想到,这一次“被逼上网”的决定,成为了京东电商化的第一步。

再后来,才有了那个耳熟能详的“京东商城”。

初创公司时,他不爱包装自己,不说“战略级”“底层逻辑”这些术语,讲话时常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他说自己“不是网红老板,只是个普通企业的带头人”。

可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带头人”,却带着京东,从几平方米的中关村柜台,一路走到了中国电商的第一梯队。

这一路,说是高歌猛进,其实布满荆棘。

2004年,京东决定全面转型线上。那时候没人敢下这个赌注,刘强东几乎是“孤注一掷”。他关掉了所有线下门店,只保留了仓库与客服,决定做“只在网上卖电子产品”的平台。

资金紧张到什么地步?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向亲戚朋友借钱发工资。有人骂他“疯了”,说他是“自毁前程”。可刘强东只说了一句:“电商不是未来,是现在。”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方向,但并不代表京东的路就此坦途。

2008年金融危机,京东资金链断裂,最难的时候账上只剩不到1000万,但员工工资和供应链压款却高达几个亿。公司内部弥漫着恐慌,有高管甚至准备跳槽。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见投资人,每见一个人就讲一遍京东的未来,一天讲十几遍,声音都哑了,眼睛血丝密布。

有人劝他“降薪裁员,撑一段时间再说”,但他坚决反对:“哪怕砍掉市场预算,也不能欠员工一分钱。”

最终,一家投资机构愿意救急。刘强东挺过了最冷的冬天,也赢得了团队的死心塌地。

此后,京东开始建仓储、搞物流,甚至自己请人开发系统,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干,不依赖平台、不依赖“第三方”。

那时候,外界很多声音说他“傻”:物流是个无底洞,阿里都不碰,京东竟敢自建?

刘强东的回答很简单:“只有自己的物流,才不会让客户等太久;只有掌握配送,才敢承诺次日达。”

2007年,京东在北京周边搭建起第一个智能仓;2010年,推出“211限时达”;2017年,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配送逐步落地……

今天回头看,刘强东的“物流赌注”变成了京东的护城河。而他,也用事实证明:看起来“重”的事情,只要做得扎实,反而最抗风险。

可京东的“硬核”,从来不只是技术,它更“硬”的地方,是对人的尊重。

刘强东一贯强调:“员工永远是最重要的。”在京东内部,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企业可以不挣钱,但不能让兄弟吃亏。”

京东是为数不多对基层员工缴纳足额五险一金、包吃住、提供宿舍空调、年终奖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公司。很多快递员从小哥一路做到站长、经理,甚至合伙人。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压榨点人工成本,他淡淡回答:“人不是机器,不能按件计价。”

最动人的,是2011年的一个冬夜。

一位京东快递员在送货途中遭遇车祸,昏迷数天。刘强东亲自联系医院、安排赔付,还给他全家安排了后续工作。后来这名员工恢复后说:“刘总是我们家救命恩人。”

京东今天的企业文化——从为员工提供最实在的保障,到在行业里第一个喊出“外卖骑手五险一金”;从主动砍掉高毛利业务换用户口碑,到物流赔付一分钱都不赖账。

它不潮,也不炫,但稳。

多年以后再看,京东在消费者眼里是什么?

是“送得快”;是“不会假”;是“出了问题有人负责”;是“这个平台靠谱”。

而这些背后,其实都藏着刘强东的影子。

他用最笨的方式,干最难的事;用最不讨巧的路径,换最长期的信任。

有人说他是“钢铁直男”,太实诚,不像现代创业者那样“会讲故事”。但正是这种“讲实话、做实事”的作风,让他和他的京东,在波谲云诡的互联网圈,站得住、挺得久。

如果说马云代表的是互联网的“想象力”,那刘强东,或许代表的是这个时代最朴素的执着:只要你对人好,对事真,总有人,会记得你。

回到最近的新闻,京东外卖自上线以来,争议不断。

起初,有人质疑它“商家少,很多店铺点不了”;也有人吐槽“骑手数量不足,餐送了四十分钟都没送到”;更有人直接评价:“京东好好做自己的电商,别来分外卖这杯羹。”

但其实,店铺少是因为京东外卖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凡是申请入驻京东外卖的店家必须有实体店,并从未出过食品健康问题,京东决不允许有专做外卖的黑作坊进驻平台。

骑手数量不足导致送餐慢,刘强东迅速回应——每单迟到20分钟,全额免单!并大量招收外卖员,并提出帮助外卖员伴侣找对应工作机会的帮扶条件。

瞬间评论区风向完全变了,很多网友说:“不点外卖也要支持一波”“终于等到你,京东这波干得漂亮!”

其实一份饭菜从商家出锅,到骑手送达,再到你打开餐盒低头吃下,背后是一个系统的协同运转,也是一连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但过去这几年,我们的信任一次次被挑战。

有人在外卖里吃出虫子、苍蝇,甚至半只烟头;也有人面对30元的快餐加上15元的包装配送,无奈调侃“外卖比自己去餐厅还贵”;还有更多人,在风雨交加的夜里刷着订单进度,忍不住心疼骑手是否平安。

2021年,安徽一个18岁的骑手小顾,因为被平台判定超时,在送餐途中逆行,发生车祸身亡。他的母亲捧着头盔痛哭:“我不知道,孩子是为了几分钟,丢了命。”

这一幕,曾狠狠击中过无数人心里的某个角落。

很多人习惯了挑剔,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产品秒迭代、用户秒卸载”的时代。但很少人愿意静下心想一想:这个平台背后,是谁在执拗地推动着它往前走?

是那个在清晨送出第一单外卖的人。

是那个坚持给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不怕亏本也不愿亏心的人。

是那个几十年如一日,用最不讨巧的方式,做最“古板”的选择,却始终没有背叛底线的人。

刘强东不是完人,他也承认自己犯过错、走过弯路、说过重话、做过激进的决定。但他真诚,且愿意承担。

这不只是一个企业家的选择,更是一种中国式的担当。

而我们,正因为这样的人,才依然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有利润和算计,还有责任与温度。

遥想刘强东上大学时带着老家村民们给他的76个鸡蛋和500块远赴外地,后来当刘强东创业成功后,他将当年从村民那里得来的情谊反馈给村民,在家乡进行维修翻新建设,并多次向宿迁老人发放万元红包,还带动了全村100%的就业。

如今,刘强东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将当初在他创业之路汲取的力量反馈给我们普通百姓。

刘强东不是传奇,他只是把“人”放在了“生意”之前。

这就够了。

作者简介:雷利,富书团队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富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