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孩子安排了几个相亲的对象,但是儿子就是不愿意去,还说现在不想结婚。我问孩子现在多大了,他说是95年的。我就说了,这个年纪还太年轻,不要着急。
由于我工作的原因,身边接触的90后的年轻人是比较多的。前些天我们家庭聚会,我的二姐夫就说到最近在为孩子结婚的事情发愁。
给孩子安排了几个相亲的对象,但是儿子就是不愿意去,还说现在不想结婚。我问孩子现在多大了,他说是95年的。我就说了,这个年纪还太年轻,不要着急。
二姐夫说,还不着急啊,都已经30岁了,在过去这样的年纪,孩子都已经好几个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就是现在有一种趋势,很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也不想要生娃了。这个不只是我的这个二姐夫的孩子,还有我的堂弟,以及我其他亲戚的孩子,似乎都是如此,特别是95后对结婚都是不怎么上心,甚至有些还很抵触。
我公司好几个95后的,他们的收入也不低,家庭条件也还不错,平时就常出去旅游。
但是却都不愿意谈女朋友,说到结婚这个话题,他们都会刻意的避开,你要说给他们介绍女朋友,马上就会不高兴了。
那为什么,如今的很多95后的都不愿意结婚,也不想生娃了呢?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了。从家庭本位到个体觉醒是关键。
对于广大的95后来说,他们普遍成长于互联网和全球化浪潮中,其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
调查显示,58%的95后认为“婚姻并非人生必需品”,更看重个人空间与生活品质。
这种转变在豆瓣“不婚不育保平安”小组得到具象化体现——该小组已有超500万成员,日均新增讨论帖超2000条,折射出年轻群体对传统婚姻模式的集体反思。
同时,原生家庭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第一心理的研究指出,父母婚姻的不和谐(如争吵、冷战甚至离婚)让95后对婚姻产生恐惧,他们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婚姻=矛盾”的认知模式。
这种心理阴影与现代个体主义交织,催生出“宁缺毋滥”的婚恋观。正如一位95后女生所言:“如果婚姻不能带来幸福感,那我宁愿保持单身。”
其次,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拿长沙的望城区来说,目前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均价约70万元,而当地95后平均月薪不足6000元,这意味着仅首付就需要不吃不喝攒10年。
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2024年35城房价收入比均值达11.87,远超国际合理区间。
更严峻的是,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近50%,从早教班到学区房,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普遍超过百万。
这种经济压力催生了“生存优先”的理性计算。深圳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张磊的记账本显示,每月1.2万元收入中,5000元用于房租,2000元维持基本生活,剩下的1500元用于职业培训,一个月根本存不下多少钱。
“就算相亲成功,女方要求三室一厅首付,我至少要再攒十来年”。这还不包括结婚的彩礼,目前很多地方彩礼都是十万起步了。
正是因为结婚的成本太高了,再加上结婚后的离婚率也高。这种普遍的经济焦虑,使得95后将婚姻视为“高风险投资”,而非人生必经之路。
另外,就是职场异化与生育成本的考虑,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挤压。
职场内卷正在重塑95后的生活节奏。智联招聘2025年职场报告显示,28-35岁群体中,43%遭遇过35岁裁员危机,61%在996工作制下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使得年轻人无暇顾及婚恋,更遑论生育。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单身经济”相关商品年增长达217%,其中“一人食”料理包销量三年暴涨8倍,折射出职场压力下的生活碎片化。
对女性而言,职场与生育的矛盾更为尖锐。深圳某律所2024年处理的家事案件中,因“生育焦虑”引发的离婚占比达29%,较2019年增长12个百分点。
这种焦虑源于生育对职业发展的潜在威胁——怀孕可能意味着晋升机会的丧失,甚至被边缘化。
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言:“当生育成为女性职业发展的障碍,她们自然会选择推迟或放弃生育。”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目前的很多短视频和社交软件正在重构95后的婚恋逻辑。尤其是算法推送的性别对立内容加剧了婚恋矛盾。
比如某情感博主故意制造争议话题,单条彩礼视频播放量突破8000万,评论区却变成数万条互相攻击的留言。这种撕裂不仅破坏了婚恋信任,还催生了“反婚反育”的极端情绪。
尽管国家推出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但政策效果有限。2024年出生人口虽增至954万,但主要受生肖龙年和疫情后延迟生育影响,政策驱动作用不明显。
更关键的是,政策设计未能精准匹配95后的需求——“晚婚”群体更看重住房和医疗支持,“晚育”群体更关注时间支持,“少育”群体则需要教育减负和工作时间灵活安排。
托育服务的不足进一步削弱了生育意愿。截至2022年,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仅为2.5个,远低于2025年目标4.5个。
公办托育机构占比40.9%,私立和社区机构有限,无法满足需求。这种供需失衡使得双职工家庭陷入“没人带娃”的困境,加剧了生育焦虑。
来源:三农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