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药蛋派”遇见短视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7 16:35 2

摘要:60年前,赵树理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今天,在一个“人人皆为创作者”的媒介时代,这句话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外卖员、新农人成为新创作主体,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回归“人民的土壤”,以最日常的状态走向大众。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就是要

当“山药蛋派”遇见短视频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观察

60年前,赵树理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今天,在一个“人人皆为创作者”的媒介时代,这句话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外卖员、新农人成为新创作主体,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回归“人民的土壤”,以最日常的状态走向大众。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就是要让农民听得懂、喜欢看。而今天,短视频平台上的乡村博主们,用方言讲故事,用镜头记录乡村生活,何尝不是延续了这种“文艺大众化”的精神?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我们今天重新阅读赵树理和他所开创的“山药蛋派”,不仅能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更能从中汲取到推动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宝贵启示。

4月23日至27日,由中国作协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在山西太原举行。此次活动包括“泥土书声话树理”读者交流会、赵树理创作精神与新大众文艺融合创新研讨会、“重读赵树理”系列讲座、“山药蛋派”作品展等内容,以赵树理文学精神为核心,通过多元活动形式系统呈现其文学遗产的当代价值。

“赵树理的理想是让普通劳动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全民阅读大讲堂”的活动中作了题为《如果赵树理有手机——从“山药蛋派”到“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的演讲,他指出,赵树理的理想是让普通劳动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文化的主体,虽然他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但他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如果赵树理生活在现代,他很可能会喜欢新媒体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正在实现他“让普通劳动者成为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的理想。

如果赵树理穿越到今天的数字时代,这位“农民作家”定会欣喜地发现,他当年孜孜以求的文学理想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实现——他或许会举着智能手机走进太行山的田间地头,用短视频记录新时代“小二黑”和“小芹”们生动的婚姻故事,用直播还原当代“李有才们”充满智慧的幽默板话。这绝非空想,因为在全民创作的自媒体时代,赵树理毕生追求的“让普通人成为文化主体”的理想,正通过每一个普通人的手机镜头得以实现。

正如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在“泥土书声话树理”读者交流会上所指出的,赵树理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不仅仅出于乡土情怀,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性追求。赵树理并非简单的乡土守旧者,而是一位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作家,其创作深刻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追求,通过展现新农民在婚姻自主、人格独立等方面的觉醒,将个体精神解放与民族解放紧密结合。从现代性视角审视,赵树理的作品生动记录了20世纪40至60年代中国乡村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在于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弘扬。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傅书华则从另一个维度解读了赵树理的创作理念。他认为,赵树理创作的核心理念是“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价值立场,这一思想在其1957年给女儿的家书《愿你决心做一个劳动者》中得到鲜明体现。他不仅将这一理念作为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更将其贯穿于整个创作实践。赵树理自觉以普通劳动者自居,在创作对象上,始终站在普通劳动者立场书写政策实施中的现实问题,专注于刻画日常生活中平凡劳动者形象。赵树理通过创作实践,成功将中国古代民间价值谱系、五四“人的文学”精神与革命文化相融合,构建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新型价值体系。

“真正的经典,永远生长在人民的土壤里”

赵树理的创作从来不是书斋里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泥土的“接地气”文学,他自觉地将大众文艺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接地气的故事题材,创作出了一系列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深受民众喜爱的作品。

这种创作取向,正如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在专题讲座《大众文艺的早期样式及当下启示——赵树理创作问题再思考》中所强调的,体现了大众文艺的核心理念——赵树理作为大众文艺的探路者,其坚守的民间立场和偏爱的民间传统,正是当下新大众文艺应当传承的精髓。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赵树理的作品在当时通过口头传播、评书等形式广泛流传,这种“说/听”式的传播方式与今天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既彰显了其作品持久的生命力,也为数字时代的大众文艺发展提供了范式。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看来,赵树理的大众化理念,既包含了作家的“对象化”,也包含了写作的通俗化和文艺的普及化,其基本要义是为人民写作,为大众普及,让作家更切近人民,更走近大众,使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真正为人民所需要、所喜爱。

作为赵树理的同乡,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对赵树理其人其文有着真切的感受,“赵树理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生长在人民的土壤里,这也与新大众文艺追求的人民性、时代性不谋而合,激励着当下创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探索文艺与大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乡土中汲取力量,为新时代文艺铸魂

短视频等新媒介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平台,但如何像赵树理那样,既保持人民立场又不失艺术高度,是每个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赵树理创作精神与新大众文艺融合创新研讨会上,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表示,解决这一创作难题的关键在于回归赵树理的创作精神——首先要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以平视姿态深入人民生活,真实呈现新农民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在创作实践中既提高心灵质量,以独到眼光发现艺术世界的新维度,又要深化对人性世界的认知,在时代生活的复杂经验中淬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农民形象。

“外卖诗人”王计兵近些年通过写作不断“出圈”,从一个“外卖小哥”走入大众的视野,面对短视频带来的传播革命,他既肯定其降低创作门槛的积极意义,也警惕泡沫化的风险。他呼吁,在全民创作时代,还是要坚守文学的本真,在多媒体冲击下保持对思想性的追求,因为真正的文学永恒性不在于传播形式的更迭,而在于能否持续为读者提供具有精神价值的作品。

当经典“山药蛋派”的乡土叙事与短视频的传播浪潮相遇,我们见证的不是文学传统的式微,而是民间文艺生命力的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学基因在新媒介土壤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绽放。这种转变,不是文学的退场,而是表达方式的进化——当“山药蛋派”的朴素现实主义遇上短视频的即时传播,乡土文学找到了更鲜活、更广阔的舞台。

辽宁省作协原主席老藤注意到,赵树理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乡土文学不仅保持着稳定的读者群体,更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原乡。这种文化现象与当前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跨时代的对话,无数草根作者自发地用镜头延续着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生动印证了赵树理文学观的持久影响力。这提醒我们,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通俗性和亲和力,始终是大众文学发展的重要根据地,守住这片创作沃土,就守住了连接人民情感的基本盘。

而扎根乡土的创作精神,同样深刻影响着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宁夏作协副主席马金莲从赵树理作品中领悟到乡土文学特有的扎根生活又超越时代的生命力。这种影响使马金莲的创作突破了早期“能写就写”的随意性,确立了写出能代表西海固的长篇小说的文学追求。通过重读赵树理等乡土文学经典,她不仅找到了连接西海固四十年变迁与文学传统的创作路径,更坚定了用大乡土视野书写中国故事的信心。

在“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期间,展览《人民的文学——“山药蛋派”在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大众化进程中的贡献》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众文艺的践行者——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展》以文字、音视频、AI还原乡音等多种形式,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

今天,当短视频、直播成为新的叙事载体,赵树理所倡导的“人民立场”与“大众文艺精神”,正以更灵活、更丰富的方式,融入每一个普通人的讲述之中。真正的经典不会因媒介变化而消失,反而在新的技术环境中获得重生。重读赵树理,不是停留在怀旧,而是不断以新的创造力,让文学真正扎根时代的土壤,为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编辑:李英俊

二审:周 茉

三审:王 杨

来源:笑笑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