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赤壁之战后的华容道场景,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戏剧性的篇章。曹操败逃至此,与镇守要冲的关公狭路相逢。面对曾经厚待自己的旧主,关公最终“义释曹操”,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义举。这一情节虽非史实,却深刻体现了关公“义绝”形象的文化内涵——它既是文学创作对历史人物的艺术
赤壁之战后的华容道场景,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戏剧性的篇章。曹操败逃至此,与镇守要冲的关公狭路相逢。面对曾经厚待自己的旧主,关公最终“义释曹操”,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义举。这一情节虽非史实,却深刻体现了关公“义绝”形象的文化内涵——它既是文学创作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升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精神的集中投射。
一、文学情节与历史真实的分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走华容道,特意派关公驻守,既因“夜观天象”知曹操命不该绝,更欲借曹操昔日之恩,成就关公“义”的美名。故事里,曹操三笑引伏兵,前遇赵云、张飞,后逢关公,最终以“哀告旧恩”打动关公,得以脱险。篇尾“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的诗句,将关公甘冒军法风险、舍身取义的形象推向巅峰。
但从历史考证角度,华容道义释曹操实为文学创造。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曹操赤壁兵败后经华容道撤退,途中仅遇泥泞大风,刘备虽随后放火,却“无所及”,并未与曹操直接交锋。真实历史中,关公并未参与此战,更无“义释”之举。罗贯中之所以创造这一情节,显然是为了强化关公“义”的特质——通过让其在“忠”(对刘备)与“义”(对曹操)的矛盾中选择后者,凸显其超越功利的道德境界。
二、民间文化对“义”的精神诉求
明清以降,《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使华容道故事深入人心,其根源在于民间社会对“义”的强烈精神需求。清代学者王侃指出:“《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在儒家文化中,“义”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关公的“义”涵盖了兄弟之谊、君臣之忠、知己之恩等多重内涵,成为民间道德的鲜活范本。
民间对关公的崇拜,本质上是对“知恩图报”“重然诺”“轻生死”等美德的推崇。在戏曲、评话等艺术形式中,华容道场景被反复演绎,关公“提刀立马、左右为难”的形象,成为“义”的视觉符号。正如清人何刚德所言,北人对关公的崇拜“视南人为甚”,甚至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关帝信仰”。这种信仰的核心,正是对关公“义释曹操”所体现的道德勇气的认同——在个人恩怨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中,选择遵循内心的道义准则,而非功利计算。
三、春秋义理与君子人格的文学演绎
《三国演义》对关公“义绝”形象的塑造,深层依据在于史书对其“好读《春秋左氏传》”的记载。《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载,吕蒙称关公“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春秋》作为儒家经典,蕴含“褒善贬恶”“明辨是非”的微言大义,而《左传》对春秋时期“重信义、守礼法”的贵族精神多有记载,如“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便体现了即便在战争中也坚守道义的君子风范。
小说中,曹操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相激,正是点明关公对春秋义理的认同。关公熟读《左传》,其行为自然被赋予“春秋大义”的色彩:面对败亡的曹操,他念及昔日“上马金、下马银”的厚待,以及过五关斩将时曹操的宽容,最终选择“义释”——这并非简单的私人恩怨,而是对“恩怨分明”“以德报德”的义理实践。正如钱穆所言,春秋时期的战争“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关公的举动,正是这种贵族精神在文学中的延续。
在演义的情节中,关公的“义”展现出多重维度:对刘备的“忠”是“义”的归属,对曹操的“释”是“义”的延伸,对张辽等旧友的“情”是“义”的具体化。这种“义”的复杂性,使关公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将领,成为“义”的文化符号。毛宗岗评其“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正是对其义理人格的高度概括。
四、从文学形象到文化象征的升华
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之所以能让关公成为“义绝”,关键在于它契合了中国文化对“义”的终极想象。在儒家思想中,“义”是“君子喻于义”的道德自觉;在民间伦理中,“义”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处世准则;在文学叙事中,“义”则需要一个具体可感的载体。关公的形象,恰好集这些特质于一身:他既有历史人物的勇毅底色,又经文学赋予了超越时代的道德光芒。
这一形象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层累塑造”规律:从《三国志》的“勇而有义”,到《三国演义》的“义释曹操”,再到民间信仰中的“义财神”,关公的“义”被不断充实、强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正如明人张幼学所言,关公“立身行事,概在遗篇”,其行为本身已成为“义”的实践指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与坚守。
华容道上的一次“义释”,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迸发。关公在此处的“矛盾”与“决断”,构建了中国人心中“义”的最高境界——它超越了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在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坚守内心的道义法则。这种精神,正是关公能从历史人物升华为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他用妙笔生花、扣人心弦的文学情节,诠释了中国人对“义”的永恒追求,让“义绝”之名,千载之下依然熠熠生辉。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