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叹了口气,把最后一件军装叠好放进行李袋。那件橄榄绿的冬装,已经穿了五年,袖口都有点磨白了。这一天终于来了,退伍。五年的军旅生涯就要画上句号,说不留恋是假的。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你小子到底想不想去?再不走老李的车就该发车了!"老班长一边收拾着床铺,一边朝我吼道。
我叹了口气,把最后一件军装叠好放进行李袋。那件橄榄绿的冬装,已经穿了五年,袖口都有点磨白了。这一天终于来了,退伍。五年的军旅生涯就要画上句号,说不留恋是假的。
那是1995年的冬天,刚过完春节没多久。东北的寒风还带着刺骨的冷,我们几个退伍的老兵却满心热乎。离开军营的那天,天气出奇的好,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我和几个战友挤在一辆解放卡车的后斗里,身上盖着军被,看着熟悉的营区渐渐远去,心里五味杂陈。
"老杨,到了城里记得请兄弟们吃顿好的啊!"胖子拍着我的肩膀,他是河南来的,平时话不多,但嘴特别馋,总惦记着吃。
我笑着点点头:"行,有机会一定。"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家后干什么。
回到家乡后,第一个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干什么去?我爹妈早就盼着我能有个稳定工作。老爹甚至托了几个关系,想让我进粮站当个小职员,但最后也没成。
"你看看隔壁老赵家儿子,去年退伍就进了供销社,现在都当组长了。"我妈念叨着,手里不停地剥着花生米,那是我最爱吃的零食。
晚上,我躺在久违的自家床上,怎么也睡不着。部队的硬板床睡惯了,这软乎乎的床反而不习惯。耳边也少了宿舍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反而显得特别安静。
"要不跑个体?"第二天吃早饭时,我表哥提了个建议,"现在出租车挺赚钱的,一个月少说也有七八百。老刘家那小子就是跑出租的,你看人家,才干一年,都换彩电了。"
这话勾起了我的兴趣。当时的七八百块可不是小数目,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一两百。再说我在部队开过勤务车,对开车还算有点心得。
"那得有车啊,一辆车得多少钱?"我问道。
"二手桑塔纳,五万左右吧。"表哥掰着指头算道,"你退伍费加上这些年的津贴存款,再借点,应该够了。"
部队里,我一直比较节省。每月的津贴也就十几块钱,大部分都存了下来。有时候放假,我会给家里带点钱,但也不多。五年下来,加上退伍费,有三万多。
拿出部队发的退伍费和这些年攒下的津贴,又跟亲戚借了一部分,总算凑够了五万多。在当地一个二手车市场,我相中了一辆红色的桑塔纳,车况还行,就是公里数有点高。车漆明显补过,但我也不在乎那么多。
"这车开得好,省油。"卖车的老板拍着车顶说,"你小伙子刚退伍吧?看你这站姿,肯定是当过兵的。军人优惠500,咱们五万二成交。"
看着这辆红色的桑塔纳,我心里美滋滋的,感觉未来的日子有奔头了。买完车后,我花了一周时间跑手续,办营运证、从业资格证,忙得脚不着地。部队养成的作风倒是帮了大忙,早出晚归,跑遍了各个办证窗口。
"哎呀,小李,这车不错啊!"我们村的老王头看见我开着新车回来,围着转了好几圈,还弯腰看了看车底,"挺新的,发动机声音也好。"
"还行,准备跑出租。"我有点得意,打开车门请老王头坐进去感受一下。
"你小子有出息,"老王头坐在副驾上,摸着真皮座椅,"部队里学了不少本事啊。"
头几天跑出租,我都不太敢出城区,怕不熟悉路线。那会儿也没有导航,全靠自己记路。好在部队锻炼出来的记忆力还不错,很快就把主要街道记得七七八八。
军人的作息习惯也派上了用场。每天早上五点多,我就起床洗漱,六点前就开车上路了。这时候拉早班的工人、赶早市的商贩,活儿还不少。
可事情的转机,却来自一次偶然的载客。
那天下午,我刚送完一位客人,正准备回城区找活儿,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中年人向我招手。他站在路边,看起来挺着急的样子。
"师傅,去市政府。"上车后,他报了地点。我点点头,调转车头往市政府方向开去。
路上,我和他闲聊,得知他是市政府办公室的林主任。聊着聊着,他注意到了我挂在后视镜上的一个小玩意——那是我们班长退伍时送我的一个小挂件,上面有我们连队的标志。
"你是军人?"林主任来了兴趣,"哪个部队的?"
我如实相告,还提了一下我在部队当过勤务兵,开过车。没想到世界真小,林主任居然和我原来部队的一个营长是老乡,还是发小。
"我们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后来他去当兵了,我上了大学。"林主任笑着说,"前年我们还一起喝过酒呢。"
"到了,林主任。"车停在市政府大院门口,我说道。
"你等会儿,我打个电话。"林主任没急着下车,而是掏出了那种大哥大手机,拨了个号码。那时候,能有大哥大的都是有钱人或领导。
我听他和电话那头的人聊了几句,无非是问好之类的。然后他转向我:"小李,你明天能不能到市政府来一趟?带上你的退伍证和身份证。可能有个事情,对你有好处。"
我一头雾水,但还是答应了。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衬衫,那是部队发的夏装"小白杉"改的,还挺精神的。来到市政府后,在门卫处报了林主任的名字,警卫就让我进去了。
林主任亲自接待了我,还给我倒了杯茶。这种待遇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在部队时,给首长倒茶的一般是我。
"小李啊,是这么回事。"林主任把我带到了人事科,"我昨天和老张聊了,说起了你。正好咱们市里有个招聘计划,定向招一些退伍军人。你的条件不错,又有驾驶经验,我看挺合适的。"
原来,当时市里正在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几个名额是定向安置退伍军人的。其中就有一个司机岗位,需要有驾驶经验的退伍军人。
人事科的王科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同志,戴着一副老花镜,看着很和蔼。他详细问了我在部队的情况,对我在部队当过勤务兵,开过车的经历特别感兴趣。
"你小子运气不错,"王科长看了我的材料后说,"正好有个司机岗位,对驾驶经验要求高,你在部队开过车,挺合适的。待遇不算高,但是铁饭碗,福利待遇都有保障。"
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本想着买车跑出租,还担心收入不稳定,现在突然有了进事业单位的机会,这运气也太好了吧。
经过简单的面试和体检,我顺利通过了招聘程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成了市政府下属一个事业单位的公务车驾驶员。工资虽然不如跑出租来得高,第一个月只有三百多块,但胜在稳定,还有各种福利。那辆红色桑塔纳就停在了我家院子里,周末偶尔开出去兜兜风。
"小李,车开得不错啊,平稳。"我负责接送的处长经常夸我,"就是那个桑塔纳,周末借我溜达溜达呗?"他是开玩笑的,我也就笑笑,其实心里挺自豪。
有时候,单位组织郊游,我就开着自己的桑塔纳,带上几个同事,一起出去玩。大家都羡慕我有车,我也觉得挺有面子的。
后来我才知道,林主任当年也是退伍军人,对我们这些老兵格外照顾。在他的引荐下,我认识了不少和我一样的退伍兵,有的在机关单位,有的开了小店,也有的还在跑出租。大家时不时聚在一起,喝点小酒,聊聊部队的日子。
"记得那次野外拉练吗?三十多公里,你小子走到一半就想打退堂鼓。"老战友小刘经常拿这事打趣我。
"那是!当时脚上起了血泡,疼得要命。还是班长逼着我走完的。"我也不介意,反而觉得那是段值得回忆的经历。
五年的军旅生活给了我坚韧和守时的好习惯,这在后来的工作中帮了我不少忙。领导交代的任务,我总是提前完成;单位里的车,我保养得特别仔细,从来没出过大问题。
后来我在单位里认识了我媳妇,她是办公室的文员,比我小两岁。谈恋爱那会儿,我开着桑塔纳带她去兜风,她特别喜欢坐在车里听磁带,那时候流行郑智化、毛宁的歌。
"你在部队是不是特别苦啊?"她有次好奇地问我。
"还行吧,冬天早操是真冷,零下二十多度还得出去跑步,手都冻得像冰棍。"我笑着回忆,"但也有乐趣,比如看电影、打篮球、过节时的文艺汇演,挺热闹的。"
1998年,我们结婚了,就用那辆桑塔纳当的婚车。虽然不如现在的豪车气派,但在那时候,能开上自己的车结婚,在我们县城已经是很风光的事了。
桑塔纳开了五年多,发动机开始有点问题,维修费也越来越高。2000年,我换了辆新车,那辆陪伴我走过人生重要转折点的红色桑塔纳,最后被我卖给了一个收旧车的人。
现在想起来,如果当初没有选择买车跑出租,没有遇到林主任,我的人生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可能会像我那些跑出租的朋友一样,收入时高时低,没有那么稳定;也可能根本买不起房子,更不会认识我现在的媳妇。
退伍不褪色,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虽然已经离开军营多年,但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阅兵式,或者路上遇到穿军装的年轻人,我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亲切感和自豪感。
有时候我会梦到自己还在部队,站在哨位上,望着远处的群山;有时候梦见自己和战友们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聊着家乡的事。醒来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怀念。
即使现在已经退休了,我依然保持着部队的习惯,每天早起,做些简单的运动。儿子常说我太死板,其实我知道,正是这些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让我的生活更有规律,也更健康。
无论走到哪里,曾经的军旅岁月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因为它给了我许多朋友、锻炼了我的意志,更因为它间接地帮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那辆红色的桑塔纳,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的军旅生涯和后来的生活。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