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死守最后防线!鲍威尔宁可得罪总统也要阻止美国通胀失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17:38 3

摘要:从特朗普一次次扬言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到突然改口称“无意”解除其职务,这一系列戏剧性转折的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是政治的妥协,还是经济形势的逼迫?让我们深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全球关税战的喧嚣声中,美国国内一场权力与经济理念的博弈正激烈上演,其主角正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美联储。

从特朗普一次次扬言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到突然改口称“无意”解除其职务,这一系列戏剧性转折的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是政治的妥协,还是经济形势的逼迫?让我们深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探寻其中的奥秘。

要理解这场纷争,我们得先从美联储独特的组织架构说起。与常见的中央银行不同,美联储堪称一个“混合体”,由隶属于美国政府的美国联邦储备局,以及分散在美国各地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共同构成。这种独特设计,赋予了美联储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与非营利组织的灵活性。

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来源广泛,涵盖了会员银行代表、会员银行推荐的各界精英,以及联邦储备局任命的人员。这些银行的主席由董事提名,最终需经联邦储备局批准。而美联储的最高决策机构——公开市场委员会,由19人组成。

其中,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任期长达14年,主席和副主席任期4年。更为关键的是,罢免他们需要国会2/3成员同意,这一制度设计,如同为美联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极大地保障了其独立性。也正因如此,尽管特朗普多次言辞激烈,但从法律层面讲,他根本没有随意解雇鲍威尔的权力。

鲍威尔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色彩。身为共和党人,他却在民主党总统奥巴马任期内被提名成为美联储执行委员,而后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又被推举为美联储主席,历经多届政府更迭,堪称“四朝元老”。

这样丰富的履历,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积累了独特的生存智慧,但也使他在这场与特朗普的博弈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联储与特朗普的矛盾核心聚焦于货币政策。作为美国金融体系的关键决策机构,美联储依据《联邦储备法》,以就业和物价为核心指标制定货币政策。其中,CPI在1%-3%被视为合理区间,就业数据更是影响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由于美国劳工统计局需每月首周五按时公布就业数据,但中小企业报数滞后,只能依据大企业数据推算,后续再修正,导致经济拐点时数据波动大,增加了货币政策制定难度。

今年2月美国CPI达2.8%逼近警戒线,美联储随即表态不降息,3月CPI降至2.4%后稍有缓和。然而4月特朗普推行全球关税政策,若此时美联储降息,物价恐失控并引发国会问责,使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抉择成为关注焦点。

回顾历史,类似总统与美联储主席“针锋相对”的案例并不少见,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尼克松时期,为了谋求连任,尼克松要求美联储降息,最终却加剧了经济滞胀,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这些前车之鉴,让美联储在面对特朗普的压力时,不得不慎之又慎。

进入2025年,美国经济形势愈发复杂。特朗普上台后推行一系列关税政策,本意是想提振美国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制造业回流。

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关税的增加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削减开支、减少招聘,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在此情况下,特朗普迫切希望美联储能够降息,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而美联储这边,鲍威尔领导下的决策层却有着不同的考量。他们深知,降息虽然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失控。一旦通胀预期形成,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将发生改变,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压力,给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尤其是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已经导致物价波动的情况下,贸然降息无疑是“火上浇油”。所以,美联储坚持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稳定物价、控制通胀才是首要任务,不能轻易妥协于政治压力。

从特朗普“扬言解雇”到“态度软化”,这一转变绝非偶然。一方面,他不得不正视美联储的独立性和法律限制,强行施压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动荡。

另一方面,美联储的坚决不妥协,也是出于对美国经济稳定的深刻洞察和责任担当。守住就业和物价这两条核心底线,不仅是美联储的法定职责,更是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稳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场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美国经济走向的艰难抉择。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组合拳,迅速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民众支持率,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

而美联储则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担心政策过猛引发经济过热、通胀失控,破坏经济的内在平衡。双方看似立场对立,实则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美国经济寻找最优解,只不过在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当下,特朗普与美联储的这场博弈,不仅牵动着美国经济的神经,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未来,他们是会通过沟通与协调,达成某种妥协,携手推动美国经济平稳前行,还是会继续“各自为战”,让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持续,而最终的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

文本来源 @钱粮胡同FM 的播客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