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讨】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认同路径研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21:06 3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地方文化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特征、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的认同感受。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构建红色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地方文化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特征、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的认同感受。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构建红色资源现代转化体系,为革命老区文化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红九军团作为长征主力军之一,1935年1月在湄潭县驻扎了14天。其间,不仅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有力的后方支持,还通过成立中华苏维埃湄潭抗捐委员会等革命组织,有效促进了当地民众的革命觉醒,加强了军民之间的感情,成为湄潭红色文化的根基。1982年,红九军团驻留湄潭时的司令部所在地天主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湄潭县积极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增强红色文化广泛认同,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文物设施修缮和丰富展示内容,湄潭修缮了天主堂等革命遗址并增设了罗炳辉雕像等设施,还推出了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展览和讲解,如一把七星刀、王有发印章等,进一步深化了当地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认知。还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红色纪念视频、红色历史故事等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时空传播局限。同时,湄潭通过构建红色资源系统保护机制,创新校地共建课程,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感知与传播效能。如积极引导中小学校举办“红色精神我来传”“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游客在遵义市湄潭县中国茶海景区体验采茶。(冯胜彦 摄 贵州图片图供图)

然而,湄潭红色文化传承在新时代也还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表达同质化削弱了地域特色、数字化传播滞后难以触达年轻群体、教育模式单一弱化了参与热情、文旅融合浅表化导致文化认同转化率不足等。为此,需构建多维度创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代际传播与价值转化,为革命老区文化振兴提供实践范本。

破解文化表达同质化问题,要聚焦差异化叙事,深入挖掘王有发烈士事迹、黔北游击队斗争史等独特资源,并运用VR/AR技术开发“重走长征路”互动项目,以多媒体演绎、图文视频等多元形式,突破传统单一展示方式的局限,构建数字化传播平台,提升互动性,使游客多维度了解湄潭的红色文化历史。

创新教育模式,要关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整合专家资源培养组建专业讲解员团队,构建多层次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文化认同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传承。

深化文旅融合价值转化,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开发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提升红色文化和旅游的互动性,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使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此外,还可以整合“地域叙事重构-数字技术赋能-代际教育激活”多维度创新策略,破解红色资源转化效能低的问题。通过构建“文化解码-价值传递-认同内化”传承体系,实现革命精神与茶乡文脉深度融合,增强内生动力,探索革命老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实践路径,提升游客文化体验感。

[作者:康长菊。本文系202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转化利用研究》(2024RW160)研究成果]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16期

海报制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中行

一审/向颖羿

二审/刘跃

三审/梁健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