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选举引发的内战,如何给印度可乘之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07:05 2

摘要:在陆军司令部的参谋局新成立了作战研究处,其职能是对新战术思想和武器研制等提出咨询;其次,将原属军械局的武器装备处划归参谋局,以便更有效地给陆军装备新式武器;其三,军械局下新设采购处,职责是专门负责从国外购买装备和物资;第四,军务局下就设招兵处,专门负责调整军区

1962年后,印度开始扩军,按照国防五年计划,陆军是扩充的主体。

印度扩展陆军的计划实施首先是从调整组织编制开始的。

在陆军司令部的参谋局新成立了作战研究处,其职能是对新战术思想和武器研制等提出咨询;其次,将原属军械局的武器装备处划归参谋局,以便更有效地给陆军装备新式武器;其三,军械局下新设采购处,职责是专门负责从国外购买装备和物资;第四,军务局下就设招兵处,专门负责调整军区的划分和实施大规模招兵的计划。

除了从机构上对陆军司令部进行调整外,印度还重新划分了军区,1963年5月,原东部军区划分为东部和中部两个军区。新的东部军区司令部移至加尔各答,下辖孟加拉、阿萨姆和东北特区。新的东部军区非常接近中印边境,其主要责任是集中力量建设印中边境地区的防务。

组建山地师,更新陆军武器装备是印度陆军扩编的最重要措施,1962年10月,印度宣布紧急状态后立即批准了十年扩军计划。按照计划,印度陆军首先要建立4个山地师以适应对华的山地作战,然后组建2个步兵师;其次,在实现上述目标后,再组建6个山地师、4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

组建山地师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印中边境的高海拔山地作战,要求部队的机动力和火力都不同于普通的步兵师。在组建之初,这些山地师配备了轻型车辆和畜力运输车,还配备了射程远、威力大的轻型火炮、半自动步枪和其他山地作战所需的物资。

1个山地师一般有1.5万人左右,下辖3个山地旅、1个炮兵1旅,此外还有工兵团、通信团、勤务营以及各种分队。山地师组建后,印度军事当局针对1962年中印战争时陆军部队缺少战术训练的弊端,大力强化山地作战训练,灌输山地作战思想。更重要的是,山地师的训练是以实战演练为主的,目的是让其掌握山地实战的全部知识和技能。

1971 年 12月印巴战争前,印度陆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扩军计划,陆军总人数达82.5万人,比1962年增长了80%,这支陆军共有13个步兵师、10个山地师、2个装甲师和其他建制的部队。陆军的新一代轻武器全部装备了国产的产品,包括7.62半自动步枪、轻机枪、9毫米卡宾枪、反坦克枪榴弹、81 毫米迫击炮和 106 毫米无后座力炮等。

此外,印度陆军还装备了120毫米迫击炮、轻型山炮和法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装甲部队则装备了450辆苏制T-54和T-55中型坦克、300辆印度自造的“常胜者”式中型坦克、150辆苏制PT水陆两用轻型坦克和550辆老式“百人队长”坦克,这些坦克共计有1450辆,可见印度装甲部队的威力。步兵师和山地师主要装备苏制的130毫米等火炮计490门,另有约2500门左右的旧式火炮,总数达 3000门左右。

陆军的迅速、顺利扩建得益于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陆军所需的装备除装甲兵外耗资也较少。另外,印度政府一直保持对陆军军费的倾斜,第一个国防五年计划时期,陆军的军费一直保持占总军费的 76%的水平。到 1969-1970年度,由于建设已大体完成,陆军所占军费才降至72-74%左右。

空军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紧急备战时期,陆军占用了军费的大部分,空军所得到的费用仅占军费总额20%左右。1971年印巴战争前,空军已从1962年的1.6万人扩充到8万人,中队也由18个扩充到25个,飞机由460架扩展到625架,其中许多飞机已更新换代。这时,印度空军已装备了7个米格-21飞机中队,拥有120架米格-21 飞机;苏-7B战斗轰炸机中队5个,拥有145架飞机;另外,印度还有8个装备“蚊蚋”式轻型战斗机的中队,拥有飞机200架;印度国产的HF-24“风神”式1A型战斗机仅装备了50架,由 2 个中队使用。

由于更换了装备,印度空军在1971年印巴战争前已经构成了对巴基斯坦空军的绝对优势。在此之前,印度空军也于1963年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空军军区,1965年印巴战争后又成立了一个独立作战大队,主要任务是配合陆军南部军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领空控制。为配合海军作战,印度在西海岸边成立了海空作战联合机构。

除了扩建规模,配置新式飞机外,印度空军还加强了训练以提高空军人员的素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印度空军靠国产“蚊蚋”式轻型飞机有效地对付了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美式“佩刀”式战斗机。因此,空军决策机构看到先进武器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因此大力加强对空军人员的素质训练。他们认为: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战争状态、训练和士气”,所以训练侧重于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印度空军的训练方法是在远离巴基斯坦袭扰的南部进行,飞行员的训练严格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而且是集中所有设施进行强化的正规化训练。

相对于陆军和空军而言,在紧急备战时期印度海军的发展是较为迟缓的。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印度海军的发展是倍受忽视的。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国殖民当局担心加强印度海军的力量会危及英国的统治,而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足以控制印度洋,印度海军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严格限制在发展非作战舰艇上。这一忽视海军的传统在印度独立后也被继承下来了。在50年代,印巴双方都着眼于在大陆上的对峙和争夺,双方均未考虑在海洋上与对方竞争。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前,印度政府考虑最多的是印中边境的争端,加之财力有限,还无暇顾及海军的发展。即使在第一个国防五年计划中,印度海军的发展也居于三军之末,陆军和空军得以优先发展。

第二次印巴战争后,美国同时停止对印、巴的军援,而印度此时倒向苏联,从苏联获得了坦克、飞机、舰艇、导弹的支援。印度凭借这些援助,完全取得了对巴基斯坦的绝对军事优势。

印度取得这些优势,与其实行“积极的不结盟”政策分不开,也与其积极总结中印战争、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经验有关。从1962年至1971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前止,印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其国防和军事实力,包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国防五年计划和正在执行第二个五年国防计划,在此期间,印度三军完成了扩军任务。三军总兵力扩展到92万人,空军拥有60个中队。在苏联对其他国家的援助下,印军获得了大量的军援,引进和生产了一大批新一代武器装备。

这时的印军已比巴基斯坦军队强了许多,实力也占了很大优势,具备了进攻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

1971年底,印军借东、西巴民族矛盾激化发生大规模动乱和内战之机向巴基斯坦发动了战略进攻,最后肢解了巴基斯坦,实现了印度称雄南亚次大陆的战略目标。

印巴分治后,印度认为这从客观上缩小了它的势力范围严重地削弱了其在南亚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时刻不忘建立一个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统一的印度,它不能容忍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于印度的东西两翼。从独立时起,印度就不断地强调“主要的、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得到美国援助和支持的巴基斯坦。”这种安全观一直支配着印度的军事战略,影响着印度武装力量的建设。

早在印巴分治之前,尼赫鲁就否定“伊斯兰教国家”的建国理论,力主印、巴应合二为一。他认为在大印度国之内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在政治上,这种观念是荒谬的;在经济上是不可思议的”。在尼赫鲁看来,伊斯兰教国家“根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宗教上的联系”。尼赫鲁预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观念同民族文化观念一样都将“迅速地消逝,世界将变成一个文化单元”。因此,印度国大党一直反对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建国思想,否认巴基斯坦立国的合法性,认为印巴分治是人为的历史性错误。

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印度一直存在着兼并巴基斯坦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发展,印度一直未寻找到对巴基斯坦,特别是东巴基斯坦下手的机会。

1971年巴基斯坦东、西部分之间的矛盾和内乱给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最终削弱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根本上削弱巴基斯坦是英迪拉·甘地政府战略决策的目标。

从纯军事角度而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印度对巴的军事战略已从防御转为进攻了。印度的总战略是称雄次大陆,而巴基斯坦的削弱符合印度的根本利益。

巴基斯坦独立后,政局长期动荡不安,造成巴政府数次更迭。第一任总理列雅格特·阿里·汗于1951年10月16日被暗杀。1953年,巴基斯坦遭受严重的粮荒和经济动乱,导致了政治危机和政府更迭。巴驻美国大使穆罕默德·阿里担任总理,组织新政府。1953年4月17日新内阁组成。1954年9月,由于穆斯林联盟和制宪会议内部对宪法草案条款发生分歧;而总督古拉姆·穆罕默德和制宪会议之间也意见不一,这就造成了进一步的政治危机,导致总督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总理重新组织政府,内阁成员由11名降到10名。1956年2月巴基斯坦制宪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同年3月23日伊斯坎达尔·米尔扎就任巴总统。

为了扩大政府的基础,弗罗兹·汗·努恩总理在1958年9月间,分别与联合起来支持他的内阁的人民联盟和农工党领导人进行了会谈。结果,扩大了内阁,重新分派了部长职务。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1958年10月7日,米尔扎总统发布一项声明,宣布废除宪法,解散中央和地方政府,解散国民议会和省议会,取消所有政党,宣布军事管制法,任命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为首席军法执行官。10月24日,米尔扎总统任命阿尤布·汗将军为总理,并组织全部由非政治家组成的新内阁。

10月28日,阿尤布·汗接任总统,实行“军法统治”。1959年2月28日,阿尤布·汗总统颁布了新的民政管理规则,给予军事法庭以审理触犯军事行为的人的独有司法权,并批准在全国重新设立即决法庭和特别军事法庭。

1965年1月2日,阿尤布·汗再次当选为巴基斯坦总统。

1966年至1969年间,巴基斯坦国内对阿尤布·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浪潮风起云涌,东巴要求自治的呼声愈来愈高。面对这种局面,阿尤布·汗于1969年3月25日宣布辞职,把权力移交给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他接任总统后,宣布废除宪法,解散国民议会,再次实行军法统治。

1970年1月1日,叶海亚·汗恢复了巴基斯坦广泛的政治活动,其中包括取消了关于公众集会和游行的限制。1970年12月7日,巴基斯坦在“一人一票”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选。

选举结果是:在东巴,以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在西巴,以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为首的巴基斯坦人民党获得大多数席位。在全部291个席位中,人民联盟获得151席,巴基斯坦人民党获81席,但是两党未能就召开国民议会和组织联邦政府问题达成协议。

以穆吉布·拉赫曼为代表的人民联盟提出了要求东巴基斯坦自治的六点纲领。他们要求以此作为宪法的基础;而阿里·布托则坚决主张宪法必须得到各省的同意。

大选后,巴基斯坦国内出现了紧张的政治形势。人民联盟坚持“六点纲领”,要求实行东巴基斯坦全面自治。对此,巴基斯坦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不能接受,他们拒绝参加原定于1971年3月3日在达卡召开的议会会议。

3、东巴的内战

1971年2月21日,叶海亚·汗总统在西巴基斯坦宣布,“鉴于国内的形势”,解散巴基斯坦的文官内阁。3月1日他无限期地推迟了国民议会的开幕时间。而在东巴基斯坦,穆吉布·拉赫曼号召东巴人起来造反,反对叶海亚·汗这一“有意停滞民主进程”的做法。穆吉布号召从3月1日起开始总罢工,罢工为期一周,关闭办公室、商店和工厂,停开火车、公共汽车和飞机。

3月2日达卡实行宵禁,之后,巴基斯坦的军队进驻市区。军队开枪镇压示威者,造成了一些伤亡。穆吉布立即召集了一次公众大会,将受伤者安排在显著的位置上。穆吉布要求军队撤回军营。他威胁说,如果这项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将别无选择,只有进行抵抗。为缓和局势,叶海亚·汗指示将部队撤出达卡,并宣布3月25日为召开国民议会的新日期。

于是,东巴也呈现出了暂时的平静。3月7日,蒂卡·汗中将来到达卡接替亚库伯·汗担任省督和军法行政官。同一天,在穆吉布·拉赫曼的指示下,东巴爆发了旨在强迫中央政府接受人民联盟要求的罢工和内乱;没有人向中央政府交税;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社得到通知,不理睬军管法检查制度规定,与东巴以外的电话通讯被切断,只允许发新闻稿;与西巴的电传打字机电报线路每天只保留一小时开放;警察、港口和邮电局可继续为东巴人的利益行使职责,但不能帮助中央政府做任何事情。

穆吉布·拉赫曼还号召东巴人民准备“牺牲”,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反抗武力。

为了避免国家全面分裂,叶海亚·汗派阿里·布托与穆吉布·拉赫曼举行了多次会谈,但始终没有结果。穆吉布指责巴当局暗中增强军队的力量,并质问这样做的动机,他说叶海亚·汗采取拖延战术,旨在为最后镇压集中足够的军事力量。据记载,驻扎在奎达的西巴基斯坦第16师的一部当时正在运往东巴基斯坦。以加强蒂卡·汗的实力。开始时,依靠空运运送一些紧急的轻装人员,后来,则准备依靠海运运送重武器。

1971年3月26日,吉大港一家秘密电台广播了穆吉布·拉赫曼的声明,他宣布改东巴基斯坦为独立、自主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东巴的全面内战爆发了。同一天,叶海亚·汗总统宣布人民联盟非法,下令禁止其在巴基斯坦各地进行政治活动,实行全面的新闻检查制度,逮捕了穆吉布。拉赫曼等人民联盟领导人,同时派大批部队对东巴进行军事镇压。

从费萨尔·穆奎姆的《巴基斯坦的领导危机》一书来看,蒂卡·汗很久以来一直在修订代号为“闪电战”的作战计划,集结必要的力量,以便在接到命令时立即投入行动。

1971年3月开始,蒂卡·汗要求并得到了更多的增援部队来对付这个麻烦的省。巴基斯坦第9和第16 步兵师从西巴基斯坦被空运到了东巴基斯坦,以加强蒂卡·汗的力量。而反政府军一方也早有准备,人民联盟很早就组织了一个由前巴基斯坦军官奥斯曼领导的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于1970年 12月制定了一个全盘计划:如果政治谈判失败,就要以武力夺取政权。

内战爆发后,蒂卡·汗没有采取安抚政策,而是以猛烈的攻击,粉碎反政府军。3月31日,政府军扫清了吉大港市,两天后又控制了吉大港广播电台。4月10日,蒂卡·汗表面上恢复了东巴基斯坦的正常状态。到4月底,政府军重新占领了大多数边境哨所,夺回了反政府军在贝洛尼亚突出部的堡垒,清除了通向库尔纳港和吉大港的河道和海上通道,恢复了大部分地区的铁路交通。到5月底,东巴的动乱基本上被平息了。

据当时的巴基斯坦传媒报道,笑容可掬的尼亚齐将军经常走访前线部队。他曾经与一位士兵交谈了几次,这位士兵被赞美为具有顽强精神、职业效率高、深切关怀信仰相同的人民之人。通过学校复课、县级政府部门恢复办公、工厂开工、茶行开业,达卡街道恢复一般性的商业活动,表明局势已经恢复了正常。

但是,被击败的反政府军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转移至地下,秘密活动;大多数则越过印巴边界,逃入印度境内。此外,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由于担心受到居巴基斯坦统治地位的穆斯林的迫害而进入印度避难。东巴基斯坦大量或真或假的难民的涌入,给印度发动对巴作战创造了绝好的机会。所以说,蒂卡·汗并没有结束东巴的动乱局面,对于巴基斯坦而言,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来源:之华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