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能力培养的1+X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10:10 1

摘要:语用能力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其系统性培养机制在现行教学中仍显薄弱。1+X英语课程群体系通过“设计—实施—评价”闭环机制,实现语用知识模块的系统重构与真实交际任务的动态生成。该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和跨文化适切性指数,有效推动英语教学从结构本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王丽娜

摘要:语用能力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其系统性培养机制在现行教学中仍显薄弱。1+X英语课程群体系通过“设计—实施—评价”闭环机制,实现语用知识模块的系统重构与真实交际任务的动态生成。该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和跨文化适切性指数,有效推动英语教学从结构本位向语用本位的范式转型。

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不仅有助于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能帮助学生将语言运用到实际交流中,促进跨文化交流,丰富个人表达,增强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化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需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教学理念,其语境化教学设计与语用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其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笔者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育环境,构建了1+X英语课程群体系。该体系通过重构语用知识模块和创设真实性交际任务,有效促进了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且已在区域层面实现了从结构本位转向语用本位的学习目标,从机械训练转向意义协商的教学方式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主体发展三个转变。

一、初中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功能日益凸显。在跨境商务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互动等场景中,语言运用者不仅需要具备准确的语言形式知识,更需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语言完成交际目标的语用能力。在语言交际中,多数误解的产生不是因为对方听不懂,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某些词义和句型结构,而是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义。研究表明,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是一个“自我”与“他者”、“言者”与“听者”等各参与者之间互动的主体间性的过程,其间有较多的沟通障碍源于语用失误而非单纯的语言错误,这一现象凸显了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笔者对区域初中生语用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首先,英语教学中存在系统性语用缺位,教材的语用知识覆盖率较低,语境化训练单元占比不足,评价体系中语用指标权重过低。其次,教学实施层面仍沿袭“结构—功能”范式,对言语行为、礼貌策略、文化规约等核心语用要素关注不足。最后,评价体系存在结构性偏差,标准化测试中语用能力的评估占比不足,导致教学实践中形成“应试导向”的路径依赖。这些状况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语用能力分级描述”要求存在显著落差,具体体现为三组矛盾。

第一,课程内容结构失衡。现行英语课程体系在语言形式教学方面框架完整,但语用知识模块的系统性建构滞后,导致出现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层级递进设计,部分教材语料真实性欠佳且脱离真实交际情境,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薄弱,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第二,教学方法的语境化不足。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的“讲解—练习”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学习者缺乏在模拟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语用失误的元认知监控机制难以建立,学生在动态语境中的语用推理能力发展受限。

第三,语言生态的支持性匮乏。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存在双重制约。在家庭场域中,用英语交际的需求缺失导致语言输入质与量的不足;在社会认知层面,公众对语用能力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形成“重语法轻语用”的集体潜意识。这种语言生态使得课堂习得的语用知识难以实现有效迁移。

二、1+X英语课程群的价值意蕴

为解决上述弊病,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开展了持续10年的行动研究,确立了价值引领的1+X英语课程群育人目标。通过文化价值引领,重塑英语课程价值,建构“两核心、两内涵、两立意、十二维度”的整体育人目标体系(如图1)。“两核心”即将1+X英语课程群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导向;“两内涵”即加深根植中华文化和厚植家国情怀的价值判断;“两立意”即树立多元视角和培树审美情趣的品格涵养,与两内涵形成正确价值引领的四大育人内涵;“十二维度”是对四大育人内涵的逻辑建构,分别从十二个维度诠释,指向学生的价值取向。

1+X英语课程群的创新教学范式涉及多个层面。在课程论层面,借助智能诊断系统绘制学习者语音、语义、语用三维学情画像,构建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弹性配比结构,重构形成性、表现性、标准化三维评估模式。在语用能力发展维度,搭建四阶培养框架,开发场景语用任务库。在育人模式层面,依托多模态数字平台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提升师生互动频次与语用迁移指数,构建协同发展的新型生态,为英语课程育人提供校本化实施方案。

三、教学实施机制的闭环逻辑建构

为弥合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优化间的逻辑断裂,本研究基于系统论与动态评估理论,构建“设计—实施—评价”的闭环实施机制(如图2)。该机制以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强调三个阶段的动态耦合与反馈调节,通过中间变量的显性化分析,实现教学全链条的科学性与连贯性。

(一) 设计阶段:理论转化与课程结构化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理解语言需要关注说话者的意图和话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关联理论中,语言交际是一项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说话人与听话人需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从而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内容,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课程群设计以言语行为理论与关联理论为双核框架,通过“理论—知识模块—任务链”的转化路径,实现语用能力培养的结构化。

1.语用知识模块重构

依据言语行为分类框架,可将教材内容重组为“施为性语言”“礼貌策略”“文化规约”等模块,并嵌入“志愿服务”“国际商务谈判”等真实拓展主题,确保知识层级递进。以“志愿服务”主题为例,在“施为性语言”模块,教师可选取志愿者招募宣传语:“Join our volunteer team now and be the change-maker! Don’t miss this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make a difference and create lasting memories. Volunteer with us today and let's spread love and kindness together!”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指令类施为行为的特点,理解语言结构与交际意图之间的关系。

在“礼貌策略”模块,结合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面子威胁程度、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等原则,让学生学习在志愿服务场景中,面对不同对象时如何运用恰当的礼貌策略进行交流。在“文化规约”模块,可引入不同英语国家志愿服务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如西方志愿服务中更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在沟通时会避免过度询问私人信息;中国则更强调集体协作和情感关怀,交流语言相对更亲切、直接。

2.任务链设计

基于关联理论,可设计“理解—分析—迁移”三阶任务链。例如,在“跨境文化交流”单元中,任务链依次为“识别文化差异”“推断语用风险”“模拟跨文化协商”,逐步提升语境推理能力。在“识别文化差异”任务中,教师展示不同国家商务宴请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文化差异,如西方商务宴请中座位安排、交谈话题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推断语用风险”任务中,教师提供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关联理论,从文化背景信息中挖掘线索,推断可能出现的语用风险,如因文化禁忌导致的误解。“模拟跨文化协商”任务则让学生分组模拟跨境商务谈判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协商,将之前识别和推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锻炼语用能力。

3.弹性课程配比

英语课程强调语言既要合乎语法,又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情境中具备得体性和实践性。1+X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1”侧重语用知识系统输入,拓展课程“X”聚焦真实场景实践,二者按约“7∶3”进行弹性配比,兼顾知识奠基与能力迁移。在基础课程中,教师系统讲解语用知识,如各种言语行为的分类、礼貌策略的运用原则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课程则通过戏剧表演、模拟商务谈判、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中运用所学语用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志愿服务”主题的拓展课程中,学生可以将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策略应用到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如与外国志愿者合作开展公益项目,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语用能力。

(二) 实施阶段:多元策略与技术赋能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不同场合中恰当使用语言,培养其依赖语用环境的交际能力。1+X课程群的教学实施以任务型教学法与项目式学习为中间变量,通过“双轨教学+技术支撑”策略激活语用能力培养路径。

1.双轨教学策略

(1)理论轨

在“志愿服务”主题中,教师借助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宣传语的指令类施为功能,如“Join our volunteer team now”,引导学生掌握如“change-maker”等高情感载荷词汇的语力实现机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交际意图和语用效果。基于理论视域的分析,学生能够明白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为他们在实际交流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提供理论支持。

(2)实践轨

学生通过改编志愿服务故事为英文剧本并进行角色扮演来强化语用迁移。数据显示,实验组的语音语调适切性、文化规约准确率等指标显著提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境的要求,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礼貌策略和文化规约进行交流。在模拟与外国志愿者交流的场景中,学生要注意使用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礼貌用语,调整语音语调以表达友好和尊重。通过项目式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语用知识,提高语用能力。

2.技术赋能路径

整合国际商务谈判视频、跨文化礼仪图文等资源,构建多模态资源库。利用AI语音识别系统实时诊断学生表达的语用失误,如“过度直接”或“模糊回避”,并提供个性化反馈。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AI语音识别系统则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达中的问题,如在模拟国际商务谈判时,学生使用了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适,系统会提示学生调整表达策略,提供更委婉、礼貌的表达方式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语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通过VR技术创设“国际赛事服务台”虚拟场景,学生需在动态语境中切换中英文表达。例如,在“颁奖仪式将于下午3点开始”的虚拟情境中,学生面临各种真实场景中的挑战,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交流、紧急情况的处理等,通过不断调整语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语境。系统自动记录其语用策略调整次数,为教师提供动态学情数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了解学生在动态语境中的语用能力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三) 评价阶段:动态监测与反馈优化

教学评价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原有知识结构升级改造,改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笔者基于罗素·瑟尔的言语行为分类,构建“形式—功能—语境”三维评价模型(如图3),并动态优化指标权重。

1.过程性评价

在记录学生在“社区义诊”任务中的沟通录音、剧本草稿等时,可借鉴以色列翻译研究学者Shoshana Blum-Kulka的言语行为策略量表来量化其语用适切性,形成个性化电子档案袋,全面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沟通录音和剧本草稿,了解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请求策略的情况;还可以对学生的语用适切性进行量化评估,发现学生在请求策略使用上的变化和进步,如间接请求使用率的提升,表明学生逐渐掌握了更委婉、礼貌的请求方式,提高了语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聚焦“语言形式准确性”“交际意图实现度”“文化敏感性”三个维度,教师可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对学生在各项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在“国际商务谈判”模拟活动中,教师观察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礼貌策略的运用情况,记录其运用频次的变化。如果发现学生礼貌策略运用频次增加,说明学生在文化敏感性和语用能力方面有所提升,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优势,改进不足之处。

2.总结性评价

标准化测试中的语用推理题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语言隐含意义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这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语用推理得分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表明本研究的教学机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实际交流中的各种情况。

而在模拟联合国外交场景中,评估学生在“冲突调解”“文化妥协”等任务中的表现,实验组指数均值达4.2(满分5),较基线提升1.8。跨文化适切性指数综合评估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运用、文化理解、冲突处理等多个方面。实验组指数均值的显著提升,表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需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四) 闭环逻辑:设计—实施—评价的动态互动

闭环机制的核心在于评价结果对设计与实施的反馈调节作用。通过分析评价数据,教师可及时调整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增设相关内容模块,让学生深入该模块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差异,从而降低误用率,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校园—社区—国际”三阶实践体系的校本化迭代,可将初级阶段中校园活动的语用失误案例反馈至课程设计,优化高阶任务。在三阶实践体系中,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初级阶段的语用失误案例可以为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教师根据这些案例优化高阶任务的设计,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文化背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持续发展。

语用能力培养作为英语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深层次要求。1+X英语课程群体系的构建,顺应了这一需求,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X课程群闭环模型突破了传统外语教育中“语言形式至上”的窠臼,通过语用知识图谱与三维动态评价体系的协同创新,达成语言能力与话语协商能力的辩证统一,着力推动外语教育从“交际工具培养”向“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范式转型。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大概念视角”(2021JY14-L55)的研究成果。

(本文首次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2025年第4期)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