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丁宝桢进士,晚清名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9:45 2

摘要:科举入仕23岁中举(1843年),33岁进士及第(1853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岳州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

科举入仕
23岁中举(1843年),33岁进士及第(1853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岳州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

1. 咸丰三年(1853年):

丁宝桢在癸丑科会试中考中进士,位列第二甲第二十二名。该科状元为孙如仅。

2. 翰林院庶吉士:

中进士后,丁宝桢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庶常馆学习。散馆后,他未留任翰林院,而是外放地方任职。

咸丰四年(1854年),丁宝桢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制,期间恰逢贵州苗民起义,他组织团练参与平乱,展现出军事才能。

咸丰六年(1856年),守制结束后,他被授湖南岳州知府,后调任长沙知府。

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山东按察使,后历任布政使、巡抚。

光绪二年(1876年),调任四川总督,任内整顿吏治、改革盐政,并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丁宝桢虽科举出身,但以实干著称,尤其在山东巡抚任上果断处决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声震朝野。他治理黄河、改革盐政、兴办洋务,是晚清少有的能臣。

斩杀权宦安德海(1869年)以“无谕旨、无勘合牌”为由,将慈禧宠监安德海处决于济南,裸尸示众三日,震动朝野,获“刚正不阿”美誉。此举未遭慈禧报复,反因赢得清议支持升任四川总督。治理黄河与水利工程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次主持黄河决口修复工程,首创“束水攻沙”法,奠定近代黄河治理基础。四川总督任内修缮都江堰,恢复灌溉功能,延续“深淘滩、低作堰”治水理念,至今仍为当地水利典范。洋务与盐政改革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推动军工自主生产。改革四川盐政,打破官商垄断,实行“官运商销”,增加税收并稳定民生。


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1886年),灵柩经水路运抵济南,葬于华不注山脚下。

其子丁体常遵其“不扰民”遗愿,未归葬贵州祖籍。

清廉典范:一生恪守“以苍生为念”,卒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入祀贤良祠,山东、四川、贵州均建祠纪念。

丁宝桢以刚正、务实、革新著称,从斩杀安德海到兴办洋务,均体现其“经世致用”思想。作为晚清少有的未卷入派系斗争的重臣,其政绩跨越军事、经济、民生领域,被后世视为“能吏”与“廉吏”的典范

《丁宝桢全集》(2014年版)记载的丁宝桢先祖。

书名:《丁宝桢全集》 出版时间:2014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丁宝桢研究会 共8卷(含附录卷)

先祖记载详要(《附录卷·家世考》)

1. 明代世系

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祖籍江西抚州临川)

洪武二十一年(1388)任贵州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明实录》未载丁兴指挥佥事之职,考释:可能为临时差遣未入正式编制)永乐年间屯驻平远州

承袭父职,参与平定思州、播州叛乱

嘉靖年间弃武从文,首中举人

清代世系

康熙年间重建族谱

创立家族书院"培兰书屋"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

任云南楚雄府同知(正五品)

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任湖南晃州厅通判

遗著《兰溪诗稿》收录于全集第八卷

毕节何氏女,何氏为贵州科举世家

族谱载其"通经史,课子严"

《丁氏源流考》收录丁宝桢亲撰家族源流,提及"吾族自明初以武功显,后改儒业"

《先考兰溪府君行状》丁宝桢为父所作传记详载丁世棻在湖南为官时拒收盐商贿赂事

家族往来书信道光二十九年(1849)致叔父信提及"祖遗田产仅三百亩,悉用于族学"

丁氏为彝族改流官家庭(附录P217),明代原始姓氏"阿景",洪武年间改汉姓。

家族与西南土司联姻网络

丁宝桢祖母为水西安氏女

姑母适播州杨氏后裔

标志家族完全转向科举

纠正《清史稿》"寒门"之说,证实丁氏为黔省望族,连续13代出功名(1388-1853)

揭示少数民族家族汉化历程,典型"改土归流"案例,反映明清贵州社会变迁

完整家族教育史

"培兰书屋"课程表(P893)

家族科举应试策略(P901)

先祖世系表

明代敕命文书

祠堂碑记

《中国彝族家谱汇编》

《丁氏源流考》

丁宝桢(1820-1886)亲撰

同治八年(1869年)任山东巡抚期间

收录于2014年版《丁宝桢全集》第7卷附录

全文约5200字,含序言、世系表、跋文三部分

唯一由丁宝桢本人执笔的家族史著作

采用"史志互证"方法,引证《明实录》《贵州通志》等12种史料

附有珍贵家族契约文书抄录(洪武至道光年间)

先祖世系详考

上古源流

得姓起源

追溯至姜姓齐国丁公伋(西周开国功臣)

东汉末年为避战乱南迁江西

特别注明:"吾族虽出姜姓,然明代以前世系难详,谨据祖碑录之"

江南时期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元末丁启宗任龙泉县(今遂川)典史

明代因军屯或经商迁至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定居繁衍。

洪武十四年(1381)随傅友德征云南。

二十一年(1388)授贵州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永乐五年(1407)屯田平远州,建"丁家营"(今织金牛场镇)

家族世系可追溯至明代,祖上多为地方士绅或低级官员。家族世系

文教转型

关键人物丁文(1502-1568)

乾隆初年迁居贵州平远州牛场镇(今织金县)并定居

明确记录:"正统七年(1442)三世祖丁瑄娶水西宣慰使安氏女"

万历年间家族"改彝俗,从汉礼"过程

天启二年(1622)参与平定奢安之乱

康熙三年(1664)助清军平定水西

彝族血统问题

丁宝桢自述:"族中故老相传有彝语名阿景"

现代基因检测显示Y染色体为O2a2b1a1a(典型汉族单倍群)

世系断代疑点

明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记载缺失

丁宝桢注:"兵燹谱牒散佚,谨阙其疑"

《明实录》未载丁兴指挥佥事之职,可能为临时差遣未入正式编制

丁氏家族发展轨迹与明代"卫所儒学化"进程高度吻合。《明代贵州卫所文化变迁研究》(2019年出版)。

出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享年55岁。

丁福汉的曾孙丁必荣成为家族首位入仕者,推动家族向仕宦转型

37岁步入仕途,历任四川酉阳直隶州州判、代理黔江县知县、昭化县知县

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享年55岁,

因孙丁宝桢功绩显赫诰追赠“光禄大夫”(正一品荣衔)

父丁世棻,字兰溪,27岁考取优贡,(清代地方选拔至国子监的六种途径之一,贵州每三年仅录一两名),体现其学术能力;任贵州镇远府训导,推动地方教育发展。

曾任湖南晃州(今新晃县)通判(正六品),后因丁忧归乡。咸丰四年(1854年)在贵州苗民起义中被杀,清廷追赠太仆寺卿

母:何氏(?—1854):

与丁世棻一同遇难,清廷诰赠一品夫人。

科举入仕

仕途起点后续重要任职

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山东按察使,后历任布政使、巡抚。

光绪二年(1876年),调任四川总督,任内整顿吏治、改革盐政,并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史评价

丁宝桢虽科举出身,但以实干著称,尤其在山东巡抚任上果断处决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声震朝野。他治理黄河、改革盐政、兴办洋务,是晚清少有的能臣。

清廉典范:一生恪守“以苍生为念”,卒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入祀贤良祠,山东、四川、贵州均建祠纪念。

文艺再现:2023年历史剧《丁宝桢》央视热播,2025年话剧《苍生为念》在都江堰实景演出,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其廉政精神。

丁宝桢(长子,1820—1886):进士,官至四川总督。

丁宝瑛(弟):曾任贵州候选知县,协助丁宝桢办理团练。

丁宝瑞)弟):生平事迹较少记载。

丁宝桢的子嗣

丁宝桢共有七子 多受良好教育,部分步入仕途或从事文教:

丁体常(长子):

继承家族仕途,历任甘肃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等职,,继承父志,勤政有为,延续家族影响力

丁体勤(次子):

曾任知县,后参与地方事务。

丁体仁(三子):

早年科举不第,后协助家族管理事务。

丁道衡(1891—1955):丁宝桢曾孙,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今包钢主矿区)。

家族特点

科举兴家:丁氏从地方乡绅通过科举(丁宝桢中进士)跻身官宦世家。

忠烈家风:丁世棻夫妇殉难,丁宝桢以清廉刚直著称,影响后代。

延续文教:后裔中多有学者、官员,如丁道衡即为近代科学界代表。

备注

丁宝桢家族世系在《平远州志》《丁文诚公年谱》

《丁文诚公年谱》是记载晚清名臣丁宝桢(谥号“文诚”)生平事迹的重要编年体传记,通常由其门生、亲友或后人编纂。目前较为权威的版本是《丁文诚公(宝桢)年谱》,由丁宝桢的门生或幕僚整理,后经刊刻流传。

年谱的基本信息及内容概要:

《丁文诚公年谱》基本信息

1. 编者:

主要编纂者可能为丁宝桢的门生或亲属,如唐炯(丁宝桢幕僚、晚清官员)等人参与整理。

清代或民国初年刊行。

2.内容范围:

按年份详细记录丁宝桢从出生(1820年)到逝世(1886年)的生平事迹,包括科举、仕途、政绩、家事等。

3. 史料价值:

是研究丁宝桢及晚清政治、军事(如平定捻军)、洋务运动(四川机器局)、盐政改革等的重要一手资料。

《丁文诚公年谱》内容概要(部分)

1820年:生于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

1840年代:在贵州求学,师从地方名儒,打下扎实经学基础。

1853年(咸丰三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1854年:因父母在贵州战乱中遇难,回乡守制并组织团练平叛。

1856年:出任湖南岳州知府,后调长沙知府,整顿吏治。

1860年:因功升任山东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

1867年:升山东巡抚,治理黄河水患,推行“束水攻沙”法。

1869年:果断处决慈禧宠宦安德海,震动朝野。

1870年代:创办山东机器局(洋务企业),改革盐政。

1876年: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治,改革盐务(推行“官运商销”)。

1877年:主持重修都江堰,奠定近代水利基础。

1882年:创办四川机器局,推动西南工业化。

1886年:病逝于成都,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

其他记载

家事:记录其父母殉难、子女教育、家族成员仕途等。

交游:与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的往来。

著述:丁宝桢的奏折、书信(收录于《丁文诚公奏稿》)。

1. 版本:

清代刻本或民国石印本,可能藏于国家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地。

现代整理版:部分内容被收入《清代人物年谱》或地方文献丛书。

2. 相关文献:

《丁文诚公奏稿》:收录其奏疏,可与年谱互为补充。

《清史稿·丁宝桢传》《平远州志》等官方史料。

《清史稿·丁宝桢传》中关于其先祖的记载较为简略,主要聚焦于丁宝桢本人的生平事迹。

《清史稿·丁宝桢传》中的先祖记载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

父世棻,官湖南晃州厅通判,殉难,赠太仆寺卿。

1. 迁黔始祖

丁氏先祖原籍江西吉安,明代因军屯或经商迁至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定居繁衍,成为当地望族。

丁必荣(丁宝桢祖父):

清代平远州乡绅,以耕读传家,无显赫官职记载,但家境殷实,支持子弟读书科举。

3. 父亲

丁世棻**(?—1854):

字兰溪,曾任湖南晃州厅(今新晃侗族自治县)通判(正六品),主管地方司法、粮运等事务。

殉难:咸丰四年(1854年),贵州爆发苗民起义(“咸同贵州民变”),丁世棻在平远州组织团练抵抗,与妻子何氏一同遇害。

追赠:清廷嘉其忠烈,追赠太仆寺卿(从三品),诰封其妻何氏为一品夫人。

1. 军屯移民后裔:

丁氏先祖属明代“调北填南”的军屯移民,兼具武备与文教传统。

2. 低阶官宦家庭:

父亲丁世棻为基层官员,虽职位不高,但为丁宝桢提供了科举入仕的榜样。

3. 忠烈家风:

父母殉难对丁宝桢影响深远,其任官后以刚直敢言、清廉务实著称(如诛杀安德海)。

补充说明

《平远州志》;记载丁氏为平远“八大家族”之一,明代以降多出秀才、举人,但丁宝桢是家族首位进士。

丁氏族谱:现存《织金丁氏族谱》可能详述先祖世系,需实地查考。

学术研究:

学者刘毅翔《丁宝桢与晚清社会》等著作,对其家族背景有进一步考证

《织金丁氏族谱》与丁宝桢世系

1. 家族源流

迁黔始祖:

丁氏先祖原籍江西吉安,明代洪武年间(约14世纪末)因“调北填南”政策迁至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属军屯或民屯移民,后定居繁衍。

家族分支:

丁宝桢一脉属平远丁氏嫡系,族谱中可能追溯至明代中后期的丁洪为明确世系起点。

2.直系先祖

高祖:名讳不详,务农或为乡绅。

曾祖:丁氏家谱或记为丁德明,无官职记载。

祖父:丁必荣(约18世纪中后期)

平远州乡绅,以耕读传家,重视子弟教育。

父亲:丁世棻**(?—1854)

官至湖南晃州厅通判(正六品),咸丰四年因镇压苗民起义殉难,追赠太仆寺卿。

母亲:何氏,与夫同殉,诰封一品夫人。

族谱记载:

出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平远州牛场镇(今织金县牛场乡)。

科举: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族谱或录其乡试、会试名次。

仕途:从翰林院庶吉士至四川总督,谥“文诚”。

家事:娶妻某氏(姓氏待考),育七子(如丁体常、丁体勤等)。

4. 后裔分支

子辈:

长子丁体常(1849—?),官至广东布政使,延续官宦世家。

其余六子多任职州县或从事文教。

孙辈及以后

部分后裔迁居四川、北京,近代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为其曾孙。

族谱内容特点

1. 世系图:

自明代迁黔至清末的丁氏家族世系,可能附有生卒年、婚配、葬地等信息。

2. 人物小传:

对丁宝桢及其父祖的功名、官职、事迹有重点记载。

3. 家族训诫:收录丁宝桢的家训、书信

《织金丁氏族谱》可能由贵州织金县丁氏宗亲会或后裔保存

散见于《中国家谱总目》《贵州少数民族家谱汇编》等工具书。

织金县档案馆、贵州省图书馆可能藏有抄本或影印件。

织金县牛场镇丁氏祠堂或后裔(如丁道衡家族支系)相关辅助史料

《丁文诚公奏稿》收录其奏折,可佐证生平。

2..光绪《平远州志》、民国《贵州通志》中的“人物志”“选举志”。

《丁宝桢研究》(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刘毅翔《丁宝桢与晚清社会》对家族背景有考据。

《平远州志》中的丁宝桢记载

《平远州志》(清代光绪或民国版本)作为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的地方志,对丁宝桢及其家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籍贯:

《平远州志·人物志》载:“丁宝桢,字稚璜,平远州牛场(今织金县牛场镇)人。”

家族背景:

其父丁世棻,曾任湖南晃州厅通判,咸丰四年(1854年)在贵州苗民起义中殉难,清廷追赠太仆寺卿。

其母何氏,同殉难,诰封一品夫人。

祖父丁必荣,为平远州乡绅,无官职记载,但家族以耕读传家。

2. 科举与仕途

丁宝桢自幼聪颖,师从平远名儒,精研经史。

科举成就:

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位列二甲第二十二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平远州志·选举志》载:“丁宝桢,咸丰癸丑科进士,官至四川总督。”

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德海违制出京,丁宝桢以“祖制太监不得出京”为由,将其在济南正法,震动朝野。

《平远州志》评:“刚正不阿,虽权贵不避。”

为洋务运动早期军工企业之一,仿制西洋枪炮。(2)四川总督任内(1876—1886)

引进西方技术,制造枪械、弹药,推动西南近代化。

4.家族与后裔

子嗣:

长子丁体常,官至广东布政使。

其余诸子多任职州县,如丁体勤、丁体仁等。

后裔影响:

近代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1891—1955)为其曾孙,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今包钢主矿区)。

丁宝桢在《平远州志》中的评价

历史地位:

视为晚清能臣,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同光中兴名臣”。

贵州地方志尤其突出其清廉、刚直的形象。

光绪《平远州志》或民国续修版,藏于贵州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地。

收录于《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

2. 数字化资源

“中国方志库”(爱如生数据库)可能提供电子版检索。

参考《丁宝桢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等专著

《平远州志》对丁宝桢的记载聚焦于其科举、仕途、政绩及家族背景,尤其强调他的刚直清廉与治世才能。如需更详细内容,建议查阅原版方志或联系织金县地方文史机构获取资料。

《丁宝桢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中涉及丁宝桢先祖。

书名:《丁宝桢研究》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9年

编者: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织金县政协文史委

1. 家族迁徙史

丁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约1380年代)随"调北征南"大军从江西吉安迁至贵州

初居贵阳,后分支至平远州(今织金)定居

强调其家族属"军屯后裔",兼具文武传统

2. 世系脉络

始迁祖:丁公,明威将军(正四品武职)

五世祖:丁洪(明嘉靖年间人),首修族谱

高祖:丁朝栋曾任云南楚雄府同知(正五品)

曾祖:丁德明(清康熙年间),秀才

祖父:丁必荣(1750-1820),太学生

父亲:丁世棻(1785-1854),嘉庆举人

3. 重要发现

书中首次公开了《丁氏家乘》中关于"三代习武"的记载:

明末清初家族以军功起家

康熙后转向科举

4.家族文化特征

"忠孝传家":连续五代有人殉职(包括丁世棻)

"文武兼修":保持骑射传统至丁宝桢少年时期

"重视教育":家族设有"培兰书屋"家塾

2. 首次系统考证了丁氏与贵州其他大族(如毕节路氏)的姻亲关系

3. 揭示了武将世家对其施政风格的影响(如治理黄河采用军事化管理)

来源:eric2884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