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该怎么“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07:30 3

摘要:近年来,金句频出的脱口秀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嘴替”,受到追捧。从线上看,《吐槽大会》《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等节目的收视率火爆;从线下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中,脱口秀的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

“我不仅没扼住生活的喉咙,还让生活薅住了头发”“你做了坏事,人家说相由心生;你做了好事,别人夸不可貌相”……

近年来,金句频出的脱口秀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嘴替”,受到追捧。从线上看,《吐槽大会》《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等节目的收视率火爆;从线下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中,脱口秀的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

生活的压力面前,笑是一味解药,这为脱口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随着野蛮化的生长,这一艺术形式也引发诸多思考: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如何秀笑料而非秀下限?如何让段子具备思想的穿透力,而非总停留在肤浅的冒犯上?

▲2024年12月7日,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参赛选手正在演绎精彩的脱口秀表演。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中国脱口秀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在不断的发展中,涌现出了《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今晚80后脱口秀》等品牌节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碎片化阅读的盛行,时长短、笑点多的新型脱口秀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头爱。有统计数据显示,脱口秀的受众中,年轻人占到七成以上。

为什么年轻人爱看脱口秀?

快乐是时代的稀缺品。《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这意味着差不多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与之相对应的是,脱口秀正好能给人们提供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那些或自嘲或调侃的笑梗,能在不经意间就治愈生活中的烦恼与痛点,放松紧绷的神经。

年轻人喜欢当“显眼包”。如今,许多线下脱口秀剧场都有互动环节,在互动中,脱口秀演员略带“无厘头”的“瞎搅和”,往往能起到一箭双雕的牵线搭桥效果——既调动起整个剧场的氛围,让原本陌生的观众有了情绪共鸣;同时,也激发起年轻人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试一试的“冒险”中,通过当“显眼包”来收获陌生社交的快乐,满足情感需要。

参与、观看门槛皆低。脱口秀圈内流传着一句话,“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脱口秀演员”。其开放性的舞台形式,让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机会尝试脱口秀。这既丰富了参与的群体,也使得行业的内容产出更接地气,吸引着更广泛的观众。

▲线下脱口秀舞台,一位高中生在开放麦环节表演。记者 蔡馨逸 摄/新华社

如今,脱口秀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布洛芬”,且在短视频和文旅的双加持下,从小众角落走到了聚光灯下。但“火”不意味着“好”,当下的脱口秀在输出笑点之余,也仍有一些痛点需要直面。

可以一鸣惊人,但不能口无遮拦。脱口秀与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一样,往往在一鸣惊人的“冒犯”中产生笑料,但“冒犯”不代表可以口无遮拦。从涉嫌侮辱人民子弟兵,到互动时诋毁女大学生,再到给某大学贴上“857院校”的污名化标签……近年来,屡有脱口秀演员在“雷点”上“蹦迪”,在玩梗上“翻车”。这说明,脱口秀不能口无遮拦,如果一味用低俗和恶搞内容来博眼球,最终只会把行业带进死胡同。

虽然生产快速,但不能失去温度。观众走进剧场,是希望脱口秀演员能做自己的“嘴替”,从笑声中收获“懂我”的共鸣。然而,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方式,最终让脱口秀话题总是停留在职场、恋爱等方面,呈现出的也是模板化段子、公式化笑点。说到底,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极强的生活感知力,再强的“段子机器”也产不出接地气的真诚。

尽管有嘴就行,但也需专业托举。线上脱口秀爆火后,线下剧场也跟着热了起来,某售票平台的信息显示,本月第二个周末,全国将有440余场脱口秀演出。但场次增加的同时,场地不隔音、灯光效果差、座椅不舒服等硬件问题,也让一些观众悻悻离场。“一个人,一支麦”就可以说脱口秀,但若想舞台热闹闪耀,则必须走向专业化,这是行业发展规律,也是文化需求升级后的必然。

▲片面追求“笑果”而不惜踩线,就陷入了误区。/人民日报

当下,脱口秀为许多年轻人提供着情绪价值,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精神食粮。但要让脱口秀这一国内演出市场的新生力量,摆脱“短命网红”的宿命,以下方面值得思考:

从人才角度看,追求一炮而红时,也别忘了十年磨一剑。这几年,脱口秀行业的整体火爆,让一些脱口秀演员一夜爆火,转瞬之间成为众人皆知的行业明星。但要看到,站得住舞台的演员不会凭空出现,而是要历经长期积累、沉淀,才能厚积薄发。演员们只有经得起名利诱惑,不为一时流量所遮眼,努力让自己长红而非昙花一现,才能助推脱口秀行业叫座又叫好、长盛不衰。

从行业角度看,越是小众文化,越要抱团取暖。正所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脱口秀作为一种小众文化,目前在快速发展中陷入了深层次困境——价值导向模糊、人才断层加剧、商业模式单一。要实现破圈突围,各剧场之间可以交流发展心得,各行业协会可以搭建培训平台。只有大家抱团取暖,才能让小众变得大众。

从运营角度看,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好作品也需要有好的传播渠道。要提高优质脱口秀的“分贝”,运营不可或缺,相关企业既可以用好数字化营销手段,也可以与播出平台联手,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脱口秀品牌,让脱口秀打破同质化竞争,快速破圈。

如今,脱口秀来到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有人兴奋、有人观望,这时,或许大家应取得一个共识:脱口秀既能制造即时的欢乐,也能在“冒犯”中产生共情,在碰撞中引人思考。这既是行业存续的必选项,更是文化治理的新课题。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冉苗俊 郑钰潇

实习丨张紫怡 熊世婕

审核丨饶思锐

来源:重庆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