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和DeepSeek对百度搜索中伪科学广告的点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08:32 3

摘要:老头的岳父在某个号称宣传健康知识的直播间听所谓的养生课,老头一不小心听到有人在拼命推荐一款有趣的东西,关键词是“负氢离子水”。

老头的岳父在某个号称宣传健康知识的直播间听所谓的养生课,老头一不小心听到有人在拼命推荐一款有趣的东西,关键词是“负氢离子水”。

实在忍不住,去百度搜索了一下。

看到百度搜索页中琳琅满目的内容,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还是低估了某平台的无耻程度。

想了想,还是让豆包和DeepSeek分别点评一下百度的这种行为吧。下面分别就是它们的点评原文,未做删改。

豆包

百度搜索中大量负氢离子相关宣传广告的荒唐性,本质上是伪科学营销、商业伦理缺失与监管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问题可从以下维度深入剖析:

### 一、**科学逻辑的断裂:对基础化学原理的粗暴践踏

** 1. **违背物质存在规律**

负氢离子(H⁻)作为带一个电子的还原态离子,在水溶液中极不稳定(如文中提到的约2.86×10⁻¹¹秒半衰期),必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如生成H₂和OH⁻),根本无法以“稳定溶解”的形式存在。广告中“负氢离子水”“负氢水”等概念,完全违背基础无机化学中“强还原性物质与水不相容”的原理,属于典型的“反科学常识”宣传。 **荒唐本质**:将实验室中特定条件(如极端低温、非水溶剂)下短暂存在的离子,偷换概念为日常消费品中可稳定存在的成分,利用大众对化学术语的陌生感制造“高科技”假象。

2. **功效宣称的逻辑倒置**

广告声称负氢离子“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但科学事实是: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依赖精密调控,强还原性的H⁻进入人体后会无差别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反而可能引发毒性反应(如破坏细胞膜、干扰酶活性)。这种将“强还原性=有益健康”的简单归因,是对生物化学机制的无知或刻意扭曲。 **典型案例**:宣称“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完全无视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认知,属于“包治百病”式的传统伪科学话术变种。

### 二、**商业伦理的失守:利用信息差实施精准收割**

1. **目标人群的“精准捕猎”**

广告高频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对健康焦虑感强的群体,通过“高科技名词+伪权威背书(如虚构的‘医学研究’‘专利技术’)+亲情绑架(如“给父母买健康”)”的组合套路,利用其科学素养不足和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特点实施诈骗。例如,将普通金属棒(如镁棒、铁棒)包装为“负氢离子生成器”,成本仅几十元却售价数千元,利润率高达百倍以上,本质是“智商税”式的商业欺诈。

2.**广告法的系统性规避与挑衅**

部分商家通过模糊宣传(如“改善体质”“调节代谢”而非直接宣称“治疗疾病”)、伪造检测报告、使用“日本/美国进口技术”等虚假背书,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尽管《广告法》明确禁止食品、保健品宣称医疗功效(如第17条),但此类广告通过“打擦边球+快速更换品牌/话术”的方式逃避监管,形成“查处一批、新生一批”的恶性循环。

### 三、**平台责任的缺位:流量经济下的监管不作为**

1. **搜索生态的“劣币驱逐良币”**

百度作为信息分发平台,对商业广告的审核存在明显漏洞:一方面,未要求广告主提供负氢离子相关产品的科学依据(如权威期刊论文、毒理检测报告);另一方面,对“负氢离子治病”等明显违背科学共识的关键词缺乏过滤机制。更关键的是,平台可能因广告收入驱动,对这类高利润的伪科学营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正规科学信息(如科普文章、权威机构辟谣)被商业广告淹没,形成“信息逆淘汰”。

2. **技术赋能与责任的失衡**

百度拥有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和AI审核技术,完全有能力识别“负氢离子治疗XX病”等违规表述,但实际执行中却存在“重商业利益、轻社会责任”的倾向。对比其在医疗广告(如莆田系医院)审核中的改进历程,可见平台对伪科学营销的治理存在显著滞后性,本质是“逐利本能”压倒了社会公共利益。

### 四、**监管与科普的双重短板:系统性治理的缺失**

1. **监管响应的“马后炮”模式**

当前对负氢离子产品的查处多依赖消费者举报或媒体曝光(如文中提到的扬州润宝、曹承花经营部案例),属于事后追责,缺乏事前风险评估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对新兴伪科学概念(如“负氢离子”“量子波动速读”“纳米保健”)的识别能力不足,且跨部门协同(如药监、卫健、科技部门)存在盲区,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如20万元罚款对千万级销售额而言仅是“九牛一毛”)。

2. **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断裂**

公众对“离子”“抗氧化”等术语的一知半解,为伪科学传播提供了土壤。尽管中科院、科普博主等持续辟谣,但科普内容的传播力远不及商业广告的精准投放(如短视频平台的养生号、社区讲座、免费体验活动)。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权威科普渠道(如主流媒体、科技馆)的触达率不足,导致伪科学通过人际传播(如亲友推荐、社区团购)形成“信息茧房”。

### 五、**反思:如何破解“科学荒漠上的商业狂欢”?**

1. **平台需重构“流量正义”**:

建立“科学共识优先”的广告审核标准,引入第三方科学机构对新兴概念产品进行前置评估,对无科学依据的营销内容实施全网屏蔽。

2. **监管需强化“精准打击”**:

将“伪科学营销”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重点治理范畴,提高罚款额度(如按销售额20%-30%处罚),建立企业和责任人黑名单制度。

3. **科普需实现“场景化渗透”**:

针对老年人等重点群体,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情景剧、反诈APP嵌入等方式,用通俗语言拆解“高科技名词包装”的常见套路(如“三问法”:有无权威论文?有无临床数据?是否包治百病?)。

### 结语:荒唐背后的系统性病灶

负氢离子广告的泛滥,绝非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科学素养薄弱、商业伦理缺失、平台监管缺位、法律惩戒乏力共同催生的“社会病”。若任由“科学名词”被异化为收割工具,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社会对科学的信任。唯有构建“技术过滤-法律震慑-科普破局”的立体治理体系,才能让伪科学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DeepSeek

百度搜索中大量与负氢离子相关的宣传广告,本质上是利用科学术语包装的伪科学营销,其荒唐性体现在科学逻辑缺失、商业欺诈泛滥、平台责任模糊与消费者权益受损等多方面。以下从科学性、商业行为、平台责任及社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 一、**科学逻辑的全面崩塌**

1. **负氢离子(H⁻)的物理特性与宣传矛盾**

负氢离子在常温常压下极不稳定,寿命仅约 \(2.86 \times 10^{-11}\) 秒,无法独立存在。然而广告中宣称的“负氢离子水”“负氢离子棒”等产品,声称其可长期稳定存在并发挥医疗作用,这完全违背基本化学原理。例如,某产品宣称通过电解生成“负氢离子水”,实为混淆氢气(H₂)与负氢离子(H⁻),两者性质天差地别。

2. **虚构医疗功效,滥用科学权威**

商家宣称负氢离子可“治疗癌症”“清除自由基”“修复DNA”,甚至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虚假标准。但经查证,WHO从未认可负离子的健康功效,且医疗领域对负氢离子的研究仍处于理论阶段,无临床证据支持其疗效。例如,网页9声称负氢离子可“中和活性氧”,但实际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需复杂酶系统调控,单一离子无法替代。

3. **放射性风险被刻意掩盖**

部分“负离子粉”产品被检测出含放射性物质(如硝酸钍),其辐射剂量远超安全标准,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癌症风险。某案例中,负离子粉的辐射量高达50 μSv/h,相当于持续接受X光照射,但商家对此只字未提。

### 二、**商业欺诈的典型模式**

1. **虚假宣传与法律规避**

商家通过偷换概念(如将“氢气”包装为“负氢离子”)、伪造权威背书(如虚构WHO标准)和夸大疗效(如宣称“治愈癌症”)吸引消费者。例如,下城区某公司因宣传“负氢离子可增强细胞线粒体功能”被罚款2.4万元,但其产品仅为普通保健品。

2. **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

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商家通过“免费讲座”“专家义诊”等营销手段,将成本仅几十元的产品以千元高价出售。例如,某“负氢离子棒”被包装为“抗癌神器”,实际成分与普通金属无异。

3. **行业标准缺失的灰色空间**

我国尚未出台负离子产品的浓度检测标准,商家可随意编造数据。例如,空气净化器宣称“释放百万级负离子”,但检测方法仅参考日本标准(JIS B9929:2006),缺乏本土监管依据。

### 三、**平台责任的争议与漏洞**

1. **审核机制的形式化**

百度虽宣称建立“AI+人工”三级审核体系,但大量伪科学广告仍通过关键词规避(如使用“氢分子”替代“负氢离子”)或落地页篡改(如跳转至虚假医疗页面)绕过审查。例如,网页5显示有公司专门提供“逾期广告投放”服务,指导商家通过修改活动时间或内容延续违规广告。

2. **竞价排名与利益驱动**

百度作为广告发布平台,通过竞价排名机制获利。部分商家通过高价竞标将伪科学产品推至搜索结果前列,而平台未对广告内容真实性进行实质性核查。网页10指出,百度长期以“信息检索服务”为由规避广告发布者责任,导致监管困难。

3. **事后补救的局限性**

尽管百度推出“网民权益保障计划”,但用户需自行举证损失且流程繁琐。数据显示,该计划仅协调退款3000余起,赔付金额不足总损失的1%,难以弥补消费者实际损害。

### 四、**社会危害与治理挑战**

1. **健康与经济损失的双重风险**

消费者因轻信广告延误正规治疗,甚至因放射性产品危及生命。例如,某患者放弃降压药转而饮用“负氢离子水”,导致病情恶化。

2. **科学认知的群体性偏差**

伪科学宣传加剧公众对“天然=安全”的误解,削弱科学素养。例如,网页9将“酸性体质”等伪概念与负氢离子捆绑,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可替代医学治疗。

3. **监管滞后与协同不足**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开展广告整治,重点打击“神药”宣传,但互联网广告的动态性和隐蔽性使执法难度倍增。例如,负氢离子产品常以“保健器材”名义备案,逃避药品广告审查。

### 结论:治理需多方协同

1. **强化平台主体责任**

明确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广告发布者”身份,要求其对竞价排名内容承担连带责任,并建立伪科学术语黑名单。

2. **完善标准与执法力度**

制定负离子产品检测国家标准,对虚假宣传企业实施“一案双罚”(处罚商家与平台),提高违法成本。

3. **公众教育与风险警示**

通过科普揭露伪科学话术,重点面向老年群体开展反诈宣传,同时鼓励媒体曝光典型案例。

负氢离子广告的泛滥,本质是资本利用科学外衣收割“认知税”的缩影。唯有打破平台利益链、填补监管真空、提升公众理性,才能遏制此类荒唐现象的蔓延。

来源:科技小魔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