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徐倩毅然放弃直接保研资格,选择“先实践再深造”的成长路径,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赤子之心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清晨7点的隆安县第一小学还笼罩着薄雾,徐倩已在办公室批改完最后一沓作文。
2023年9月,徐倩毅然放弃直接保研资格,选择“先实践再深造”的成长路径,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赤子之心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我想先当祖国西部的‘泥土’。”徐倩于2024年8月到广西南宁隆安县支教,成为华中科技大学2024届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广西隆安分队队长。
在“七彩假期”暑期公益课堂上,徐倩和团队设计的“红色铸魂+科创启智+美育润心+成长护航”四大课程模块,点燃了乡村少年的求知星火。“老师,这些知识太有趣了,平时却难得一见。”“老师,我喜欢做实验,下学期还有新实验吗?”……这样的真挚反馈,成为徐倩精研课程、潜心教学的最大动力。除暑期课堂外,徐倩还和队员一起开设了“七彩周末”公益课堂,授课天数已达40余天。
“老师,大学都学些什么?”“老师,您读研后能寄些照片给我吗?”这是在日常交流中,徐倩被学生问及最多的问题。“环境的局限不能束缚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唯有构建高校教育资源与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方能开阔孩子们的成长视野,促其心怀远方、为之奋斗。”她说。
为此,徐倩和团队开展“云游华科大”教育帮扶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课程学习、科研实践、社团活动等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们全景式感受重点高校的学术氛围与文化底蕴。“我坚信,这些播撒在少年心中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她说。
在隆安县第一小学,信件见证着另一种教育实践。徐倩和团队策划“笔墨融情 见信如晤”书信交流活动,每个孩子结对一名大学生笔友。“我希望以此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动力不足、发展定位模糊、身心发展失衡、家庭教育缺位等现实问题。”徐倩清晰地记得那个午后,一个攥着武汉来信又哭又笑的女孩,让她深信交流活动的温度与力量,印证了心灵对话的深远意义。
“在支教实践中,我们既是教育扶智的践行者,又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言人。”徐倩说。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教师,徐倩与6名队友既肩负着主科教学的重任,更承担着拓展课堂边界、搭建育人桥梁的使命。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山区孩子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更通过创新“双窗效应”实践——既向内构建连接高校资源的“知识之窗”,又向外架设展现西部教育图景的“传播之窗”,让阳光与希望照进山乡的每个角落。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有一天放学我听到几个孩子说将来要报考我的母校,我特别开心和自豪。这样一个个令人欣慰、感动的瞬间,将成为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我想,这也是我以及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共同的追求。”徐倩说。
1.把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南宁市全力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2.南宁游热度攀升 景区街市人从众 夜间经济、文化体验成消费新引擎
3.“五一”劳动节 “坚守者”最美
来源:南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