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声 | 突破还是迭代?马军、邹德慧教授&Alberto Mussetti医生解码CAR-T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的进阶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1:46 2

摘要:本期「环球医声」汇聚中外权威视角: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深度解析通用型CAR-T向“床旁疗法”进军的机遇与壁垒;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犀利拆解双靶点疗法是否“1+1>2”的临床证据链;Duran i Reyna

环球医声

它们能否突破自体CAR-T的局限,成为下一个临床里程碑?

CAR-T疗法的双靶点设计与通用型技术正掀起淋巴瘤治疗的新浪潮……

在CAR-T细胞疗法快速迭代的今天,

本期「环球医声」汇聚中外权威视角: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深度解析通用型CAR-T向“床旁疗法”进军的机遇与壁垒;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犀利拆解双靶点疗法是否“1+1>2”的临床证据链;Duran i Reynals医院Alberto Mussetti医生则表明CAR-T治疗后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疗效可观!从抗原逃逸困局到细胞持久性难题,从成本控制到临床路径优化,三大专家抽丝剥茧,既有对现有技术瓶颈的清醒认知,更有对治疗范式革新的战略展望。想了解这些前沿疗法将如何重塑淋巴瘤治疗版图?答案尽在本期硬核对话。

问题:

双靶点CAR-T(如CD19/CD20)和通用型CAR-T在侵袭性淋巴瘤中的早期数据令人鼓舞。您认为这些新型疗法能否替代传统CAR-T?其长期安全性的关键风险是什么?

中国智慧

马军教授

目前,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获得临床治疗准入批准。作为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它正处于从实验室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关键时期。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床旁CAR-T”,即通过简化制备流程和降低成本,让这一疗法更具普及性和可及性,真正实现“人人用得起”。同时,我们希望像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那样,解决细胞来源的限制问题,使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合的细胞治疗资源。

然而,现阶段以通用型CAR-T完全取代双靶点CAR-T或传统的自体CAR-T疗法,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和临床挑战。通用型CAR-T在免疫排斥反应、疗效一致性以及长期安全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验证。我们期待通过未来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和多中心临床试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通用型CAR-T的临床应用铺平道路。

尽管前路漫漫,但我们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床旁CAR-T和通用型CAR-T终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成为改变肿瘤治疗格局的疗法。

邹德慧教授

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在复发难治性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潜力。然而,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即使在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仍有超过50%甚至更高的比例面临治疗失败或缓解后复发的问题。这一现实表明,进一步提高CAR-T疗法的疗效仍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应对这一挑战,双靶点CAR-T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单靶点CAR-T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因肿瘤细胞抗原丢失或表达下调而导致治疗失败,而双靶点CAR-T通过同时靶向两种肿瘤抗原,理论上可降低抗原逃逸风险,从而提高治疗的持久性。然而,双靶点CAR-T的设计与制备涉及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与技术优化问题,能否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仍需深入研究验证。尽管部分早期临床研究显示双靶点CAR-T在疗效上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CAR-T研究领域难以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目前尚无法明确其是否已超越成熟二代单靶点CAR-T的临床疗效。这一问题仍需通过更多高质量研究数据来解答。

与此同时,通用型CAR-T的开发为解决传统自体CAR-T疗法的局限性提供了新思路。自体CAR-T疗法从患者淋巴细胞采集到产品回输通常需要3至4周甚至更长时间,许多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因此错失治疗机会。而通用型CAR-T作为一种“现货型”产品,可即取即用,显著缩短治疗周期,为更多患者提供及时治疗的可能性。

然而,通用型CAR-T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现有研究显示,其在体内的扩增能力与持久性较自体CAR-T存在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进一步解决。因此,目前尚不能断言通用型CAR-T或双靶点CAR-T能够完全取代成熟的二代自体CAR-T疗法。

尽管如此,这些新型CAR-T技术的探索无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优化、生产工艺改进、临床研究深化以及成本与可及性。最终,通过疗效提升、工艺优化与成本控制的多维度突破,CAR-T疗法有望从“高精尖技术”逐步转化为普惠性的治疗手段,为复发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更广泛、更持久的临床获益。

国际视角

Alberto Mussetti医生

正如我们已知的,多项回顾性研究、国家或欧洲登记研究已经表明,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淋巴瘤患者首要死因仍是疾病复发或进展。因此,这是此类疗法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突破这一障碍,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可能需要通过开发新型CAR-T产品来优化治疗——这些产品应具备更低毒性,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显著提升疗效。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尽快迎来下一代产品的突破。

此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依然是这类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即使在CAR-T治疗时代也是如此。基于欧洲的研究数据(包括我们团队的研究)显示,在CAR-T治疗背景下,对达到缓解的患者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可使40%-50%的患者获得长期治愈。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更加聚焦于CAR-T治疗后的复发/失败问题,并探索如何改善这类患者的临床结局。当前CAR-T主要用于二线治疗,而未来可能向一线前移,这将带来巨大的临床挑战。我们期待未来能通过新策略更好地应对CAR-T治疗失败或复发问题,同时优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邹德慧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Alberto Mussetti 医生

Institut Català d'Oncologia - Hospital Duran i Reynals, Barcelona, Spain

Alberto Mussetti MD, works at the Hematology Department at Institut Català d'Oncologia (Barcelona, Spain) as Director of the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Cell Therapy Unit. During the last years his research has been focused on lymphoid malignancies,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 and digital medicine. He previously worked at Fondazione IRCCS Istituto Nazionale dei Tumori (Milan, Italy)and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of New York. He is an active participant an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Lymphoma Working party of the European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EBMT) and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search (CIBMTR).

编辑:Moly

审核:马军教授、邹德慧教授

排版:Baa

执行:Quint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