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走廊里的“世界之窗”,瑞安98岁党员35年坚守“新闻小黑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2:03 3

摘要:前一秒还在瑞安湖岭“牛排一条街”闻肉香,下一秒转入小巷,仿佛走进“世外桃源”:堂前种芋头、屋旁栽小树、青石路旁大树上鸟鸣啾啾……98岁的浙江好人娄美新的家就在此。

前一秒还在瑞安湖岭“牛排一条街”闻肉香,下一秒转入小巷,仿佛走进“世外桃源”:堂前种芋头、屋旁栽小树、青石路旁大树上鸟鸣啾啾……98岁的浙江好人娄美新的家就在此。

35年来,娄美新风雨无阻,每日在家门口的小黑板上出新闻黑板报,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坚持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娄美新家中,了解新闻黑板报背后的故事。当天,他拄着拐杖,带着记者走向小黑板,读起小黑板上的头条新闻……

娄美新读新闻黑板报

退休再上岗

当上了“乡间记者”

娄美新出生于1928年,是一名中共党员,提起他“新闻小黑板”的历史,则要追溯到1986年。

当年,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娄美新刚退休。退休后的娄美新闲不下来,就在湖岭镇大同村当起了“乡间记者”,通过以前在湖岭镇上班积累的“人脉”,搜索各类新闻并向各大报刊投稿。

娄美新夫妻和意大利汉学家唐云

“那几年,他每天不着家,夹着公文包在村里各处走,东打听、西打听,希望能采访到好新闻,宣传农村里的好人好事。”娄美新的妻子卢凤翠笑着抱怨。

那时候,订阅报刊的村民不多,家里有电视机的村民也不多,很多村民看不到新闻,甚至不懂新闻究竟是什么。短短几年,娄美新挖掘了各式各样的“乡间新闻”,先后在各大报纸上发表。

1990年,由于身体原因,娄美新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停下“乡间采访”的脚步。

停下脚步的娄美新,心思却停不下来。娄美新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逐渐在村里普及,但是几乎都被年轻人和小孩子“霸占”了。他心里就开始琢磨,“我喜欢看新闻,为什么不用粉笔将每天发生的大新闻、小新闻和一些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新闻写在黑板上,方便村民了解这些‘天下事’呢?”

乡间走廊里

有一块“新闻小黑板”

说干就干,1990年,娄美新请泥水师傅在自家走廊的墙壁上做了一块宽约1米、高约0.5米的小黑板,并给小黑板定下了“看中国·观世界”的主题。

2020年娄美新出新闻黑板报

为了出好新闻黑板报,娄美新还在二楼布置了一间“工作室”,工作室主要“硬件”是一台电视机。“每天晚上7时,他都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并记录一些他认为重要的新闻,第二天一早再写到小黑板上。”娄美新的儿媳妇潘碎妹告诉记者。

有了小黑板,就有了新闻宣传阵地,娄美新坚持每天在“工作室”看报、看电视。每天,他清晨4点起床,4点30分开始观看新闻,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几点播放新闻,他都记得很清楚。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国内外发生的大小事、周边地区的好人好事和新鲜事……他都会用笔摘录下来,筛选后书写在黑板上。

娄美新在工作室看新闻

35年来,娄美新的新闻黑板报几乎从未“停工”过,村民早已经把他家的走廊当成村里的“新闻发布中心”。很多村民路过老人家门口,都会习惯性停下来看看小黑板,了解近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遇到不识字的村民,娄美新还会热情地读给他们听。农活不忙的时候,大家还会一起讨论当日黑板报上的新闻。

35年坚守

希望更多人走出村子

“看中国·观世界,中国、China!”采访当日,娄美新拿着粉笔,一字一顿地读着黑板报上的内容,方言、普通话、英语“三语”交杂出现,惹得大家一阵欢笑。

“我们平时经过这里,看到阿公每天出的黑板报,就感觉很温馨。虽然说现在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多,但是每次看到这个简朴的小黑板上写着当天的新闻,阿婆陪着阿公坐在屋下,就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很难得!”娄美新的邻居黄爱莲说。

“他喜欢呀!所以我觉得应该不难吧!”另一位老邻居金崇香笑呵呵地说,“这么多年了,感觉阿伯每天都很快乐。”

“我不识字,不知道他写得什么,问他,他就念给我听。但看着他每天看新闻、读报纸,在小黑板前开心地写字,我就放心了。”老伴卢凤翠挽着娄美新,也笑呵呵地说。

娄美新给老伴读报纸

近年来,随着娄美新年纪的增长,黑板报的新闻内容有所减少,主要以报刊头条新闻为主,但不变的是“看中国·观世界”的主题。

娄美新在小花园摘金橘

“我年纪越来越大了,办这个黑板报,能锻炼我的记忆力,锻炼眼睛耳朵,还能锻炼我的手。”娄美新说,现在了解新闻的渠道多了,来看的人少了,但还是不乏有一些“忠实粉丝”,他们基本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来这里不仅是看新闻,还会坐下来和我一起闲话家常”。

新闻小黑板和门前的石板路

在娄美新家门口,有一条古朴的青石路,老人坐在门前,开玩笑道:“这条路通向北京。”黄爱莲在一旁补充,这是老人美好的祝福,希望来这里看新闻的人,能知天下,走出村子,走向北京,走向世界。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