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江西一老人到公社,被调查人员告知:你叔叔是秋收起义总指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7:52 2

摘要:1977年冬日的一天,在四川自贡一个叫双石铺的小镇上,公社的大喇叭突然响起。

1977年冬日的一天,在四川自贡一个叫双石铺的小镇上,公社的大喇叭突然响起。

“地主分子卢定义速到公社报到!”

一时之间,乡亲们窃窃私语,卢定义本人更是不知所措。

谁也没料到,这位平凡老农,竟会牵出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又有一抹剪影重新被擦亮了……

1977年12月的一天,卢定义正蹲在自家屋檐下,手里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粥,一边吹着热气,一边看着鸡群在院子里扑棱扑棱地刨食。

这个年纪的人,对突然的声响总是格外敏感,尤其是村头那根木杆子顶上的喇叭。

果然,一道尖锐而熟悉的男声突然从空中炸响:

“地主分子卢定义,立即到公社报到!”

卢定义顿时坐直了身子,村里的广播他听了几十年,什么时候被这样点名喊过?

他难免有些发愁,却也想不通是什么事。

他戴上那顶旧棉帽,穿上洗得泛白的军大衣,步履沉重地走出门去

到了公社,办公室的门是开着的,屋里传出窸窸窣窣的谈话声。

卢定义犹豫了一下,伸手敲了敲门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接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迎了出来——是罗副主任,一位看着面善却不苟言笑的干部。

“卢大爷来了,快进来坐。”

卢定义小心翼翼地走进屋,第一眼看到的却是几张完全陌生的面孔。

一个年纪较长的男人朝他点点头,又低头翻了翻手中的资料,然后和气地说:

“卢大爷,别紧张,我们是从北京来的。”

这样的安慰对他没什么用,他坐在一把旧木椅上,双手紧张地搓着军大衣的下摆。

屋里的几位调查员察觉到了他的忐忑,其中一位中年人赶忙笑着打开公文包,掏出一张陈旧的黑白合影,递到卢定义面前。

“卢大爷,我们这次来,是调查一位烈士的生平资料,这是他的照片,您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您熟悉的人。”

照片上的人排排站着,卢定义接过照片,凑近仔细端详,直到看到某个熟悉的影子。

他手指指向一人,喉咙微微发哑地说:“这个,是我幺叔……卢德铭。”

调查员们顿时像是按下了什么机关似的,显得异常激动。

那位中年人站起身来,紧紧握住卢定义的手: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卢德铭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我们这次就是来找他生平线索的。”

话音刚落,卢定义像被一道雷劈中,整个人呆在原地。

“他……是总指挥?”

那是一种复杂到难以言说的震撼,那位从小只在家书中短暂现身的幺叔,原来是如此重要的人物?

时间回到1977年的秋天,江西萍乡这片革命老区。

在毛主席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上,省委宣传部部长莫循被一句话击中了心弦:“卢德铭,得展出。”

这不是普通的要求,而是时任中宣部部长张平化的指示。

张平化曾追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当年他亲耳听毛主席在井冈山上轻声一问:

“还能不能找到卢德铭?”

这一句萦绕心头多年,终成动力源泉。

随即,江西省委成立专案调查组,任务只有一个:找到卢德铭的真实形象,尤其是——一张照片。

这看似简单,却是穿越时光的苦行僧之旅。

调查组最先来到北京,奔赴中国档案馆翻查所有黄埔军校的档案。

他们满怀希望,却被告知:“这里只有清朝以前的资料,你们最好去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看看。”

调查人员段家作和陈明训一头扎进了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灰黄色档案堆中。

资料浩如烟海,他们首先找到黄埔第二期的学生录,却大失所望——卢德铭的名字竟不见踪影。

他们不甘心,又翻开黄埔第三期的资料,依然扑了个空。

直到某个傍晚,陈明训百无聊赖地翻着同学录末尾的附录,却忽然被夹页中的一张黑白合影吸引。

照片泛黄,人数不多,背面还密密麻麻写着些字。

他定睛一看,猛地一震——“组织科员卢德铭,继雄、二十、四川直宾双市铺邮局转”。

几个名字、一个地址、一个模糊的年纪。

照片被如获至宝地小心保存起来,调查组当即带着它再次北上,先后拜访了几位开国元勋。

老将军翻着照片,目光久久凝视,但神色迟疑。

“我记得这张合影,但那时太久了……”他用指尖点了点前排左起第一个人,“应该是他。”

为了求证,他们又前往拜访何长工,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看完照片后,也做出了类似判断。

两位老人虽然一致,却都带着几分不确定,毕竟时间过去了整整五十年

调查组心知这不足以作为定论,权衡再三,他们决定再走一遭,去请聂荣臻元帅。

可惜由于聂帅事务繁忙,调查组未能与其当面详谈,只得通过工作人员转达请求与照片,两天后,他们收到回音。

这一次的答复令人意外,聂帅直接否定了之前俩人判断,他明确指出:

“第一张合影左起第一人是杨其刚,不是卢德铭,戴眼镜的是袁也烈。”

更关键的是,聂帅笃定地指出:“合影之二前排右起第一人,穿武装带、立正站姿的,就是卢德铭。”

这是目前最明确、最权威的确认。

聂帅不仅记得合影中的其他战友名字、样貌与身份,甚至能准确辨别当年的站位细节。

一个被历史几乎遗忘的名字,就这样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重新“复活”。

随后,他们带着这张“第二合影”再次奔赴武汉,找到当年警卫团的参谋长韩浚。

韩浚原是卢德铭的副手,对其再熟悉不过,他一眼扫过照片,就点头道:

“没错,右起第一人是卢德铭。”这一次,没有半点犹疑。

照片上的年轻人,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那是一位20岁出头、风华正茂的革命战士。

他的身后,是一段早逝的青春,也是一个尚未被完整书写的历史空白。

1977年冬,江西调查组终于捧着那张由聂帅等人确认的合影,再次启程,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四川。

身份已被锁定,但他从何而来,他的家人如今何在?这成了追查工作的下一道关口。

调查小组循着照片背面“直宾双市铺邮局转”的残字线索,翻阅旧县志、旧行政图册,逐层倒推。

终于确定“直宾”应是“宜宾”,“双市铺”是今自贡市仲权公社下辖的双石铺。

调查组抵达仲权公社后,在当地干部的协助下,很快找到了卢家的后人——卢定义。

他身形干瘦,衣着朴素,双手满是常年劳作留下的厚茧。

他看着那张发黄的合影,凝视许久,手指缓缓点向右起第一位,低声说了一句:“这个,是我幺叔卢德铭。”

这不仅是对照片身份的最终确认,更是历史的一次温柔回眸——一位烈士,终于在故乡亲人的指认中,重回人间。

调查组在随后数天里,多次走访卢家族人以及村中老者,努力拼凑出卢德铭早年的生活轨迹。

卢德铭出生于1905年,父亲卢安炳在自贡盐号任职,是个识字能算账的“账房先生”。

据卢定义回忆,幺叔早年在自贡读书,后辗转南下求学。

1924年,才十几岁的年纪,便毅然决然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那时黄埔尚未广招四方,许多人还把它看成一个“新军火药桶”,但卢德铭似乎毫不犹豫。

入学后,他在军校刻苦训练,军事、政治理论并重,很快就脱颖而出,被调入政治部工作,成为为数不多的青年骨干。

后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家书渐渐少了,偶有来信,也是寥寥数语。

直到1927年,他最后一次给家中写信,那信件如今早已散失,但卢定义记得,祖母读完信后哭了整整一夜。

信中说:“今后将不再与家联系,勿念。”

信中还特别提到了家中为卢德铭安排的一门亲事:

“若我至二十五岁尚未归来,请允其另嫁。”这话既是诀别,更是安排。

他没有对未曾谋面的妻子多说什么,只留下一句“勿误佳人”,足见他虽心系革命,但未忘人情。

这封信成了告别信,之后卢德铭仿佛从世间消失了一般。

家人多年无音讯,只能在每年五月初七为他烧一炷香,挂一束纸钱。

年复一年,直到祖母百年。

他虽离家十年,却每封信都交代清楚,不愿家人担心,也不愿他们被牵连。

这条被战火打断的生命轨迹,终于在卢定义指下重新接上。

照片被翻拍、归档,卢家后人也被记录在册。

但这次调查的意义,远不仅是为了资料存档那么简单。

在调查组心中,一个消失的名字被找到,不只是找回一个人,而是找回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缩影与魂魄。

卢德铭,终于回家了。

一个革命者

他牺牲的那一刻,家人一无所知。

直到1977年冬,调查组走进卢家,带来了那张照片、带来了证言、也带来了尘封多年的真相:卢德铭,1927年9月,萍乡山口岩战斗中英勇牺牲,二十出头的年纪。

他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他是毛主席麾下第一师的师长,他的事迹,曾深埋在井冈山的泥土里,如今终于被挖出,被确认,被铭记。

沉睡半个世纪的故事,也在这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中,写下最后的落款。

而他那年少从军、血染疆场的青春,也终于在家族的祠堂、国家的记忆、人民的心中,得以安息。

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走得静默,却未曾离去。

来源:与时档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