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血液领域临床实战,直击诊疗核心难点!【通例协作】栏目以“真实世界病例”为切入点,精选复杂、疑难、罕见病例,通过「完整诊疗路径还原+多维度专家深度解谜」模式,为临床医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本期,医脉通带来一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蔡铭慈医生分享的一例免疫组化ALK阴性、FISH检测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以飨读者。
病例回顾
主诉
男性,18岁,骶骼部疼痛1年余。
病史摘要
现病史
患者于2013年4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骶骼部阵发性胀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予以针灸推拿治疗后疼痛好转。2014年3月运动后出现相同性质疼痛,进行性加重,伴发热,最高38.6℃,伴盗汗。当地医院四肢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左侧髂骨占位病变。2014年5月19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后简称瑞金医院)骨科住院,行骶骼关节MRI提示左骼骨占位病变,盆腔内左骼血管旁多发淋巴结肿大。CT定位下左骼骨病变穿刺活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学标记结果,病理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免疫组化提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为进一步诊治,转至我科就诊。
既往史
一般健康状况良好,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长期生活于原籍,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烟酒史,否认酗酒史,否认冶游史。
婚育史
未婚未育。
家族史
否认相关疾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
T 38.5℃,P 105次/分,R 18次/分,BP 106/69mmHg。神清气平,一般情况可,步入病房,轻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出血。右侧颈部可扪及一淋巴结,直径2~4cm,质硬,无明显压痛;双侧腹股沟分别可扪及两个淋巴结,直径1.0~1.5cm,质硬,活动度差。心率105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侧髋关节不对称,左侧臀区有直径10~15cm肿块,压之有酸胀感。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31.7×10⁹/L,红细胞计数(redblood cell count,RBC)4.75×10¹²/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4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293×10⁹/L,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0.358。
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47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lactate dehydrogenase,AST)29 IU/L,总胆红素16.2 IU/L,白蛋白40g/L,肌酐69μmol/L,尿酸405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139.3 ml/(min·1.73m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151 IU/L。
22微球蛋白73ng/ml。疑血功能: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40.3s,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1.8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INR)1.00,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20.4 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5.0 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66mg/L,D-二聚体1.38mg/L。
腹部及浅表淋巴结B超:肝脾肿大,脾内弥漫性低回声,考虑浸润。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右侧之一21mm×8mm,左侧之一26mm×8mm;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右侧之一15mm×8mm;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右侧之一21mm×8mm,左侧之一22mm×8mm。
心超及心电图:正常。
病理诊断:(2014-05-19)我院骨科住院期间。左髂骨病变活检:外周性T细胞淋巴瘤,镜下所见异常淋巴样细胞增生,呈小片状排列,部分围绕血管生长,细胞体积大,核异型明显,部分细胞核偏位,高尔基区明显,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背景中见大量组织细胞、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部分组织坏死。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CD30(+), CD15(-), PAX5(-), ALK-1(-), CD3(+), CD4(+/-), CD8(-), CD5(+), CD7(+), Ki-67(30%+), S100(-), CD79a(-), CD20(-), CD1a(-), kp-1(-), PGM-1(-), Langrin(-)。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意见:(左骼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30(+), CD20(-), PAX5(-), ALK1(-), CD3(+/-), CD4(+), CD8(-), EMA(+/-), Ki-67(40%+), S100(-), CD68/PGM-1-Ventana IHC(Ventan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LK融合蛋白:可疑阳性。
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t(2p23)(ALK):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部分区域细胞有肯定红绿分离信号,结果为阳性,即有ALK相关基因易位。
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活跃,AKP积分升高;骨髓片中幼淋样细胞占2%。流式细胞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细胞表达。
染色体:46,XY。
骨髓基因:TCR重排阴性。
骨髓活检:造血细胞白系增生活跃(++),伴少量幼稚细胞。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纵隔、右肺门、腹腔腹膜后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多发异常高代谢淋巴结。脾脏肿大,代谢不均匀增高。左侧骼骨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胀,且代谢异常增高。
初步诊断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治疗及转归
予以CHOPE方案治疗共6个疗程后肿块消失。PET/CT评估未见异常高代谢病灶,均提示治疗有效。门诊随访中评估疾病稳定。
最终诊断
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n Abor Ⅲ期B组)。
讨论与分析
1.ALK阳性ALCL的诊断标准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属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s,PTCL)的一种亚型。其中部分ALCL与定位于2p23染色体的ALK基因易位有关联,故名为ALK阳性ALCL。这些ALK阳性ALCL的预后明显好于ALK阴性ALCL,因此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ALCL,ALK阳性”作为一种单独的临床病理学类型。据国际T细胞淋巴瘤项目研究统计,ALK阳性ALCL发病率约为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6.6%,而ALK阴性ALCL约为5.5%(表1-1)。
表1-1 2016年版WHO对于T和NK细胞肿瘤的分类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经典ALCL的肿瘤由大细胞组成,细胞核为圆形或多形性,常呈现马蹄形或胚芽状,有明显的核仁,细胞质丰富,可呈现上皮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具有经典鉴别意义的“标志细胞”,表现为具有一个偏心的核和一个明显苍白的高尔基区或核旁凹陷(图1-1)。虽然该病免疫表型有较大异质性,但普遍表达CD30和ALK,常表达EMA、TIA1、颗粒酶B或穿孔素,不同程度地表达CD43、CD4和CD2,较少表达CD3、CD56和CD8。根据定义,所有ALK阳性ALCL病例均存在涉及2p23染色体的ALK基因重排。在本例患者的病理切片中,光镜下见肿瘤细胞体积大,核异型明显,部分细胞核偏位,高尔基区明显,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符合ALCL的表现,结合免疫组化CD30阳性,Ventana免疫组化提示ALK融合蛋白可疑阳性,进一步FISH中t(2p23)探针检测存在ALK相关基因易位,与文献报道的ALCL的特点相符合,ALK阳性ALCL诊断可以成立。
2.ALK阳性ALCL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ALK阳性ALCL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25~35岁,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约为2:1,就诊时多为疾病Ⅲ~IV期,结外受累多见,其中常见的受累器官为骨、软组织、骨髓和脾脏(表1-2)。反之,ALK阴性AL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60岁,和ALK阳性患者相比,结外受累相对少见。本例患者为18岁年轻男性,有多处结外受累,也与文献中ALK阳性ALCL临床特点符合。
图1-1 ALK阳性ALCL的免疫组化特征
A.所有肿瘤细胞均在膜或高尔基体强表达CD30;B.在核和细胞质存在与NPM1-ALK融合基因相关的ALK蛋白表达;C和D.若ALK仅在细胞质表达则提示NPM1以外的基因伴侣,两图分别为PABPC1-ALK和EEF1G-ALK病例
表1-2 ALK阳性和ALK阴性ALCL的不同临床特点
3.ALK阳性ALCL的发病机制
约80%的ALK阳性ALCL涉及ALK-NPM融合基因。其中ALK基因(涉及2号染色体2p23的重排)能激活ALK激酶,而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涉及5号染色体上(5q35)的重排,编码核磷蛋白(图1-2,红框提示)。ALK-NPM融合蛋白的本质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可激活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包括JAK/STAT、PI3K/AKT、PLC-γ等(图1-3),诱导细胞恶性增殖,肿瘤血管新生等。
图1-2常见ALK融合基因及其伴侣基因
图1-3 ALK-NPM融合蛋白下游信号通路
ALCL细胞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呢?既往认为ALCL细胞来源于外周毒性T淋巴细胞,因为ALCL肿瘤细胞往往表达一个或多个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以及细胞毒相关抗原。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LK阳性ALCL细胞的基因特征更接近于早期胸腺前体细胞(earlythymic progenitor,ETP,图1-4)。有学者推测由于ETP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免疫事件,就此产生了ALCL细胞。在此理论中,t(2;5)或其他染色体易位多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或早期胸腺前体细胞,NPM1-ALK融合蛋白可以通过上调Notch1活性,使带有异常TCR重排的ETP细胞躲避选择性清除,进入外周血潜伏,随后经过感染等因素的二次打击后开始克隆性扩增,并最终形成ALK阳性ALCL。胸腺组织随年龄升高而逐年萎缩,故ALK阳性ALCL的胸腺起源理论有助于解释该病发病年龄较低的特点。
图1-4 ALCL细胞起源为早期胸腺前体细胞
ALCL胸腺来源。在这个模型中,t(2;5)或变异型易位发生在造血干细胞或胸腺祖细胞,无论TCR重排状态,可通过NPM1-ALK允许在胸腺中存活。这些“蓄势待发”的细胞可能无法被检测出,直至发生继发性事件导致克隆性扩增及肿瘤发生。这样的事件可能被炎症性反应结果诱发(比如ALCL中有虫咬背景),也有可能是固有免疫引发。ETP,前体胸腺祖细胞;DN,双阴性胸腺细胞;DP,双阳性胸腺细胞;SP,单阳性
4.ALK阳性ALCL的预后和治疗
研究发现,ALK阳性ALCL和ALK阴性ALCL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33%,在儿童和年轻患者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中,ALK阳性ALCL的预后优于任何其他类型的PTCL,可能与其肿瘤增殖率高、对化放疗敏感有关(图1-5)。
图1-5 PTCL不同亚型的OS比较,ALK阳性ALCL预后较好
对于成人ALK阳性ALCL,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含多柔比星的多药联合化疗方案。德国NHL研究组对7个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CHOPE方案(CHOP方案联合依托泊苷)较CHOP方案能够显著地改善年轻低危患者的缓解率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91.2%vs.57.1%)。
Brentuximab vedotin(BV)抗CD30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种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由抗CD30嵌合抗体链接抗微管剂甲基澳瑞他汀E(MMAE)组成。CD30广泛表达于系统性ALCL,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非特指型(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的表达率为58%~64%,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中的表达率为43%~63%。一项在复发难治性ALCL的关键性2期研究显示,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rate,CRR)高达66%,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的患者5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9%和5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未达到,提示BV单药可能成为ALCL治愈性治疗选择。ECHELON-2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3期研究,主要探索A+CHP(BV,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相比CHOP方案一线治疗CD30(+)PTCL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A+CHP能够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CRR(ORR 83% vs. 72%,CRR 68% vs. 56%),改善PFS(中位PFS 48.2个月vs.20.8个月),降低34%的死亡危险[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6,P=0.0244],且安全性可控。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FDA)获批用于包含系统性ALCL和初治CD30(+)PTCL在内的PTCL治疗,也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2020指南推荐用于ALCL的一类治疗推荐,由于ALK阳性患者预后较好,对这一群体患者,移植能否带来获益尚无定论。
专家点评
患者为18岁年轻男性,因左骶髂部阵发性胀痛起病,骶髂关节MRI提示左骼骨占位病变,盆腔内左髂血管旁多发淋巴结肿大。左髂骨病变活检肿瘤医院病理会诊,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30(+), CD20(-), PAX5(-), ALK1(-), CD3(+/-), CD4(+), CD8(-), EMA(+/-), Ki-67(40%+), S100(-), CD68/PGM-1-Ventana IHC(Ventana免疫组化染色)。FISH法检测t(2p23)(ALK):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部分区域细胞有肯定红绿分离信号,结果为阳性。CHOPE方案(CHOP方案联合依托泊苷)较CHOP方案能够显著改善年轻低危患者缓解率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患者免疫组化CD30阳性,CD30抗体药物偶联物Brentuximabvedotin(BV)上市后对于该类患者标准治疗应为BV联合+CHP(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能够明显改善预后。
参考来源:
阎骅,蔡铭慈. 血液系统复杂病 [M]. 第一章:病例 1:免疫组化 ALK 阴性、FISH 检测 ALK 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排版:Baa
执行:Aiden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