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邃透彻的思想洞察,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重大价值。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科学把握“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邃透彻的思想洞察,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重大价值。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科学把握“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和深层逻辑,对于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时代课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从路径角度看,唯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从现实层面来看,在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选择。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坚持“第一个结合”,是因为“第一个结合”所要回答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照搬,也不能教条式信奉,必须进行结合,才能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回应并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命题的确立,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质的飞跃,展现出新的历史深度。“第二个结合”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第一个结合”的继承、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释放动能。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这充分说明,“第一个结合”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从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点。“第二个结合”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将“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结合,为近代以来中西之争中“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的焦点难题提供破解之道,实现了对“第一个结合”的内涵提升和路径拓展,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成熟。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丰富和发展,从而释放出新的活力与创造力。这种活力与创造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两个结合”探索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最新方案,并且把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中,继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其中,“第一个结合”天然蕴含“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将“第一个结合”贯彻到底,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色彩”,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生长、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才能引领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必须时代化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回应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其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其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活力的根本保证。坚持“两个结合”,恰似在中国沃土里埋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依循时代发展的脉搏精心浇灌,必然会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果。
“两个结合”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续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个结合”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自信与底气,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两个结合”对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浇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以及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行动指南,经由“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环节,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由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现代化伟大成就,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创新突破,还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做出了独特而深远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了区别和超越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高度、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这一结合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又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在现代化话语领域的绝对性、支配性垄断,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新模式。
“两个结合”浇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两个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发展,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探索。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要以中国具体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诸如和谐、诚信、包容、仁爱等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夯实了精神根基。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这些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敬畏生命”“道法自然”“取用有节”等传统生态智慧,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创新性运用。
“两个结合”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人民需求和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强调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长期性,并能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自主性与创新性的发展。通过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之间架构起了有效的桥梁,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确保了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得到优先保障。
“两个结合”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滋养和思想指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灵活地应用和创新发展理论,而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的模式和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拓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重塑。通过这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得以厚植,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现实问题的创新应对以及对未来方向的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了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种文化自信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的文化认同,也源自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正是在这一结合中得以厚植,通过传承与创新,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坚持“两个结合”,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三重意蕴。坚持“第一个结合”,方能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才能在动荡变革的世界形势中孕育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曙光;坚持“第二个结合”,方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从宏伟的历史长河中走向人类现代化事业的光明未来;坚持“两个结合”,为走出一条更加宏阔深远的复兴之路提供指导,为复兴伟业标示文化坐标,锚定文明航向。
坚持“第一个结合”,以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行动指南,也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民族复兴前进道路上,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创性成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显著成就,在于坚持“第一个结合”,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与时代变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更有效地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正是经由“第一个结合”,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得以开启和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在改革开放中得以成功拓展,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合力孕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砥砺前行中,中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重要支撑,也需要积极正向的精神力量指引前行。文化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统合力,是国家繁荣、民族兴盛、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第二个结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而且在把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中实现了古今思想的熔铸、中西思想的贯通,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有利文化条件。“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园地”,让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从自发“高度契合”到自觉“有机结合”,打破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个结合”既让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动,又让我们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主动,进而有力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从而持续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坚持“两个结合”,以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高的历史使命。恩格斯曾指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我们都要学会“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以便使我们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人头脑中的意识要转变为现实,还要依靠实践。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凝聚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思想文化共识,从而更好地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应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之中,从而更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必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底气,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