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基坤律师来自天津市,从事律师工作已有十八年。2024年9月,王律师连续第二年报名“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从之前的服务地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来到祖国的“北大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再次开启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用专业与热忱守护边境群众
王基坤律师来自天津市,从事律师工作已有十八年。2024年9月,王律师连续第二年报名“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从之前的服务地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来到祖国的“北大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再次开启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用专业与热忱守护边境群众的法治蓝天。
跨越山海
以法之名守护国门
二连浩特市地处中蒙边境,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这里外贸活动频繁,而法律资源却相对薄弱,农牧民、边贸从业者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王基坤律师怀揣“法治惠民”的信念,毅然踏上这片土地。面对群众法律知识匮乏、企业涉外合同纠纷等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用通俗语言释法说理,手把手指导证据收集,为他们排忧解难。他说:“边疆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就是我坚守的动力。”截至目前,王基坤律师已累计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1人次,见证认罪认罚案件15件,办理各类刑事民事援助案件14件,参与普法宣传与法律讲座4次,参与群众320人次。
法润边疆
筑牢法治安全屏障
在服务地二连浩特市,王基坤律师既是法律“解忧人”,更是普法“播种者”。他积极参与“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深入社区开展专题普法,针对牧民草场纠纷,劳务雇佣等多发问题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法条,通过真实案例引导依法维权。走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面对面为企业"把脉问诊",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王基坤律师不仅以专业护公正,更以温情解急难。曾有位受援人因经济拮据,案件结束后仍困在异乡,连住宿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无力支付。王基坤律师得知后,当即自掏腰包1500元:“先回家,日子总会好起来。”受援人攥着钱哽咽道:“您帮我打官司,还给我回家的路费,我都不知该如何表达此时的心情。”
力破难题
法援仁心彰显担当
2024年12月末的一天,受援人赵某某将一面印有“法律援助 为民解难”的锦旗送到法律援助中心,向王基坤律师致以谢意。原来,赵某某入职某公司五年后突遭无故辞退,公司拒付工资并施压让其签字离职。多次协商无果,赵某某陷入绝望。王基坤律师接案后,发现赵某某证据薄弱,仅有零散考勤记录。他迅速指导其补全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工作痕迹,并走访同事固定证言。面对企业“合法解约”的托词,王基坤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指出程序违规、拖欠事实,据理力争,最终帮助当事人赵某某成功维权,拿到了赔偿金共计35000元。“连我忽略的细节都被王律师挖出来了!”赵某某感慨到。王基坤律师用专业与耐心为弱势群体筑牢法律防线,他说:“锦旗是信任,更是责任,要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个维权者的寒冬。”
携母同行
大爱无声守护北疆
在二连浩特市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期间,为了缓解母亲的思念,王基坤律师将年迈母亲接到身边共同生活。母亲深知儿子扎根边疆的信念,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清晨为他备好热饭,深夜留一盏灯等候,用最朴素的方式分担着法援路上的风雨,母子二人以平凡相守诠释奉献,一个用法律捍卫公平,一个用温情抚慰人心。他曾说:“有母亲在我身后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敢地迎接挑战,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家,边疆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战场。”王律师与母亲的身影,成为二连浩特法治建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诉说着法律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沉情怀。
志愿服务期间,王基坤律师始终奔走在边疆法治服务一线,以专业与温情为边境群众筑牢法律屏障,将“法援为民”的誓言化作一次次实际行动。服务期虽将结束,但他许下承诺:“二连浩特是我的第二故乡,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边疆法治建设的需要就是我的奔赴方向。”
来源:内蒙古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