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基本理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5:16 1

摘要: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箓,其神仙系统、神仙理论、道功道术,斋醮科仪、宗派源流等等,较为庞杂;但庞杂中亦显示出基本信仰,一切教义都是从这些基本信条中演绎而来。

道教的标志为八卦太极图。八卦中间的太极图、黑白二色代表阴阳双方、天地两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阴阳左右盘绕称为太极。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称宫的是有特殊地位的道观,道观主要殿堂有:山门殿、灵官殿、三清殿、四御殿等。

道教的教义

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箓,其神仙系统、神仙理论、道功道术,斋醮科仪、宗派源流等等,较为庞杂;但庞杂中亦显示出基本信仰,一切教义都是从这些基本信条中演绎而来。

(1)、尊道贵德是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是其信仰的基本,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修炼方术,都是发源于此。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宇宙的主宰,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认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物万事的演化者。对德的解释也很多,如《太平经》认为,道为元气,德为自然向化;道为天,德为地,道为阴阳,德为五行,道主生,德主养等等。总之,道教的最基本教义就是尊道贵德,其修持之首务便是修道积德,功德圆满,达到与道同体而得到成仙。

(2)、崇神拜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教是以道家哲理和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多神教。道教包含道家及先秦诸家哲学流派的学说,也包含有神学思辨及养生修真之方术,还包含有符箓禁咒及醮仪。外在表现形式很多,究其实质,仍是以神仙信仰为其中心。

尊神:1、三清:道教中的神中之神,至尊地位,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灵。玉清元始天尊,是最高神,被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手持混元珠,象征洪元;上清灵宝天尊,是排位第二的尊神,居于元始天尊左侧,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象征混元;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影响最大,被称为台上老君,居于元始天尊右侧,手持羽扇,象征太初。2、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并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之神;紫薇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vhe四时气候;勾陈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袛(女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3、三官:指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民间视天官为福神,近代又将天官与员外郎、南极仙翁合一起称为福禄寿三星。4、四方神:指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神。

俗神:即民间供奉的神仙。1、天妃娘娘(妈祖),道教女神(海上保护神)。2、文昌帝君,民间称为文曲星。3、灶神,又称灶王爷或东厨司命灶王,起初是管理一家的饮食,后逐渐演变成纪录一家的功过善恶,报告天庭以作为赐福降祸的依据。4、城隍,是道教神灵中守卫城邦、匡扶正义的地方神。5、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是执掌文运的神,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6、关圣帝君关羽,儒家尊称为武圣人,佛家尊称为伽蓝神,是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推崇的偶像。

道教是尊奉主神的多神教,不崇拜这个神仙世界的话就等于不承认道的浩大;不相信世上存在天神、天帝、天庭,道教的祈禳醮仪符箓等等就毫无意义;不相信神仙、仙境的存在,也就没有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愿望,所以说崇神拜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

(3)、长生久视是道教的理想目标: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不同之处。其他宗教都主要出世,关注的是人死后如何如何,追求的是超现实的彼岸世界。而道教则看重个体生命价值,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而死亡才是痛苦。道教鼓励人民以现世生命为基础,抓紧时间修道,争取早日得道成仙。道教的‘生道合一,长生不死’的基本教义与其他宗教以死为解脱、为脱离苦海的观念大相径庭。生道合一的入世观,启发、诱导人们去探索人生、人体、命运、社会、宇宙等方面奥秘,充分显示中国人重人生、乐入世的积极人生态度,也正体现了中国人重实际和富于想象的传统精神。

(4)、天道承负(承负意思是前人惹祸后人遭殃)是道教的报应观念:断止承负免除厄运的方法,只有靠修行真道,积善成仁,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不受因果报应之苦。道教的这种承负说作为道教的伦理观,把宗教道德和儒家的三纲五常结合起来,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在宗教的反映,显示了中国人重血缘、重家族、重德行的伦理道德观。同时,道教还十分信奉因果报应,强调所谓的吉凶祸福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不仅劝说人们求得自身解脱,还结合承负论提醒人们要为子孙后代积功累德。

道教教义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核心是修道成仙,其他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而成,是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求得人生归宿服务的。

道教的经典

道教初创时,经典并不多,除老子《道德经》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据葛洪所记,道经六百七十卷,符箓(lu,一种法术)五百余卷,总共不过一千二百卷。此后为了与佛教抗衡,造经日多。东晋中后期出现《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到隋朝,道书增至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唐开元时,玄宗派人搜访,道经数目增至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以后历代都有纂修。至明英宗、神宗时,《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佛教的典籍汇编起来叫《大藏经》,道教的典籍汇编起来则较《道藏》)所收道经已达到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道经内容众多庞杂,涉及面相当广泛,其中包括各种经典、论及、戒律、符箓、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外丹、金石药、房中术、修养等。很难全部读完,因此必读之书,起初只有《道德经》后增加《三洞箓》、《洞玄箓》、《上清箓》等。等道教分化为全真道、正一道后,一般全真道士只诵《道德经》、《玉皇经》、《清静经》等,而正一道士大都习诵师授传承的斋醮经忏。

由于道经繁多,难以备述,现将人不常见而又一定意义的择要介绍。流传至今的《道藏》是由明代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于明正统十年(1455)完成,又称《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35年(1607),又命第50代天师张国详主持编成《续道藏》。

《道藏辑要》:清康熙年间,彭定求收道书200多种而编成,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28集,共200余册。

《云笈七签》:由宋真宗景德年间进士张君房总编而成,共七大部分120卷,约170万字。

《道德真经》:是道教主要景点,又称《道德经》、《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观、人生处世及修养的哲理著作。

《南华真经》:道家经典,即《庄子》。其承袭与发挥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提出导引、辟谷、守一等道术及坐忘理论,这些都被道教汲取作为修道成仙的重要依据。

《太平经》:是东汉晚期所传“神书”--《太平清领书》的简称,是道教的第一部道书,主要宣扬神仙信仰及方术。同时,还讨论了当时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

《老子想尔注》:全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此书开创用道教神学论注《老子》的先河,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并兼有河上公注释《道德经》的见解。该书还吸取了《太平经》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政治观,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也是研究道教思想渊源的重要资料。

《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全书托易而论炼丹,是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灵宝经》。主题思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标示出道教是重生的宗教。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全书分《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共20卷。《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对世上事物贬褒评论),属儒家,共50卷。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该书继续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

《黄庭经》:约成书于晋,该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经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是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

《坐忘论》:该书系统阐述了道教的修道思想,认为学道之初,须安坐,收心离境,不着一物,入于虚无,心才能合于道。该书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它在道教理论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重阳立教十五论》:传为王重阳或其弟子据其语录编纂而成。该书概述王重阳创教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分三类,是研究全真教的必备史料。

《悟真篇》:北宋张伯端所著,道教内丹道南宗的主要著作之一,与“丹经王”《参同契》齐名。全书为诗、词、曲体裁,用百余首诗词曲讲述内丹理论,认为修炼内丹是成仙的唯一途径。该书可以说基本总结了道教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道教内丹学说有重要价值。

《金丹大要》:作者陈致虚,成书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原书有10卷,即虚无上药、妙用、须知、积功、累行、发真、修真图像、越格、超宗等10卷。此书为道教内丹理论成熟时期的作品,在道教内丹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道教的礼仪

道教的戒律是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戒是规定禁止修道人去做的,律是犯戒后给予的处罚条款,作用在于坚定信徒的宗教信仰,提高信徒的道德水平,维护内部的秩序。道教的清规戒律甚为繁琐,总体而言可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种。

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和规定。种类很多,少者五戒、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约有三百条左右,分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道教的五戒与佛教相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就是再加三戒,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不得香油华饰、不得耽著歌舞。还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等等。正一派对戒律教松弛,而全真派则教重视。

斋戒:道教斋戒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设供斋、一种是节食斋、一种是心斋。修斋的日期也很多,如六月斋(每逢单月即是)、十斋日(每月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十天)、三元日(即上元、中元、下元)、八节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甲子日、庚申日、本命日(即每年自己的生日)等等。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都要修斋,所以诵经、礼忏、祭炼、建醮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清规:是各个道观自己订立的对道众犯过失的处罚条例,轻则罚跪、责杖、驱逐,重则处死。

禁忌:道教经书上禁忌条文很多,有些是医药卫生常识,有些是民间相传的习俗。这方面条文、口诀虽多,但大都是虚文,教徒并不重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道教早晚需念诵功课经,早有早坛功课,晚有晚坛功课,每月初一、十五为斋日,早晚功课还要加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等。

道教的礼仪种类繁多,除了一般日常礼仪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举行不同的仪式。如初学者要举行入道仪;信徒正式出家要举行冠巾仪;斋醮日时,要举行各种斋醮仪;另外还有传戒仪、授醮仪、道场仪、升座仪、挂单仪、丧藏仪等等。最常见的是道士作揖的礼节,即左手抱右手,成自然抱拳。亦有以左手四指抱右手四指,而左拇指插入右手虎口中,指尖抵右拳头,右拇指自然拳屈在左指下,成太极图形,大礼为叩头。

斋醮(jiao),道教设坛祭祀的一种仪式,也成称为道场、法事。信徒常给道观若干费用,请求诵经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等等。斋指斋戒沐浴;醮指祭祀仪式。其仪式有: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有烛灯和音乐吹奏程式。主祭人带领徒众走所谓的禹步。禹步据传是大禹所创,脚踏的姿态是:先举左,一硅(半步)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形。道士建醮上章时,还须朗诵有一定韵调的词章。一般为诗体,有的五言,有的七言。八句、十句、十二句不等。斋醮的仪式,因对象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仪式的繁琐与程序均有不同。有所谓的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的斋仪。按斋醮性质来说,又有不同的名称。如金箓斋救度国王;黄箓斋超渡祖宗;明真斋祈祷九泉之下的幽灵;三元斋首谢违犯科戒;八节斋忏悔新旧过错;自然斋为百姓祈福。

道教节日很多,差不多每月都有几个节日,绝大多数都是纪念祖师、尊神和各路神仙的诞辰,如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圣诞;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圣诞;正月十九日为长春邱真人圣诞;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张垩诞辰;二月十五日为老君圣诞;三月初三为西王母圣诞,称蟠桃会;三月十五日为张天师圣诞;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十四日为吕祖(孚祐真君)圣诞;六月二十日为关圣帝君诞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圣诞;九月初九为北斗九皇大道君诞辰,也称斗姆诞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圣诞;十一月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为王重阳圣诞;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降圣日等等。

道教的主要派别

张陵之孙张鲁,原居汉中,西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移居江西贵溪龙虎山,五斗米道开始在江南一带流传,为道教龙虎宗之始。到东晋末,天师道代替了五斗米道的名称。道教繁衍宗派,开始于宋、金。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四派。

(1)、正一道:张陵后裔到元初传至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自从道教分衍宗派后,阁皂山主要传葛玄灵宝法箓,称灵宝派;龙虎山传张天师法箓,称正一派;江西一带流传许逊法箓,称净明派。

正一派道士大都是‘专持符箓,祈雨驱鬼’,也就是说正一道主要是从事符箓斋醮。

(2)全真道:从北宋熙宁八年(1075),浙江天台山道士张伯瑞(紫阳),根据《参同契》原理作《悟真篇》,开南宗一派,此时尚未有全真一名。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喆(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开北宗一派,全真之名由此而起。这两者都重修炼,只是在修炼法上有差异,因此称南宗、北宗以相区别。教规上与正一道不同的是: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

(3)、真大道教(也称大道教):创始人为沧州刘德仁,在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8)。金世宗大定十五年诏刘德仁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真大道从此流传。金正大六年(1229)年,大道教一度被禁止传播。元宪宗时,赐大道教名为真大道,自此遂称真大道教。此派在元代颇为盛行,后来逐渐衰微。

(4)、太一道:创始人为卫州肖抱珍,在金熙宗天眷年间(1138-1140)。其传教太一三元法箓之术,故名太一。全真道和真大道都不讲符箓法术,而太一道独以此出名,颇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以巫祝之术御世。太一道传至毛颖远后便失考。

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记录道教大小八十六个道派。现在道教主要是正一、全真两大派,其他的一切支派都归纳于这两派之中。

全真派支派较多,其主要有:1、五祖派:即道教传说之东华帝君王玄辅,号少阳,传少阳派;钟离帝君钟离权,号正阳,传正阳派;纯阳帝君吕岩,号纯阳,传纯阳派;重阳祖师王喆,号重阳,传重阳派。2、全真道北七真派:即丘处机,号长春,传全真龙门派;刘处玄,号长生,传全真随山派;郝大通,号广宁,传全真华山派;王处一,号玉阳,传全真嵛山派;孙不二(坤道),传全真清净派;3、南五祖紫阳派:即张紫阳传紫阳派。

道教传授经箓科仪的,旧分三宗,又名三山,即江西贵溪龙虎山;清江县阁皂山,江苏句容茅山。这三山经箓总归为正一派。正一派支派也较多,主要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等。

来源:heavend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