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印巴大战中国战机和导弹大放异彩,可能很多网友会质疑:外媒也报道了吗?真如国内媒体报道的那样吗?不愧是我们自吹自擂吧?
5月7日,印巴大战中国战机和导弹大放异彩,可能很多网友会质疑:外媒也报道了吗?真如国内媒体报道的那样吗?不愧是我们自吹自擂吧?
今天我就综合多方信息来源,尤其是外面的一些报道来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可以说,2025年5月7日凌晨的印巴空战,引发全球关注,尤其是中国装备的表现,恐怖如斯。
那么,通过印巴大战则引申出一个问题:中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巴基斯坦军方称,印度空军对巴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起空袭,至少6个地点遭到导弹攻击,造成8名平民死亡、35人受伤。
巴方随即展开反击,并宣布击落5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法国制造的“阵风”(Rafale)战斗机——这一说法得到了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的证实,他在议会发言中透露,巴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击落3架“阵风”、1架米格-29和1架苏-30,但印度官方未对此直接回应。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
巴基斯坦在此次行动中展现了多层次的防空能力。
除了歼-10CE战机搭载的霹雳-15E(PL-15E)超视距空对空导弹外,巴军还动用了中国援助的HQ-9P远程防空系统。
PL-15E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180公里(出口版是145公里),配备抗干扰数据链和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精准锁定目标,形成对印度空军苏-30MKI和“阵风”战机的射程压制。
而HQ-9P系统则能同时跟踪10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6个,其125公里的作战半径和主动雷达制导技术,让印度“阵风”在突防时难以发挥隐身优势。
欧洲媒体,对这场空战的评价聚焦于中国战机的电子战能力。
法国《世界报》分析称,歼-10CE内置的KG3000G电子战系统,在低能见度环境下成功干扰了“阵风”的SPECTRA电子防御系统,导致后者通信和导航失效,雷达屏幕“雪花一片”,最终被迫撤离。
外媒的报道
这一表现被形容为“矛与盾的较量中,盾牌意外崩裂”,甚至促使印度紧急向法国索要“阵风”的源代码以升级系统,却遭法方拒绝。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指出,中国通过巴基斯坦的实战案例,正在改变国际军贸规则——从单纯卖武器转向输出包含预警机、数据链和电子战协同的完整作战体系。
外媒的报道
不过,这次法国阵风战机一败涂地,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碰到了对手!
咱这么说吧!五代机以下,如果碰上挂载着霹雳-15E的歼-10CE,如果被锁定了,那没得跑。
我不是自吹自擂,因为歼-10CE和“阵风”战机,二者雷达探测范围和导弹发射距离差距很大。
PL-15射程200公里(出口版对外宣称是145公里),而“阵风”挂载的“米拉”导弹射程80公里,差距太明显了吧?
也就是说,“阵风”还没发现歼-10CE的时候,就已经被导弹锁定了。
这仗还怎么打?
怪不得美国不让是F-16出场,我想就算是上了F-16,结局应该也是一样的。
印度这次失败会不会反思?
会不会思考?
毕竟此次冲突,暴露了印度“万国牌”装备体系的兼容性问题,当然,也引发了多国重新评估军备采购策略。
埃及被曝加速推进采购40架歼-10CE的计划,而非洲国家则对中国武器的性价比表示出浓厚兴趣。
印度国内争议不断,部分议员质疑花费88亿欧元采购的36架“阵风”是否值得,毕竟同等预算可装备120架国产LCA战机。
印度采购法国战机报道
与此同时,印度空军紧急抽调苏-30MKI部署前线,并加装俄罗斯“希比内”电子战吊舱,试图弥补技术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方面强调,其反击“仅针对投放弹药的印度战机”,并称本可击落10至12架敌机,但出于克制未扩大战果。
这种“点到为止”的策略被解读为在避免局势升级的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防御能力的有效性。
尽管印度声称空袭目标是“恐怖基础设施”,但多座清真寺损毁和平民伤亡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进一步激化了舆论对立。
外媒的报道
因此我觉得,这场空战的影响已远超地区范畴,成为大国博弈与技术较量的缩影。
无论是歼-10CE的电子干扰能力,还是PL-15E与HQ-9P的协同作战模式,都让西方军工界意识到“中国制造”正在改写现代空战的规则。
而印巴之间的下一次交锋,或许将取决于印度能否破解“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局——毕竟,当“阵风”连歼-10CE这样的“中等生”都难以抗衡时,南亚的天空已悄然换了主角。
对了,我要强调一下。歼-10CE和霹雳-15E在我们眼里那只不过是“次等生”,但就是这些“次等生”,却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灵光一闪]毕竟我们的六代机都有了,所以,不敢想象我们的实力有多强了吧?
因此,怎能不震惊了世界?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