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日清晨,巴方陆空力量协同出击,从战斗机越境突防到远程火箭炮覆盖打击,再到精准炮火收割战果,一套由中国装备构建的远中近三层打击体系,在实战中展现出令人侧目的作战效能。
空地一体、三层覆盖!巴基斯坦掀起全面反击,主力都是中国装备!
巴基斯坦雷霆反击!中国装备体系实战大考交出高分答卷
印巴边境的夜空被火光撕裂,一场跨越克什米尔到新德里的全面军事对抗骤然爆发。
印度军方连续三天的无人机空袭与远程导弹攻击,最终点燃了巴基斯坦的怒火。
10日清晨,巴方陆空力量协同出击,从战斗机越境突防到远程火箭炮覆盖打击,再到精准炮火收割战果,一套由中国装备构建的远中近三层打击体系,在实战中展现出令人侧目的作战效能。
三天挑衅引发全面反击
印度无人机群连续突破巴基斯坦领空发动空袭,这种试探性攻击在10日演变为更危险的远程导弹攻势。
印军动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打击巴方境内目标,直接导致冲突升级。
面对印方步步紧逼,巴军在10日启动代号“钢雨”的反击行动,作战范围覆盖克什米尔前线至印度首都新德里周边。
空中战场率先打响。
巴空军出动歼-10CE与“枭龙”Block3组成的混编机群,采取“越境打击+护航压制”的经典战术。
由于缺乏远程防区外武器,“枭龙”必须冒险穿越边境线才能确保打击精度。
歼-10CE凭借先进的电子对抗能力,成功压制印军雷达探测,为攻击编队开辟安全走廊。
这种战术与2019年空战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受限于美制F-16使用条款,巴军战机只能在己方领空被动接敌。
印度引以为傲的S-400防空系统在此次对抗中表现令人失望。
部署在旁遮普邦的防空单元虽然捕捉到巴军机群动向,但拦截弹未能阻止巴空军对穆里德、肖尔科特两处空军基地的精确打击。
社交媒体流出的卫星图像显示,疑似存放“布拉莫斯”导弹的弹药库发生剧烈爆炸,火光映红夜空达数小时。
更令印军难堪的是,巴军在此次空袭中首次动用了中国中航工业研制的远程空地武器,这也是全球首次出现S-400系统与中国精确制导弹药的正面对决。
火箭炮群改写地面规则
当印度防空部队疲于应付空中威胁时,巴陆军火箭炮兵部队的A-100与“法塔赫”系列火箭炮已悄然进入发射阵位。
这些藏身于边境山地的机动平台,将射程覆盖范围精确划分为三个杀伤区:法塔赫-1火箭炮负责50-140公里纵深目标,其2021年试射成功的国产化版本采用进口火控系统确保打击精度;射程达400公里的法塔赫-2则瞄准250公里外的战略节点,这款2023年末才完成测试的新锐装备,本月5日刚通过试射对印度形成了战略威慑。
火箭弹雨覆盖之下,印军暴露出严重短板。
其现役的“皮纳卡”制导火箭炮最大射程仅90公里,且数字化火控系统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巴军多层次火箭炮打击显得束手无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A-100及其改进型号在此次行动中完成实战首秀,其模块化装填系统与高爆弹头对印军前沿指挥所造成结构性破坏。
卡车炮终结边境拉锯
距离边境线20公里内的短兵相接,成为国产SH-15卡车炮的表演舞台。
这款52倍径155毫米自行火炮上月刚部署至克什米尔前线,其液压驻锄系统可在3分钟内完成架设,配合北斗卫星定位实现“停车即打、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
10日凌晨的密集炮击中,印度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发展专员塔帕的座车被直接命中,这位地方大员当场死亡,随行两名官员重伤。
印媒通过《央视新闻》转发的现场照片显示,弹坑分布呈现典型的数字化炮兵齐射特征。
中国军工的实战检验场
此次冲突虽未改变印巴力量对比,却为观察中国装备体系提供了绝佳窗口。
歼-10CE与“枭龙”Block3的空地协同,验证了中型战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穿透能力;A-100与法塔赫火箭炮的跨射程衔接,展示了中国火箭炮工业的体系化优势;SH-15的精准猎杀则凸显出信息化炮兵的关键作用。
印度军方在此次对抗中暴露的漏洞同样值得深思。
S-400系统拦截效率不足、防空预警体系存在盲区、反炮兵雷达反应滞后等问题,与其纸面数据形成强烈反差。
而巴基斯坦通过合理配置中国装备,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多层次打击网络,这种“非对称作战”思路为中小国家提供了宝贵参考。
硝烟散去后的南亚天空,无人机残骸与火箭弹尾迹仍在提醒世人: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数量比拼。
当中国军工产品经实战验证形成完整杀伤链,地区安全格局或将迎来新的变量。
【版权声明】本文描述的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不良导向。我们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和个人隐私,若您认为存在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删除、更正等措施。感谢您的支持与包容!
来源:博学的高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