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动大腿还是在变粗?新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惹的祸

摘要:早餐吃一碗谷物麦片,午餐点一个有菜有肉的汉堡,下午加餐一些小零食,晚上去健身房锻炼一小时,再吃个热狗“犒赏自己”。算了一下,一整天摄入的“热量”都没超标,也练到位了,堪称健康生活一百分。但真的如此吗?

受访专家: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门诊部营养门诊副主任营养师 关 阳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早餐吃一碗谷物麦片,午餐点一个有菜有肉的汉堡,下午加餐一些小零食,晚上去健身房锻炼一小时,再吃个热狗“犒赏自己”。算了一下,一整天摄入的“热量”都没超标,也练到位了,堪称健康生活一百分。但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那些吃进去的超加工食品正在破坏你的肌肉。研究发现,美国中青年人较高的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较低的肌肉质量、较高的体脂率显著相关。12月6日,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表明,无论消耗多少热量或体力活动水平如何,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饮食都会在大腿存下更多脂肪。

研究纳入了666名平均年龄60岁,体重指数为27(超重)的参与者。过去一年,他们饮食中约40%是超加工食品。通过对参与者的磁共振影像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他们的大腿肌肉内,脂肪条纹取代了肌肉纤维,可造成肌肉数量和功能下降,以及增加膝骨关节炎的发病和进展风险。即使饮食摄入总热量未超标且保持规律运动,超加工食品的食用量,仍与大腿肌肉内的脂肪增多呈正相关。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门诊部营养门诊副主任营养师关阳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超加工食品的能量高但营养价值低,不仅缺乏肌肉生长所需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几乎为“0”,饱和脂肪含量也高,长期摄入易引发肥胖。而且,机体的“危机意识”很强,为避免挨饿,倾向于将脂肪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一旦脂肪细胞“满载”,多余脂肪没有地方去,内脏、肌肉就要充当额外“储藏室”。

超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不健康脂肪等,也会提升机体的炎症水平,引发肌肉损伤。机体还会将超加工食品视作病原体发起攻击,进一步加重炎症,影响免疫系统。这类食品吃多了,其他天然食品的“位置”就会被“挤占”,更难均衡摄入营养。

关阳表示,超加工食品虽然“华而不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看起来更有食欲,进食后激发大脑的奖励系统,更难让人停嘴,甚至逐渐上瘾。为了避免吃太多超加工食品,可参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NOVA分类”原则进行辨别,做到合理搭配。

第一类: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应占饮食大头。这类食品只通过干燥、粉碎和巴氏灭菌等方法,去除了不可食用部分,不添加糖、盐或油等,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农产品、全谷物、豆类、不添加糖的乳制品,以及肉、鱼、鸡蛋、坚果等。

第二类:烹饪原料,可适量食用。从第一类食品或天然食品中,经压榨、精炼和研磨等方法提取的烹饪原料,归为第二类,主要用于烹饪、调味,比如盐、糖、蜂蜜、黄油和植物油,很少单独食用。

第三类:加工食品,可适量食用。这类食品是在第一类食品的基础上,添加糖、油、盐等制成的食品,比如咸坚果、腌肉、奶酪、新鲜面包。

第四类:超加工食品,尽量少吃。超加工食品的特征是配料表至少有5种成分,比如添加剂、防腐剂,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批量生产的面包、方便面、火腿肠、薯片等膨化食品、饼干等包装零食和风味酸奶。这类食品往往高糖、高脂、高盐,且保质期较长。

关阳表示,日常饮食首选果蔬等天然食品,次选配料表成分在5种以内的加工食品,尽可能不选超加工食品。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首选营养成分的排名靠前的,比如一款奶制品的配料表中,如果生牛乳在首位,表明含量最高,可以选择,但如果水在首位,且成分超过5个,或许只是风味饮料,不建议购买。还需提醒的是,部分超加工食品常伪装得很健康,比如为了追求牛奶的口感,有些燕麦奶是由“燕麦浆+植物油+乳化剂”制作而成的,不仅破坏了燕麦本身的膳食纤维,还额外增加了油脂和添加剂。

如果实在馋超加工食品,可尝试用相应的加工食品“欺骗”大脑,比如馋蛋糕、饼干等“碳水类”甜点时,可以吃新鲜面包、喝无糖酸奶;馋“酥”“脆”等高脂类食品时,不妨吃一把坚果,或配料表只有牛肉、香辛料的牛肉干等。▲

来源:生命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