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他虽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却是一名伟大而幸福的人。
《刘正岐:为民服务一生的好医生和好院长》
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27)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刘正岐:为民服务一生的好医生和好院长
●文/吴万哲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他虽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却是一名伟大而幸福的人。
他叫刘正岐,今年92岁,18岁参军学战场救护当卫生员,转业地方从事医疗事业经多年进修和刻苦自学,成长为一名医术高超、职业道德高尚的全科主治医师。还多年担任基层地段医院院长、陈仓区(宝鸡县)医院党总支书记兼第一副院长。他因在消灭“地方病”中组建“架子车手术队”服务群众而闻名全省。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出席全省医疗系统表彰大会。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光荣在党68年”,是一个为民服务一生的好医生、好院长,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一
刘正岐,陈仓区千河镇寨子村人。祖父刘德茂(?—1940),有文化,毛笔字写得好,曾在甘肃静宁经商。灾荒年间逃难到陇县生活,患有哮喘病,50多岁病殁,儿女搬尸回老家安葬。父亲刘锐江(1910—1952),一生务农,42岁时患风湿性心脏病去世。母亲张贵芳(1912—2003),一生勤劳节俭,善于持家,90多岁无疾而终。
他生于1933年10月,小学文化,1951年参军,在天水培训战场救护知识和技能一年,结业后准备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形势缓和,被分配兰州军区骑兵团卫生连任卫生员。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将大量军特潜伏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煽动甘、宁、青牧民,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多次发生武装叛乱。他随骑兵团进驻甘南,五六次参加剿匪战斗。那时条件十分艰苦,冰天雪地,战士们铺一块油布,盖件军大衣,马缰绳胳膊一缠就睡觉。他身材高大,勇武有力,在枪炮震耳、子弹呼啸的战场,背运、救治伤员,多次受领导表扬。1954年担任班长,1956年光荣入党。
1957年6月,复员分配宝鸡县医院工作,开始从事护士、化验,后任护士长。1958年赴咸阳中医学院进修,去山东中医院实习,结业后任县医院骨科医生。1961年调天王地段医院任院长,一干就是18年。60年代中期,全民备战,全省在西安医学院举办为期一年的“战场外科学习班”,他被派参加,连续学习两期,结业后宝鸡市又开办了相关培训班,他担任授课老师,教理论,带学员临床实习,还去各县办班。宝鸡市的做法得到省上表扬,全省又在宝鸡中心医院举办了“战场西医外科”培训班,由四军大、省市骨科名医当讲师,他既当辅导老师,又当学员,进一步提高诊疗技术。
1979年他调任宝鸡县中医医院(车站)院长,1982年为“农转非”调到西山坪头医院任院长,5年后被调县计划生育指导站任站长,从事全县计划生育指导与手术工作,1988年担任县医院党总支书记、第一副院长。1994年退休后又与7名老同事一起在虢镇合办康复医院,奉献余热,73岁后彻底退休。
他经受了解放军大熔炉的冶炼,骨子里炼就了一颗爱党、爱国和为人民救死扶伤的赤子之心,又通过多年培训学习,练就了扎实的医学技术和技能,是当时宝鸡县著名的外科医生,深受群众欢迎。
二
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在天王地段医院当院长的18年。
当时天王医院基础设施非常简陋,他当院长后,积极争取资金,建起了门诊、病房等4座平房,还购买了部分医疗器械,使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大学生分配没人要,他却像宝贝一样珍惜,一时间医院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医学院毕业的6名大学生医生,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医疗团队,除看多发病、常见病外,还能开展多种手术。那时宝鸡县境内渭河上没有桥,渭河以南天王等6个公社片区10多万人和岐山益店等地人,有病都到天王医院看。他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将天王医院办成了诊疗技术高、服务态度好的先进医院,一时人称天王医院是宝鸡县的“第二个县医院”。
6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消灭地方病”。他带人员下乡逐村普查,发现当地中老年患甲状腺肿大(瘾瓜瓜)、妇女子宫脱垂病很多,便将这两种病作为“地方病”重点医治。那时人穷,患了病都硬扛,有的甲状腺肿大到影响呼吸,有的妇女子宫脱垂相当严重,一走路磨得鲜血直淌,十分痛苦。他组建“架子车手术队”,亲自带队,拉上器械,跑村串户做手术。没设备,土法上马;没电没无影灯,便用手电筒照亮。几年间先后做甲状腺肿大手术100多例,子宫脱垂48例。他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晚上做四五台阑尾手术、五六十例计生手术的奇迹。一个70岁老太太肚大如鼓,村人传言其怀孕,经他检查却患了卵巢瘤,他亲自主刀,割出一块重达20多斤的肉瘤(后来他们在康复医院还成功为一60多岁老太太摘除过一只56斤的大卵巢瘤)。在坪头医院时,为后山一位50多岁妇女做过一例肠梗阻手术,取出100多条蛔虫。这些手术在当时都是高难度的,可他却做得很成功,被人们传为佳话。
他看病技术好,又平易近人,人们一进医院就喊“刘院长”。省市县领导检查工作,要找院长,一问他却经常在病房。一个雨天,他雇卡车去宝鸡取药,顺便将一病人转到中心医院,他让病人躺在车厢中间,盖上塑料纸,他则站在旁边冒雨守护。有个病人情况紧急,无法在本院治疗,又没家属陪同,他心一横,骑自行车30多里,亲自将病人带到县医院,交给了张院长,这种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事,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清溪一村民打猎时被狗熊抓伤,浑身是伤,半夜抬到医院,他紧急抢救4小时。还为天王公社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培养近30名乡村医生,又协助村社在各村办起医疗站,办起中药场,以药养站,不仅方便群众就医,还免医疗费。他在天王医院工作18年,在群众中威望很高,有人称他“神仙医生”。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多次报道,还制作成展板全市展览。医院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单位”,奖励一台收音机。他被评为全省“先进个人”,光荣出席全省表彰大会,还作了8分钟的经验介绍。他在“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但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心始终未变。
1979年,他调任宝鸡县中医医院(车站)首任院长。医院虽然破旧,但他狠抓技术、管理,工作井井有条。一个在青海工作的人,领8岁男孩坐火车回上海探亲,走到虢镇突然肚子疼得直叫,乘警只好将他送到车站医院,他一检查是胃穿孔,转院已来不急,便克服种种困难,全力进行了修补手术,同时精心照顾小孩。病人痊愈出院后非常感激,单位还送来了一面锦旗。一天几个人送来一个大出血的妇女,血流了一腿一衣服,他一检查是宫外孕导致大出血,已没了血压,病人休克,他让转院家属却不愿,他只好收治。先派人去县医院调血,血来了,却输不进去,他亲自上手示范,用学的战场救护技术,将血吸到玻璃针管,用手推着一滴滴打进血管。然后他亲自做手术,成功抢救了病人,家属不断向他道谢!唐山大地震后,给宝鸡县转来50名病人,县上组建了临时医院,他被当作医疗骨干抽调医治。许多病人因时间长,伤口严重感染化脓,发出阵阵恶臭,但他毫不在意,精心治疗。不久四川松潘地震波及宝鸡,病人吓得大喊大叫,不愿住房子,拼命向外爬跑,他只好组织人在操场搭起帐篷,将病人转移进去治疗,终使这些人痊愈。
他在县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当站长两年多,带领一班人下乡镇进村组,宣传计划生育,做结扎手术10000多例,无一例事故。他常常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吃苦耐劳,人们戏称他“老钢筋”。他被评为宝鸡市计生“先进个人”,当选出席宝鸡市党代会代表,与时任县委书记一起开会,县委书记慧眼识珠,下令将他调往县医院,担任党总支书记兼第一副院长。在县医院工作的5年时间里,他既做好全院党建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又主管业务,抓好医德医风建设,使医院出现良好精神风貌,取得多项荣誉,受到人们称赞。
他还30多年担任征兵体检负责医生,被国防部授予“先进个人”。
三
刘正岐临床60多年,他将医者仁心贯穿一生,融入灵魂。他一生从医爱医,长期订阅《中华外科》等专业杂志,不断钻研、学习,《黄家驷外科学》《手术图谱》《解剖学》等成了他的案头书,经常手不释卷,挑灯夜读,追求新的知识、技能,在医学道路上永不停歇爬涉,使他的医术达到一定高度,抢救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温暖。他不仅是中华医学知识的继承者,也是中华医学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光大者。当然作为一名医生也有回天乏力之时,他往往扼腕叹息,心疼得偷偷抹泪。
他在单位作表率,视病人如亲人,正直、善良、信念坚定,内心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他真心实意为民服务。他是家庭家族中的成功人士,不但从精神、物质、经济上关心下一代成长,也是晚辈学习的榜样,在家庭家族中威望很高,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仰慕。
他家庭生活幸福。兄弟姊妹6人,皆家庭幸福,生活美满。老伴闫凤莲(1938—2023),善良和蔼,可亲可敬。二人生育4个儿子,重视孩子教育,个个事业有成,都在各自岗位做出突出贡献。5个孙子孙女,都是大学毕业生,或从医或从事技术工作,前程辉煌。全家祖孙3代出了5名医生,堪称“医生世家”。
老人告诉我,“文革”中毛泽东主席第8次接见红卫兵,他作为县赤脚医生培训班的老师带领优秀学员进京,也受到伟人接见,这是他一生最荣幸的事,也是他一生努力工作的原动力。
老人虽说90多岁,但耳不聋,眼不花,与我说话间还磕瓜子、吃花生,牙齿锋利。我询问他长寿秘诀,他说自己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胡吃,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吃穿不讲究,到现在还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关心国家发展。老伴患病7年,他侍奉了7年,为儿孙做出了榜样。祝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
来源:世间风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