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减重针”,很多人脑海当中第一个跳出的名字应该是【司美格鲁肽】。这款药物自2021年因减重效果“一战成名”后,便迅速成为了全球肥胖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
一提到“减重针”,很多人脑海当中第一个跳出的名字应该是【司美格鲁肽】。这款药物自2021年因减重效果“一战成名”后,便迅速成为了全球肥胖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
根据著名的STEP试验数据,每周只需要皮下注射1次【司美格鲁肽】,就能让肥胖/超重人群在68周内体重下降15%左右!如此强有力的减重效果,使【司美格鲁肽】一度被视为减重药物的“天花板”。
然而,医学界对减重效果的探索,却并未因此而止步。
对于不少患者而言,即便减重15%,也可能依然无法达到改善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或实现理想体型的预期目标。并且,部分人在使用【司美格鲁肽】后,还会出现体重反弹或疗效平台期。
这些现实问题,都一直推动着科学家不断寻找着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2025年5月,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重磅发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头对头”临床研究。该研究明确证实了:一种名为【替尔泊肽】的药物,在减重效果上全方位超越了【司美格鲁肽】!
这意味着,【司美格鲁肽】曾经拥有的“王者地位”,正迎来真正的挑战。
事实上,作为比【司美格鲁肽】更晚上市的“后起之秀”,【替尔泊肽】这款药物从一开始就有风头盖过【司美格鲁肽】的趋势。
其3期临床试验SURMOUNT-1的结果显示:即便是小剂量使用【替尔泊肽】,也可以达到15%的体重降幅;而大剂量使用【替尔泊肽】,更是有望达到20%以上的体重降幅。
不过,众所周知,不同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不能直接拿来进行对比!毕竟,不同的临床试验,在研究设计、样本量、纳入条件、用药剂量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一直以来,并无确切的临床试验可以直接证明【替尔泊肽】在减重效果方面就一定强于【司美格鲁肽】……
但2025年5月,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名为SURMOUNT-5的这篇最新研究,则首次以“头对头”的方式对比了【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的疗效与安全性。
可以说,这一次,这两种药物终于可以“正面对决”并“一分高下”了!
从试验设计上看,该研究共纳入了751名肥胖/超重的成人受试者,他们最终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替尔泊肽】组:接受每周1次皮下注射,剂量逐步递增至最大耐受量(10mg或15mg);【司美格鲁肽】组:同样接受每周1次皮下注射,剂量也逐步递增至最大耐受量(1.7mg或2.4mg)。在持续72周后,主要观察这两组人群的体重变化百分比,以及腰围缩减幅度、不同减重目标(如减重≥15%、≥20%)的达标比例等等。
而从主要结果上看,【替尔泊肽】的确全方位地“超越了”【司美格鲁肽】:
体重降幅:【替尔泊肽】组平均减重20.2%,而【司美格鲁肽】组仅为13.7%,两者差值达6.5%(P【替尔泊肽】所能带来的体重下降幅度,几乎比【司美格鲁肽】额外增加了约50%;腰围减少:【替尔泊肽】组腰围平均减少18.4cm,而【司美格鲁肽】组仅为13.0cm,差值5.4cm(P5.4cm的这一腰围差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替尔泊肽】对代谢健康的改善,似乎更加明显;达标比例:在【替尔泊肽】组中,64.6%的患者减重≥15%,48.4%减重≥20%,31.6%减重≥25%;而在【司美格鲁肽】组中,这三项比例仅分别为40.1%、27.3%和16.1%。最后,在安全性对比方面:
不论是【替尔泊肽】组、还是【司美格鲁肽】组,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不适,比如恶心、便秘、腹泻等等,但大多为轻、中度反应,且主要发生于剂量递增阶段;总体来说,【替尔泊肽】组因不良反应而发生停药的比例较低,仅为3.0%。而【司美格鲁肽】组因不良反应而发生停药的比例,却达到了4.8%;但在注射部位出现反应的概率,【替尔泊肽】组要明显高于【司美格鲁肽】组(8.6% vs 0.3%)。好在,这些反应均为轻度,且无需干预。简言之,这项刊发于世界顶尖医学期刊的“头对头”研究很好地证明了:在安全性与【司美格鲁肽】相似的前提下,【替尔泊肽】不论是在减重幅度、腰围缩减还是体重达标等方面,都全面优于【司美格鲁肽】!
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所提供的药物分类来看,【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其实均属于“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它们都是通过激活“肠促胰素受体”从而发挥药效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比方说,【司美格鲁肽】就是通过专门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受体)”来发挥作用的。
一方面,这类受体存在于人体的下丘脑当中,激活以后可以刺激饱食中枢,从而减少饥饿感;另一方面,这类受体还存在于人体的胃肠道,激活以后可以延长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并增强饱腹感。
也正是这些机制,使得【司美格鲁肽】能够提供非常显著的减重效果。
不过,像【司美格鲁肽】这样只能激活单一肠促胰素受体的“单靶点药物”,其实存在着一定的瓶颈。
比方说,当GLP-1单一受体被持续激活时,机体可能出现“代谢适应”,即身体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来对抗能量缺口,导致减重效果进入平台期;再比如,GLP-1“单靶点药物”所引发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也限制了药物剂量的提升空间。
在这种背景之下,针对肠促胰素的“多靶点药物”被医学专家们给予了新的期望。而【替尔泊肽】正是一种可以同时激活两种肠促胰素受体的“多靶点药物”。
与【司美格鲁肽】一样,【替尔泊肽】也可以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受体)”,这使得它同样具有“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的核心减重效果。
但除此以外,【替尔泊肽】还能够激活另外一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GIP受体)”。这种受体被激活以后,能显著促进人体内的脂肪分解,并将游离脂肪酸转化为能量消耗,直接打破“代谢适应”的恶性循环;此外,GIP受体的激活还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恶心信号,从而减少由GLP-1受体激活所带来的某些胃肠道不适。
这其实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替尔泊肽】在带来更强减重效果的同时,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比例还可以略低于【司美格鲁肽】。
一句话总结,【替尔泊肽】从机制上就领先了【司美格鲁肽】一步。
只不过,这项最新研究从临床实证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多靶点药物”确实在减重效果上优于“单靶点药物”,在安全性与耐受性方面还可能展现出更多的优势。
当然,这也意味着,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多种“三靶点药物”,或许很快就有可能超越【替尔泊肽】这种“双靶点药物”了。
既然,【替尔泊肽】已经全面超越了【司美格鲁肽】,那么,对于我们中国人群而言,究竟能否用上这类药物呢?
事实上,早在2024年5月,【替尔泊肽】就首次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之后,在2024年7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又进一步批准【替尔泊肽】在我国用于长期的体重管理。
而到了2025年1月,礼来中国则是宣布【替尔泊肽】正式在中国市场上市,并同时覆盖了“糖尿病”和“减重”这两大适应症!
替尔泊肽 用药说明
也就是说,当前在我国,【替尔泊肽】完全是一种可供大家使用的减重药物。
国内已推出了四种规格的【替尔泊肽】注射剂型,它们分别是:2.5mg/0.5ml、5mg/0.5ml、7.5mg/0.5ml、10mg/0.5ml。
理论上,经医生处方以后,肥胖/超重人群便可通过电商平台或线下医疗机构购买了。
虽然,在减重适应症方面,不论是【司美格鲁肽】还是【替尔泊肽】,都不涉及医保报销。但是,作为一种比【司美格鲁肽】更晚上市的药物,【替尔泊肽】在价格上无疑是要明显高于【司美格鲁肽】的。
因此,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朋友们而言,部分医生建议采用“阶梯式方案”:先用【替尔泊肽】快速减重(3个月减重15%),再切换至【司美格鲁肽】维持效果,以平衡成本与疗效。
当然,对于原本减重需求就不是太高的人群来说,则未必需要【替尔泊肽】这么强的减重作用,从一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就可以了。
最后,由于【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在很多方面的特性类似,因此,它们的很多用药注意事项都是差不多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司美格鲁肽】的人群,往往也可以使用【替尔泊肽】。
只不过,由于最新研究特别提到了【替尔泊肽】的局部注射反应明显多于【司美格鲁肽】,因此,对于接下来想要使用【替尔泊肽】的人群来说,应尤其注意正确的注射操作,并在每次注射时轮换注射部位。
替尔泊肽 用药说明
【参考文献】
1,Tirzepatide as Compared with Semaglu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Published May 11, 2025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