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肝脏领域学术盛会,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众多肝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探讨肝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成果。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罗剑钧/颜志平教授团队的两项研究入选大会
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肝脏领域学术盛会,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众多肝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探讨肝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成果。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罗剑钧/颜志平教授团队的两项研究入选大会壁报交流,聚焦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相关的血流动力学评估及门静脉闭塞治疗,为门脉高压症的介入诊疗提供了重要临床证据。
研究一
TIPS后右心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生存结局的影响
1
Right heart function on hemodynamic alterations and survival outcomes afte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大会摘要号:WED-213-YI)
研究背景
TIPS通过建立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低阻力通道,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被相关指南广泛推荐用于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治疗。TIPS 使得门脉血液直接被分流至右心房,显著增加右心前负荷,并进一步增加肺动脉压力,这给右心储备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相关指南也指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是 TIPS 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肺动脉高压的存在显著影响 TIPS 预后,识别潜在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在 TIPS 术前评估中尤为重要。由于右心特殊的解剖结构以及位置,对右心功能评估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因右心室心肌结构特点,其受肺动脉压力影响更加明显,右心室-肺动脉耦联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关注。右心室-肺动脉脱耦联的存在与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衰竭密切相关,并且严重影响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预后。故术前对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准确评估可对拟行 TIPS 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影响治疗决策。但目前相关研究仍有限,仍需要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验证。
研究目的
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右心功能,并进一步分析右心功能以及右室-肺动脉耦联对TIPS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调节及预后影响。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中心拟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术前24小时内接受超声心动图全面评估患者心功能。并于分流前、分流后即刻以及分流后2-4天测量患者的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压力。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全因死亡率。
研究结果
共入组58例患者,患者术前右心功能异常主要为右心房体积增大(RAV:40.97±13.19 mL)。共有9例(15.5%)患者存在右心室-肺动脉脱耦联[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PASP):0.78±0.13 vs. 0.43±0.16 mm/mmHg,P<0.001],存在右心室-肺动脉脱耦联患者的各期右心房应变以及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较差,反映出此类患者右心房及右室心肌功能相对受损。但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期测量门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以及门脉压力梯度均无显著差异。
此外,与正常组相比,右心室-肺动脉脱耦联组术后三个月(71.4% VS 10.4%,P<0.001)及六个月(66.7% vs. 6.4%, P<0.001)的周围血液淤积相对更严重,且对利尿剂单一治疗应答较差。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1-17月),随访过程中,共有6例(10.3%)患者死亡,术前升高的右心房压力(Log-rank检验,P=0.0379)以及右心室-肺动脉脱耦联(Log-rank检验,P=0.007)显著影响术后生存。
研究结论
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右心室-肺动脉脱耦联往往伴随相对更差的右心功能,未使得TIPS术后短时间血流动力学调节受损,但导致术后双下肢水肿率和死亡率增加。
研究二
经脾门静脉再通术辅助TIPS治疗门静脉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1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splenic portal vein recanalization-assisted TIP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rtal vein obliteration: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大会摘要号:WED-214)
背景与目的
经脾门静脉再通辅助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splenic PVR-TIPS)可能是治疗门静脉闭塞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其技术复杂,目前的研究多为病例报告或小样本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以评估Trans-splenic PVR-TIP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受Trans-splenic PVR-TIPS治疗的67例患者。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门静脉再通率(门静脉主干残余腔道面积≥50%者的比例)。根据辅助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球囊辅助组(balloon-assisted Trans-splenic PVR-TIPS)与圈套辅助组(snare-assisted Trans-splenic PVR-TIPS),比较两组的辐射暴露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估哪种引导技术更为优化。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5%(64例)。除1例因支架内细菌定植引发脓毒症外,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术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1年门静脉通畅率为90.6%,全程随访期间支架通畅率为81.3%。在门静脉再闭塞的患者中,75%发生于术后前两年内。与球囊辅助组相比,圈套器辅助组的总手术时间(155.2±32.8分钟vs. 134.0±34.5分钟,P= 0.015)及透视时间(68.9±19.3分钟vs. 59.4±17.95分钟,P=0.045)更短,但脾脏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vs. 3.0%,P=0.347)。
研究结论
经脾PVR-TIPS是一种在治疗门静脉闭塞中具有良好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较理想的远期门静脉通畅率。此外,圈套器辅助技术的应用有望在降低术中辐射暴露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专家简介
罗剑钧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博士、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血管介入治疗亚专科主任。擅长腹部良、恶性肿瘤、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对门脉高压介入性诊疗工作有着深厚的造诣。长期致力于肝癌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介入诊疗,曾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参与编写多项指南和共识。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门脉高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门脉高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介入诊疗学分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影像与核医学科医师分会介入放射学工作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和胃静脉曲张专科分会微创介入学组副组长。主持各级课题多项,申请发明专利若干。
颜志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技术工作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介入放射学专业委员会肝癌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介入学组血管介入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介入学组副组长、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