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佟红艳、林进及华东师范大学/邦耀生物杜冰、刘明耀等人,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Allogeneic anti-CD19 CAR-T cells induce remission in refractory sy
【1】Cell Res:我国学者首次使用现货通用型CAR-T疗法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5-05-13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佟红艳、林进及华东师范大学/邦耀生物杜冰、刘明耀等人,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Allogeneic anti-CD19 CAR-T cells induce remission i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的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采用减低强度淋巴细胞清除方案的同种异体 CD19 靶向的 CAR-T 细胞疗法(TyU19),对复发/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效且安全。
这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单中心试点研究(NCT05988216)中,研究团队评估了同种异体 CD19 靶向的 CAR-T 细胞(TyU19)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yU19 是由邦耀生物开发的新一代异体通用型 CAR-T 细胞疗法,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对健康供体来源的、CD19 靶向的 CAR-T 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CAR-T/TCR-T细胞治疗交流群,微信搜索‘yh10669500168’进群
【2】Cancer Res:科学家揭秘结直肠癌的“基因密码”,遗传背景如何影响肿瘤突变?
2025-05-08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题为“Colorectal Tumors in Diverse Patient Populations Feature a Spectrum of Somatic Mutational Profil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Cedars-Sinai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揭示了遗传背景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的分子突变特征,从而就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拉丁裔结直肠癌联盟(LC3)和其它现有数据集分析了718名结直肠癌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旨在探究不同种族和遗传背景下的体细胞突变特征。研究人员使用ADMIXTURE工具估算了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原住民遗传成分的全球比例,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了这些比例与体细胞突变特征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APC、TP53和KRAS是所有参与者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这一趋势在拉丁裔患者中也得到了验证;然而,拉丁裔患者的肿瘤中KRAS和PIK3CA突变的频率显著低于非拉丁裔患者;此外,研究者指出,遗传背景总体上与CDC27突变状态相关,非洲遗传背景与SMAD2突变状态相关。在全外显子组分析中,非洲遗传背景与KNCN和TMEM184B突变的高风险显著相关,而美洲原住民遗传背景与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肿瘤的频率较低相关,SBS11突变特征与美洲原住民遗传背景以及拉丁裔身份相关。
原文;DOI: 10.1158/0008-5472.CAN-24-0747.
【3】Cell子刊:复旦大学骆菲菲/储以微团队开发新型CAR-T细胞疗法,提高对实体瘤的治疗效果
2025-05-07报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骆菲菲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基础医学院储以微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牛聪义为论文第一作者)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Foxp3 confers long-term efficacy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s via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 Foxp3 通过非转录依赖的线粒体动态调控机制,重塑 CAR-T 细胞代谢表型,赋予其突破实体瘤微环境限制的“生存优势”,基于这一发现构建的 CAR-TFoxp3 细胞,提高了治疗实体瘤的持久性和有效性。这项研究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增效不增毒”的创新解决方案。
【4】Cell子刊:CAR-T细胞疗法又攻克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2025-05-06报道,西班牙拉巴斯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Med 上发表了题为:CD19 CAR-T cell therapy in a pediatric patient with MDA5+ dermatomyositis and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的案例报道。
该研究使用 CD19 CAR-T 细胞治疗了 1 例 MDA5+ 皮肌炎合并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病的患儿,显示出了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至今 11 个月内,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并实现免疫抑制剂停药缓解。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介绍了第二代 CD19 CAR-T 细胞疗法首次用于一名患有严重 MDA5+ DM-RPILD 的儿童患者的情况。
在 CAR-T 细胞注射前 34 天(-34 天),常规治疗使 MDA5+ DM-RPILD 患者病情稳定。由于在 B 细胞再生障碍的情况下 CAR-T 细胞扩增,怀疑深层组织中存在可能作为靶细胞的 CD19+ B 淋巴细胞。未出现发热或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总体而言,在无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7 至 +325 天),患者逐渐出现 B 细胞重建以及皮肤、运动、呼吸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5】Nature Cancer:山东大学姜新义/史本康团队开发原位CAR-巨噬细胞疗法,用于肾癌治疗
2025-05-03报道,山东大学姜新义教授、史本康教授、荆卫强等人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ancer 上发表了题为:An in situ engineered chimeric IL-2 receptor potentiates the tumoricidal activity of proinflammatory CAR macrophage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原位 CAR-M 细胞疗法,通过原位工程化的嵌合 IL-2 受体增强 CAR-M 细胞的的肿瘤杀伤活力,用于肾细胞癌的治疗。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原位工程化的嵌合白介素(IL)-2 信号受体(CSR),用于可控地调节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的促炎表型,增强其持续的抗肿瘤免疫能力。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定制的脂质纳米颗粒(LNP)能够有效地将双环形 RNA 引入巨噬细胞,从而生成具有共刺激信号功能的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CAR-M 的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可通过合成的 IL-2 受体被 IL-2 治疗剂激活,从而诱导 CAR-M 向抗肿瘤表型转变。在肾癌小鼠模型中,水凝胶介导的 LNP 与 IL-2 的联合治疗可重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促进肿瘤消退。
来源:老郑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