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场印巴之战中,87小时的战争,印度每个小时烧了10亿美元。而印度2025年的军费预算是780亿美元,这相当于印巴这场87小时的战争,就消耗掉了印度这一年的军费预算!
BBC昨天列了一个数据,
直戳印度的痛点:
在这场印巴之战中,87小时的战争,印度每个小时烧了10亿美元。而印度2025年的军费预算是780亿美元,这相当于印巴这场87小时的战争,就消耗掉了印度这一年的军费预算!
真是,千川都没这么快。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是BBC!
印巴冲突后,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欧美国家对印度的挫败不仅仅选择了集体沉默,甚至还流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态度。
回首去年,莫迪不是才刚刚在G7站了个C位吗?万斯不是也刚刚才和莫迪美印一家亲吗?
这就是当下印度最尴尬的地方,当大家都以为他属于西方阵营的时候,发现欧美并没有当他一回事,而反过来,当大家以为属于南方阵营的时候,他却经常缺席金砖会议。
一言以蔽之,不南不北,不东不西!
于是一场87小时的闪电战,印度用了7架战机77架无人机的代价,打出了一个印式的外交真相!
真相背后的逻辑折射出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三大困境:移民矛盾、外交失衡、以及欧美对印度的殖民式傲慢!
1. 印度对外移民激增,欧美社会开始反噬。
近年来,印度移民在欧美国家数量激增,已经逐步在各个国家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显性群体”。
美国460万印裔中,高学历精英占据硅谷高管层,如谷歌、微软CEO,但底层非法移民,如旁遮普邦劳工也在激增,2024年已经占了美国北部边境非法越境者的1/4。而加拿大印裔已成最大移民群体,投票积极性甚至超过本地白人。
这种“双刃剑”效应已经开始引发了欧美社会的反弹:
职场“抱团”遭抵制: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第一时间开除3名印裔高管,直言“受不了印度人垄断管理层”。
政策排斥加剧:美国特朗普政府威胁对印度征收“对等关税”,并强制遣返1.8万印度非法移民,这迫使莫迪政府在关税谈判中只能选择妥协。
文化冲突显性化:英国BBC拍摄纪录片《印度:莫迪问题》,指控其煽动暴力,遭印度全国禁播,但西方媒体仍持续炒作,凸显了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对立。
所以,从这一地点来说,欧美对印度是有点矛盾的,欧美对印度的“工具化”的利用已到临界点,一方面需要其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却难以消化其人口和“印度文化”的反向输出。
什么是印度文化?自己脑补!
22位印度裔加拿大议员
2. 外交骑墙失败:金砖不断缺席与莫迪G7C位的代价。
印度长期奉行“多元外交”,左右逢源的策略,但俄乌战争和印巴冲突暴露其战略误判:
在西方阵营:去年莫迪高调出席G7峰会,并在合影中被推到了C位,这是莫迪最深入西方阵营的一次外交。结果呢?当印巴开战后,万斯前脚刚从印度离开,后脚美国明确表态印巴战争是印度自己的事。
而在全球南方阵营:印度外长苏杰生已经多次缺席金砖外长会,反对扩员以防中国影响力扩大。莫迪更是在俄罗斯喀山峰会中提前离场。印度现在已经成为金砖国家里面最格格不入的另类了。
对俄依赖反噬:俄乌战争之后,印度狂购打折俄油,2024年进口量更是激增了13倍,随后印度加工后又转卖给欧洲,这一动作被美媒嘲讽“让克里姆林宫从未如此富有”,左右逢源的背后是两面树敌。所以,这种“两面通吃”最终导致“两面不讨好”俄罗斯在印巴冲突中仅呼吁“克制”,而西方则冷眼旁观印度的军事冒险。
3. 欧美的殖民式傲慢:经济落差与文化偏见。
尽管印度GDP升至全球第五,但欧美对其态度仍掺杂着对其俯视的姿态!
产业链依赖:美国扶持“印度制造”却尴尬发现,其电子元件、光伏电池仍70%依赖中国,莫迪的“自力更生”口号沦为笑谈。
制裁豁免特权:印度购买俄S-400、规避对俄油限价令,却未遭美国制裁,被《纽约时报》称为“唯一违反美国要求而不受罚的国家”,但这种“例外主义”反而加深欧美对其“投机者”标签。
结论:印度的“大国梦”与结构性困局
印度的困境在于:它既无法摆脱对中俄的经济依赖,又难以获得西方的真正尊重。欧美对其“幸灾乐祸”,本质是对其“摇摆外交”的惩罚,也是殖民心态的延续——他们需要印度作为棋子,但绝不接受其成为棋手。
来源:Sallan角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