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舟渡星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0:40 1

摘要:我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班主任的岗位上耕耘多年,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变化。那些鲜活的故事、深刻的感悟,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班主任的岗位上耕耘多年,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变化。那些鲜活的故事、深刻的感悟,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破冰:当“完美计划”遇上“真实青春”

我曾颇为自信地将班主任工作视为一套“精准的流程管理”,然而2021年秋,开学第三天中考英语148分的尖子生小林,在英语课上毫无预兆地突然冲出了教室。这一幕着实让我大为震惊,也打破了我这份自以为是的笃定。当晚,我翻看他的入学档案,心情也越发沉重起来——父母离异,初中三年更是辗转更换了四所学校。这个看似成绩优异的孩子,内心深处或许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伤痛与迷茫。

第二天晨读时,我“不经意”地将一本英文版的《小王子》放在了他的课桌上,并轻声说道:“这本书里有会笑的星星。”从此,每周五放学后我和小林都会坐在窗边,以“B612星球”为引畅聊书中的“玫瑰与狐狸”,进而延伸到对存在主义焦虑的探讨。我看到他眼中渐渐燃起的光芒,那是一种被理解、被接纳后重新找回自我的光彩。

期末戏剧节上,他自编自导的英文短剧《The Boy Who Talked

to Stars》惊艳亮相。当台下响起如雷般的掌声时,我仿佛顿悟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绝非按图索骥的工程,而是等待种子破土的农事,需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绽放光彩。

突围:德育阵地的创新实践

“00后”这些成长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看似知晓万千,却又在情感上略显钝化。于是,我着手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德育课程。

“成长盲盒”主题班会系列。盲盒一:“时光邮局”。开学初,我让每个学生都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然后将这些满载着梦想与期许的信件装入班级的“时间胶囊”。疫情期间,我们开启了“应急胶囊”。学生小杨看完自己两年前写的信后感慨道:“原来我早已拥有对抗虚无的力量。”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更是在学生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时刻汲取力量。盲盒二:“职业魔方”。我邀请家长化身“职业导师”走进课堂。医生家长现场演示急救技能,专业又娴熟;程序员家长带来的代码玫瑰,将科技与浪漫巧妙融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建筑工程师父亲展示哈尔滨大剧院设计图时,平时对学习不太上心的学生小赵突然起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声说道:“原来我爸的CAD图纸比游戏建模更酷!”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对父母职业的重新认知,也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未来职业的憧憬被悄然点燃。

“非暴力沟通”情绪课程。为了疏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我设置了“情绪气象站”墙面——每天晨读前的3分钟,是学生“心情温度计”打卡时间,大家会根据自己当天的情绪状态贴上相应颜色的便签。这可以让我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以便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和引导。每个月,我们还会举办“情绪拆弹”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等有趣又实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生活中的各种冲突。比如,我运用“空椅子技术”,引导两位因误会产生矛盾的女生换位思考,将内心的委屈和想法倾诉出来,解开心结。看着她们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我深知这样的课程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与人沟通。

破局:班主任工作的三重门

在班主任工作的漫漫征途中,我遇到了一道道看似棘手却又充满挑战的“门”,每推开一扇都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与深刻的感悟。

第一重门:家校共育的数字鸿沟。“钉钉打卡”本是为了方便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情况的工具,却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抵触。于是我启动了“3E沟通法”:一是运用共情法(Empathy),在家访时先关心家长,用简单的问候让家长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理解与关心,拉近彼此的距离;二是采用证据法(Evidence),用可视化的方式向家长展示晨读打卡与听力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让家长明白这些打卡任务背后对孩子学习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是运用鼓励法(Encouragement),设立“云端自律之星”奖项,并亲手书写奖状。慢慢地,家长群里从最初的“已读不回”,变成了如今主动分享,大家真正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

第二重门:集体与个性的平衡术。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平衡集体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在处理“重点班淘汰制”这一情况时,整个班级都陷入了集体焦虑之中。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的氛围,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召开以《物种起源》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与变化,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优势;设计“学科优势雷达图”,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己的学科优势。到了期末,我更是打破传统颁发了“最具体育精神奖”“最佳哲学之问奖”等一系列非传统奖项,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第三重门:教师自我的心灵养护。作为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也深知教师自我心灵养护的重要性。2022年冬,我发起了“教师成长日志漂流计划”——与云南山区的教师结成对子,互相分享教育生活中的点滴。当我收到对方用山茶花压制的书签时,那质朴又饱含心意的礼物,仿佛带着山间的清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阴霾。我在日记本上记录下这样一个温暖的瞬间:“今天学生小吴主动朗读课文,窗外的雪映着他的笑容,像极了一颗正在融化的星星。”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力量的瞬间,成为我在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此外,我还坚持每月阅读一本教育哲学著作,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

摆渡:照亮彼此的生命微光

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我们彼此的生命。

“解忧杂货铺”计划。我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了一个实体信箱,取名为“解忧杂货铺”。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信箱竟收到了一封封令人泪目的信件。有学生写道:“王老师,您总说‘失败是成长的礼物’,可为什么拆礼物这么疼?”看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心也为之一颤。于是,我认真地回信:“疼痛是因为礼物太大,需要慢慢拆呀。下周老师带你看我初中不及格的物理试卷如何?”我用自己曾经的经历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终能收获成长的宝藏。

“教育瞬间”影像志。我喜欢用镜头去记录那些平凡却又珍贵的教育瞬间:运动会上,有学生跌倒,周围立刻伸来三双手,那是同学之间最纯粹的关爱;窗台上,学生精心养护的绿萝,那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仿佛是他们对生活热爱的象征;百日誓师时,飘进教室的柳絮仿佛带来美好的祝愿,为紧张的备考氛围增添了一丝浪漫与希望。我将这些瞬间一一收集起来,制成了《光阴的故事》电子相册,在毕业典礼上播放,它成为最催泪的礼物。

如今,当我看到曾经抑郁休学的学生小柳考上了师范大学,在教师节发来信息说:“我想成为像您那样,能在裂缝中看见光的人”;当家长自发编写《7班家庭教育启示录》,分享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当我自己在硕士论文致谢中写下“感谢我的学生,你们才是我真正的导师”时,我愈发确信,班主任这份工作绝不是苦行僧式的奉献,而是一场与学生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美好修行。

因为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而我愿以心为舟,在这浩瀚的教育星空中,做那个摆渡人,渡人、亦渡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