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半,商丘柘城县老邢家的羊圈已经亮起灯。他裹着军大衣,打着手电筒挨个检查羊群的情况。“这两只小羊拉稀,得赶紧喂药”“那头母羊快生了,得盯着”。老邢养了二十年羊,从最初十几只散养到如今存栏800多只的规模场,每天依然不敢松懈。
凌晨四点半,商丘柘城县老邢家的羊圈已经亮起灯。他裹着军大衣,打着手电筒挨个检查羊群的情况。“这两只小羊拉稀,得赶紧喂药”“那头母羊快生了,得盯着”。老邢养了二十年羊,从最初十几只散养到如今存栏800多只的规模场,每天依然不敢松懈。
“现在养羊和以前真不一样了。”他指着羊舍里的自动饮水器和饲料搅拌机说,“前年政府补贴了8万块,我才敢上这些设备。”但高科技也带来新烦恼——去年冬天电路故障导致恒温系统失灵,一晚上冻死7只小羊,直接损失2万多。
中午十二点,老邢的妻子王婶蹲在院里打包羊肉快递。手机里不断跳出新订单:“昨天直播卖出去37单,最远发到新疆。”她苦笑着说,“城里人觉得直播带货风光,哪知道我们两口子天天熬到半夜回消息,眼睛都快看瞎了。”
宁陵县李大姐家的鹦鹉养殖场里,3000多只费氏牡丹鹦鹉叽叽喳喳叫成一片。她丈夫老张正给小鸟脚环上打二维码:“这玩意比养孩子还费心,每只都得录信息,漏一只就违法。”
说起这些年的经历,李大姐直摇头:“2016年听说养鹦鹉赚钱,我们借了20万入行。结果2018年政策收紧,差点血本无归。2021年又碰上鹦鹉滞销,饲料钱都凑不出来,只能把女儿的嫁妆钱挪来应急。”她翻开账本:去年刚赚回本,今年饲料又涨了15%。
“现在年轻人搞什么‘云养鸟’,我们跟不上。”她指着隔壁新盖的直播间,“00后小夫妻每天直播六小时,听说月入五万,但光设备就投了十多万。我们这把年纪,实在折腾不动。”
在民权县老刘的养猪场,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味。他正在给猪打疫苗:“非瘟闹得凶,去年隔壁村死了两百多头,吓得我一个月没睡好觉。”翻开他的记账本:
2022年:出栏300头,净赚18万2023年:猪价暴跌,倒贴7万2024年:饲料涨、人工涨,目前勉强保本“现在养猪就像赌博。”老刘算着细账:玉米从1.2元/斤涨到1.5元,兽药价格翻倍,请工人每天工钱涨到150元还招不到人。“村里七八家养猪场,去年关了四家。我寻思着要是下半年行情再不好,就把猪场改建成仓库。”
在虞城县,45岁的王建军正在调试新买的粪污处理设备。这个投资30万的大家伙让他背上了五年贷款:“环保查得严,不改造就得关门。”他苦笑着给我看手机里的监测APP,“现在粪水处理达标才能排,每吨处理成本多了三块钱。”
而十里外的赵大爷选择“逆潮流”——把200头的规模场拆成五个小散养点。“大场子风险太高,分开养虽然辛苦,但东边不亮西边亮。”他蹲在地头卷烟叶,“去年猪价跌的时候,小散户还能喂泔水挺过去,大场子光饲料钱就能压死人。”
26岁的小陈是村里少有的返乡大学生。他在自家果园搞起“林下养鸡”,手机架在树枝上直播:“老铁们看,这些鸡每天跑够一万步!”看似粗糙的直播背后有精细算计——土鸡蛋卖到3元/个,鸡粪直接还田省下化肥钱。
“比在城里打工强。”小陈坦言,“但压力也大,光学习直播话术就练了三个月,现在还花钱请人运营抖音号。”他展示着冷库里的滞销鸡蛋:“上周下雨没法发货,坏了200多个,心疼得好几天睡不着。”
在商丘市畜牧局门口,总能看到蹲着等消息的养殖户。老胡揣着《2024年养殖补贴申报指南》来回翻看:“说是有规模场改造补贴,我材料递了三个月还没批下来。”而养鸽子的孙大娘更发愁:“去年说推广肉鸽养殖,今年突然要查用地性质,我的鸽棚算不算违建还没说法。”
也有吃到政策甜头的。养牛的老李去年拿到15万无息贷款,新盖的青贮池让他每头牛多赚800元。“就是政策变得太快,”他摸着新装的监控摄像头,“去年要求视频监控全覆盖,光这套系统就花了2万。”
在商丘乡下转悠半个月,见到的养殖户没有传说中的年入百万,更多的是像老邢这样年赚二三十万的“中产户”,还有更多像老刘一样在盈亏线上挣扎的普通人。他们凌晨四点起床喂料,半夜还在回客户微信;既要防着非洲猪瘟,又得盯着期货市场的玉米价格;昨天刚为接到大订单高兴,今天就开始发愁物流运费上涨。
这些养殖户的日常,或许不如网红直播带货光鲜,但正是这些沾着饲料渣、带着粪土味的真实故事,撑起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根基。在这里,致富神话少之又少,多的是一群普通人,在政策和市场的夹缝中,用汗水和智慧,一寸一寸搏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来源:自由哥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