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状腺作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核心引擎”,其功能异常可引发代谢紊乱、心血管病变甚至恶性肿瘤。然而,我国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已接近20%,但公众知晓率不足30%。
甲状腺作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核心引擎”,其功能异常可引发代谢紊乱、心血管病变甚至恶性肿瘤。然而,我国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已接近20%,但公众知晓率不足30%。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益彩明天-甲状腺疾病预防公众科普教育公益活动项目,于2025年5月13日下午在赤峰市进行了第二十一场科普会议。该项目旨在加强甲状腺疾病知识科普,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
本期项目邀请到赤峰市医院的王亚军教授为赤峰红山站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线下的甲状腺疾病公益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中,王亚军教授向大家科普了常见慢性病之一——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知识。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你是否曾留意到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身边患上甲状腺疾病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它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该重视甲状腺健康了。究竟为何得甲状腺疾病的人日益增多呢?甲状腺出问题又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平时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预防甲状腺疾病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寻找答案。
来自甲状腺的“健康危机”
根据《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2023版)》数据,我国甲状腺疾病呈现“三高一低”特征:
患病率高:总患病率19.6%,其中甲亢1.3%、甲减6.5%、甲状腺结节18.6%。
女性高发:女性患病风险是男性的2-3倍,妊娠期甲减发生率达5%-10%。
癌变风险:甲状腺结节恶性率5%-15%,乳头状癌占比超80%,但未分化癌5年生存率不足10%。
知晓率低:仅28.3%的患者能正确识别甲状腺疾病症状。
甲状腺:人体代谢的“调控中枢”与多系统健康的基石
甲状腺位于颈部正中,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调控全身代谢速率。甲状腺分泌两种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其中,T3的生物活性比T4高出4~5倍。无论是T3还是T4,超过99%都是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合形式的T3(99.7%)、T4(99.97%)无活性,仅有极少部分T3、T4处于游离状态,被称为游离T3(FT3)和游离T4(FT4)。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腺垂体分泌的调控甲状腺功能的激素,它主要用于刺激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敏感的指标。同时,垂体也会接受来自甲状腺的T3、T4的反馈,动态调节TSH的分泌。
甲状腺素的核心功能涵盖五大领域:
代谢调控:甲状腺激素可提升细胞氧化速率,促进糖、脂肪、蛋白质分解,维持基础体温与能量平衡。甲亢患者代谢率升高30%-50%,而甲减患者则降低20%-40%,导致体重剧烈波动。
生长发育:儿童期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引发克汀病(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骨骼发育迟缓;成人期甲减则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心血管保护: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维持血管弹性。甲亢患者房颤风险增加5倍,甲减患者则易出现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神经系统调节:甲状腺激素参与神经元分化与突触形成,缺乏时可导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诱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钙磷代谢平衡:虽非直接调控器官,但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与甲状旁腺协同维持血钙稳定。
所以,甲状腺如果出了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患者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甲状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伪装症状’,例如甲亢患者的心悸易被误诊为冠心病,甲减患者的疲劳常被归因于亚健康,往往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TSH、FT3、FT4)及超声检查来进行精准的诊断。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甲状腺结节、甲亢、甲状腺炎、甲减以及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等,每一种都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甲状腺激素参与了几乎所有的身体代谢活动,因此甲状腺疾病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
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是指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甲亢。以Graves病为主,典型症状包括突眼、心悸、手抖、体重骤降,60岁以上患者甲亢危象死亡率高达10%-17%。
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症。由桥本甲状腺炎、碘131治疗后或甲状腺切除等原因均可引发,主要表现为畏寒、便秘、皮肤干燥,育龄期女性易并发不孕、流产。
甲状腺结节:是对甲状腺内肿块的一个统称,通俗说就是甲状腺里长了个小肿块。初期通常没什么明显症状,很多人都是体检时才发现。较大的结节可能会压迫周围结构,导致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问题。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或多发,大部分结节为良性腺瘤样结节或囊肿,90%为良性,但需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鉴别恶性,尤其是直径>1cm、低回声、微钙化的结节。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大部分体检彩超发现,部分表现为颈部肿块或淋巴结肿大。以乳头状癌为主,早期5年生存率超90%,但未分化癌进展迅速,平均生存期仅6个月。
甲状腺健康管理的“四维保护”
1.全民科普教育
王亚军指出“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仍停留在‘大脖子病’阶段。”通过益彩明天-甲状腺疾病预防公众科普教育公益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了许多有用的健康知识,例如“突眼并非近视,需警惕甲亢”“体重骤增伴乏力,可能是甲减信号”,从而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提高疾病防治的意识,从而早期发现疾病和积极进行干预。
2.日常体检——保持甲状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王亚军教授强调“定期体检是发现甲状腺疾病的‘黄金窗口’。”
一般人群:
颈部触诊:20~29岁每2~3年一次,30岁后每年一次。
甲状腺超声:30岁后每年一次,可检测结节形态、大小及恶性风险。
重点人群:
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应将甲状腺超声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女性群体: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妊娠期女性需在孕8周前筛查TSH、FT4。
家族遗传史者: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者,建议从20岁起每年行颈部超声检查。
碘摄入异常者:沿海地区居民每日碘摄入量应控制在150-300μg,内陆缺碘地区需食用加碘盐。
辐射暴露者:儿童期头颈部放疗史者,甲状腺癌风险增加20-30倍,需终身随访。
3.规范治疗下,全程患者管理助力长期保持与疾病的和平共处
甲状腺疾病分为多种,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等。患病后需要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超声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4.环境干预,铲除疾病发病的土壤
调整饮食。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减少CT、X光检查中的颈部辐射暴露;加强饮用水碘含量监测,避免高碘或低碘地区盲目补碘。多进行运动,比如游泳、慢跑等,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保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
甲状腺是一个沉默又勤劳的小器官,默默地维持着我们身体的代谢平衡。甲状腺的健康关乎生命质量,更关乎家庭幸福。不要因为无知而忽视它的警示,更不要无视任由它持续对健康造成威胁。要知道,健康决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科学认知是迈向健康的第一步。通过“四维管理”可显著降低甲状腺疾病所带来的健康威胁,让这只“生命之蝶”在科学的守护下自由翱翔吧。
来源:肿瘤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