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发热,咳嗽加剧病因不明,管床医生:对不起,忘做免疫4项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5:09 1

摘要:38岁的张强是个酒店经理,平日里风风火火,喜欢跟朋友聚会、看电影,生活看似充实却总少了点什么。他单身,忙碌的工作让他没时间考虑婚姻,偶尔也会在酒店的应酬中与人“玩一玩”。2025年初春的一个夜晚,他突然感觉身体发烫,嗓子干痒,咳嗽了几声,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太当

38岁的张强是个酒店经理,平日里风风火火,喜欢跟朋友聚会、看电影,生活看似充实却总少了点什么。他单身,忙碌的工作让他没时间考虑婚姻,偶尔也会在酒店的应酬中与人“玩一玩”。2025年初春的一个夜晚,他突然感觉身体发烫,嗓子干痒,咳嗽了几声,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太当回事。他从药店买了点对乙酰氨基酚和止咳药,打算在家扛几天。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吃了几天药,发热不仅没退,反而反复发作,体温一度飙到38.8°C。咳嗽也越来越重,白天咳得胸口闷,晚上咳得睡不着觉。张强开始慌了。电视上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让他心惊胆战,尤其是最近某个城市爆发了新冠疫情,新增病例接连不断。他回忆起自己最近常去超市、影院,口罩也戴得不老实,经常只捂住嘴,鼻子露在外面,甚至嫌憋气干脆摘了。越想越怕,他忍不住自问:“该不会是新冠吧?”

第五天,实在扛不住的张强去了医院发热门诊。他忐忑地坐在诊室,医生一听“发热5天”,神色立刻严肃起来,详细询问了他的流行病学史:有没有去过高风险地区?打过新冠疫苗吗?张强老实回答,最近没出过远门,疫苗也打全了。医生稍稍松了口气,但还是安排了新冠核酸检测,并让他住院观察。

住院后,医生给张强做了全面检查。体温38.4°C,生命体征稳定,但听诊时发现他双下肺有轻微的湿罗音,这提示可能有肺炎。在疫情敏感时期,肺炎可不是小事。医生立刻安排了胸部CT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同时抽血化验。下午,核酸结果出来了:阴性。张强和医生都松了一口气,但医生提醒,一次阴性还不能完全排除新冠,必须24小时后再复查一次。

血常规结果显示,张强的白细胞计数略低,血红蛋白也偏低,这让管床医生小李皱起了眉头。一般来说,细菌性肺炎会让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升高,而张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难道是病毒性肺炎?还是更严重的感染压抑了免疫系统?小李不敢大意,先给张强用了抗病毒药和广谱抗生素,打算边治疗边查。

第二天,胸部CT结果让整个医疗团队倒吸一口冷气:张强的双肺呈现弥漫性磨玻璃影,尤其是双上肺,局部还有实变。这绝不是普通的细菌性肺炎!上级医师老王经验丰富,他皱着眉说:“这很像病毒性肺炎,但白细胞偏低、CT表现这么严重,情况不简单。”他追问小李:“第二次核酸结果呢?”小李赶紧回答:“刚出来,还是阴性。”

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加上张强没去过高风险地区,新冠的嫌疑基本排除了。可问题来了:如果不是新冠,到底是什么引起的肺炎?老王沉思片刻,叮嘱小李再做一次增强CT,同时继续查痰培养结核、真菌相关指标。团队讨论了半天,排除了肺结核(PPD试验阴性)和细菌性肺炎(抗生素用了几天,病情没改善)。真菌性肺炎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相关指标正常。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最可能的还是病毒性肺炎,但具体是哪种病毒,仍然是个谜。

两天后,张强的病情更严重了。咳嗽几乎不间断,呼吸有些急促,复查的CT显示双肺病灶明显加重,双上肺的磨玻璃影更“白”了。看到片子,老王神色凝重:“进展太快了,必须调整治疗方案!”他果断加用了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一种强效抗生素)和莫西沙星(覆盖非典型病原体),还上了奥司他韦(抗病毒药)。有人提出要不要用抗真菌药,老王摇头:“没证据,暂时不用,药物副作用不能忽视。”

考虑到张强肺部炎症严重,老王决定加用激素来抗炎。小李有些担忧:“万一有真菌或细菌感染,激素会不会让感染扩散?”老王拍拍他的肩:“亚胺培南和莫西沙星已经压住了场子,激素可以用,小心点没问题。”

张强这边却越来越焦虑。他看医生们神色严肃,忍不住问:“医生,我到底得的什么病?怎么咳得越来越厉害,烧也退不下来?”小李安慰他:“别太担心,我们在查,晚上睡不好可以加点助眠药,休息好对恢复有帮助。”

就在这时,老王突然问张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张强愣了一下:“酒店管理,你们之前问过了。”老王点点头,目光却变得锐利:“老实说,这几年有没有不安全的性行为?”张强一脸茫然:“啥叫不安全?”老王笑了笑,直白地说:“比如嫖娼,或者没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病房里只有医护人员,张强有些尴尬,支吾道:“嫖娼没有,但跟酒店的几个女性……有过几次,临时起意,没戴套。”老王点点头,转头问小李:“免疫4项做了吗?”小李顿时满头大汗:“入院时本来要做的,但有一管血溶了,忘了补做……”老王脸色一沉:“这是常规检查,怎么能忘?马上补上!”

回到办公室,老王翻开张强的血常规报告,意味深长地说:“之前没注意,他的淋巴细胞计数偏低,这是个重要线索。免疫4项必须查清楚,不然我们不仅对病人不负责,医护人员也有暴露风险!”小李低着头,懊悔不已。

第二天一早,检验科打来电话:张强的艾滋病抗体阳性!小李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了。老王脸色铁青:“如果五天前就做了免疫4项,我们早就能确诊!这几天护士频繁给他抽血、打针,暴露风险多大!”好在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日常护理问题不大,但这个疏忽无疑让整个团队捏了把汗。

为了确保结果准确,医院再次复查了艾滋病抗体,依然阳性。同时,CD4+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数量显著减少,这几乎坐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感染科会诊后确认,张强的肺炎很可能是肺孢子菌肺炎,这是艾滋病晚期常见的并发症。疾控中心的最终报告一锤定音:张强确实患有艾滋病,而且已经进入晚期。

小李硬着头皮把结果告诉张强。他愣住了,眼神空洞,喃喃道:“艾滋病?我怎么可能得这个……”他瘫坐在病床上,回忆起那些“临时起意”的夜晚,悔恨像潮水般涌来。住院期间,他始终独自一人,没有家属陪护,连缴费、做检查都是自己默默完成。或许,他早已习惯了孤独,但此刻的孤独却格外刺骨。

张强的故事让人唏嘘。原本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却查出艾滋病晚期,肺孢子菌肺炎让他的生命岌岌可危。他被转到传染病医院继续治疗,但晚期艾滋病的预后极差,五年内死亡率几乎100%。如果早几年发现,他或许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将艾滋病控制为慢性病,过上接近正常的生活。可惜,命运没有如果。

艾滋病(HIV/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CD4+ 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崩溃,患者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等。据《柳叶刀》(The Lancet)2023年数据,全球约有3900万人感染HIV,其中约半数未接受规范治疗。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不会传染。

张强的病例提醒我们,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4年中国新发HIV感染者中,约70%与不安全性行为相关。很多人像张强一样,忽视了安全套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自己可能已感染多年。HIV感染后通常有无症状期,可能长达5-10年,患者毫无察觉,却可能在无保护性行为中将病毒传给他人。

洁身自好,拒绝高危行为
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避免多性伴侣,拒绝嫖娼等高危行为,能极大降低感染风险。及时检测,早期发现
如果发生过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应尽早到疾控中心或正规医院检测。HIV抗体通常在感染后3-4周可检测到阳性。疾控中心提供免费匿名检测,保护隐私。紧急阻断,降低风险
如果高危行为后48小时内就医,可以服用暴露前预防药物(PrEP)或暴露后阻断药物(PEP),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规范治疗,控制病情
现代抗病毒治疗(ART)能将艾滋病转化为慢性病。研究表明,坚持治疗的患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不仅延长寿命,还几乎不具传染性。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报道,早期治疗的HIV患者预期寿命已接近健康人群。

张强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健康来之不易。一次疏忽,可能带来终身后悔。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疑似严重疾病,及时就医、规范检查是关键。而对于艾滋病,预防远比治疗重要。洁身自好,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愿我们都能珍爱生命,远离疾病的阴影。

参考资料

The Lancet. Global HIV/AIDS Epidemic: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202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报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dvances i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 2024.世界卫生组织(WHO). HIV/AIDS Fact Sheet, 2025.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