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广东韶关的粤北医院传染病分院,年轻的实习医生小林第一次遇到了狂犬病患者。那是个40多岁的男人,叫老周,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嘴唇干裂,眼窝深陷,像几天没喝水。病房里窗帘紧闭,灯光昏暗,老周坐在床上,眼神充满恐惧,妻子默默陪在一旁,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绝
2010年,广东韶关的粤北医院传染病分院,年轻的实习医生小林第一次遇到了狂犬病患者。那是个40多岁的男人,叫老周,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嘴唇干裂,眼窝深陷,像几天没喝水。病房里窗帘紧闭,灯光昏暗,老周坐在床上,眼神充满恐惧,妻子默默陪在一旁,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绝望。
小林的导师低声说:“这是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无药可救。”老周半个月前被流浪狗咬伤,没打狂犬病疫苗,如今病毒发作,进入兴奋期。他清醒却异常不安,稍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最让小林震撼的是老周的恐水症。导师让他端一杯水试试,小林小心翼翼靠近,老周却像见了鬼,浑身发抖,拼命摆手:“拿走!拿走!我喝不了!”那绝望的眼神,至今让小林难以忘怀。
几天后,老周病情恶化,进入麻痹期,肌肉瘫痪,呼吸衰竭,悄然离世。妻子抱着他的遗物,泣不成声。小林站在病房外,心头沉重:“如果他早点打疫苗,也许就不会这样……”从此,他立志科普狂犬病,让更多人免受这种“必死之症”的折磨。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嗜神经的病毒专攻神经系统,几乎不进入血液循环。据《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年数据,中国每年报告约500例狂犬病病例,死亡率接近100%,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病毒的“狡猾”在于它的传播路径。被感染动物(多为狗)咬伤后,病毒通过伤口进入肌肉组织,在局部繁殖,然后沿外周神经逆行而上,直达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和大脑。一旦侵入脑部,病毒迅速繁殖,破坏关键的神经核团,如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导致吞咽和呼吸肌肉痉挛。这就是恐水症的根源:患者一见水、听水声甚至想到水,咽喉肌肉就会痉挛,产生窒息感,恐惧到极点。
狂犬病分两种类型:
狂躁型:最常见,表现为恐水、怕风、兴奋不安,持续1-3天后进入麻痹期,最终呼吸衰竭死亡。麻痹型:较少见,主要侵袭脊髓和延髓,患者直接出现瘫痪,无明显恐水症状,但同样致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3年研究表明,病毒侵入脑部后,患者通常在1-5天内死亡。即使重症监护也难挽回生命。
老周的恐水症是狂犬病最典型的症状。为什么患者渴到嘴唇干裂,却不敢喝水?原因在于病毒破坏了控制吞咽和呼吸的神经核。水流或水声刺激咽喉,触发肌肉痉挛,患者感觉像溺水般窒息,恐惧感被无限放大。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让患者宁愿渴死也不敢靠近水。
《柳叶刀》(The Lancet)2024年案例分析指出,恐水症不仅是生理反应,还与病毒引发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有关。患者在兴奋期清醒却无法自控,常常大喊大叫,肌肉痉挛,痛苦不堪。小林回忆,老周甚至不敢看水杯,护士不小心洒了水,他吓得缩到床角,像面对死神。
教科书《传染病学》(第9版)明确写道:“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100%。”但2016年《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稍留余地,称“几乎100%”。这微妙的措辞引发讨论:真有存活可能吗?
据国际权威专著《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2020年版),全球记录了7例狂犬病存活病例,均为国外案例:
1970年,美国:6岁男孩被蝙蝠咬伤,发病后昏迷,检测到高水平抗体,最终康复,无明显后遗症。1972年,阿根廷:45岁女性被狗咬伤,发病后瘫痪,13个月后基本恢复,但有轻微后遗症。这些幸存者多伴严重神经后遗症,部分几年后因并发症死亡。中国暂无明确存活记录,如河南洛阳2007-2019年43例狂犬病病例,全部死亡。对普通人而言,“几乎100%”与“100%”无异,发病即无生还希望。
老周的悲剧源于没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无法确定健康状况的动物咬伤、抓伤,或伤口接触其唾液。暴露分三级:
I级:接触动物但无皮肤破损,无需处理。II级:轻度咬伤或抓伤,需接种疫苗。III级:严重咬伤或粘膜暴露,需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疫苗接种采用5针法(0、3、7、14、28天各1针),若暴露严重,需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数据,及时接种疫苗可将感染风险降至近零。
很多人寄希望于“10日观察法”,即观察咬人动物10天内是否死亡,若存活则无需疫苗。但这有严格前提:
仅限家养犬猫,且有两次有效疫苗接种记录。动物可被隔离观察10天。暴露后仍需立即接种疫苗,若10天后动物存活,可停打后续针次。小林提醒:流浪狗咬伤无法观察,千万别等10天,错过疫苗黄金期,后悔莫及!
中国每年消耗约6000万支狂犬病疫苗,全球第一,但防控效果却不理想。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严家新教授指出,疫苗多用于人而非狗,是最大的“滥用”。欧美国家通过给犬只普遍接种疫苗,几乎消灭了狂犬病,而中国重人轻犬,本末倒置。
狂犬病的传染源90%以上是狗。管理流浪狗、强制家养犬接种疫苗是釜底抽薪之策。小林所在社区已开始试点:每只家犬需登记、接种疫苗并佩戴标识,居民互相监督,效果显著。《柳叶刀》2024年建议,中国若2030年要实现“消灭狂犬病”目标,需将90%疫苗用于犬只。
老周的悲剧让人痛心。狂犬病的恐水症不仅是病毒的“杰作”,更是对生命的无情摧残。病毒不入血液,却直击大脑,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令人闻之色变。2017-2020年,中国狂犬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500余例的年发病量仍提醒我们,防控任重道远。
被咬后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是救命的关键,别信“10日观察法”的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管理好犬只,给狗打疫苗,才能从源头斩断病毒。愿我们都能从老周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守护健康,远离狂犬病的阴影!
参考资料:
The Lancet. Rabies: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Strategies, 2024.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of Rabies, 2023.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与防控进展, 202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16.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