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是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不足,或甲状腺激素生理效应下降而致的全身性疾病。甲减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5。甲减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典型症状为畏寒少汗、体温偏低、乏力嗜睡、少言懒语、贫血、浮肿、皮肤干燥、记忆力减退、
受访专家: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 方邦江
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是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不足,或甲状腺激素生理效应下降而致的全身性疾病。甲减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5。甲减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典型症状为畏寒少汗、体温偏低、乏力嗜睡、少言懒语、贫血、浮肿、皮肤干燥、记忆力减退、心动过缓、血压低、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男性伴有性欲减退、阳痿,女性月经减少甚至闭经。传统医学将甲减归属于中医“瘿劳”“虚劳”“水肿”“痰湿”等范畴,认为“虚”是主要病机,治疗上应分清证型,以补气、温阳、养精为原则。
肝郁气滞伤及脾。这类患者的典型表现为情志抑郁、频繁叹气、胸胁或小腹胀满、经常哽噎不适、心烦易怒、失眠多梦,严重者伴有瘿瘤、眼睑浮肿、肢体倦怠、体重增加等。
治疗上宜疏肝解郁,可用逍遥散加减。脾虚明显者,合用参苓白术散;兼胸胁胀痛者,加合欢皮、郁金;有甲状腺炎伴甲状腺肿大、疼痛、发热者,为热积血瘀、毒热积聚证候,需加用金银花、当归、牡丹皮等。兼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韧、有结节者,多为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颈部肌肉筋脉,治疗应侧重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剂可用阳和汤加山慈菇、穿山甲、海浮石。
脾气虚弱血不足。甲减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变化。结合临床来看,甲减患者初病在脾,日久及肾,多为脾肾同病。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伤则不能化生气血,致使气血亏虚、倦怠乏力、少言寡语、面色无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内停,发为浮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大便干结。
治疗应以温阳健脾、补气生血为重,方剂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心血不足者加茯神、远志、熟地黄、龙眼肉,气血亏虚者合用八珍汤。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患者体质,配伍活血(川芎、牡丹皮、王不留行)、祛湿(苍术、泽泻、薏仁)、化痰(川贝母、陈皮、白芥子)、消瘿(三棱、莪术、夏枯草、生牡蛎)的药物,以增强疗效。
肾阳虚衰功能差。中医学认为,阳主动而阴主静,阳主化气阴主成形,故腺体功能减退者多属阳虚阴盛。由于肾阳是人体诸阳之本,五脏之阳皆取助于肾阳,因此肾阳虚衰(通常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白、肢体浮肿、腰膝酸冷、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毛发脱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秘结等)是甲减病机之根本。
治疗方面,应温肾助阳,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脾阳虚且伴有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全身水肿、食少腹胀、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者,治疗宜温肾健脾、通阳利水,可合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湿阻气滞者,可加厚朴、木香;上身肿甚至有喘咳者,合用越婢加术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心阳虚者,治疗应侧重温通心阳、补肾益气,可合用苓桂术甘汤;胸闷憋痛明显者,加瓜蒌、薤白、川芎、延胡索等;形寒肢冷者,加淫羊藿;神倦乏力严重者,加生黄芪;兼有皮肤粗糙、肢体麻木刺痛者,加用桃红四物汤、温胆汤等。明代名医张景岳直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因此在应用补肾药物时,宜选用阴阳两补的肉苁蓉、黄精、枸杞等,并在温补肾阳的组方中配伍滋补肾阴之品,以防温燥伤阴。
甲减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这类人应限制五花肉、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的摄入量。甲减人群因代谢降低,常常出现便秘的情况,容易引起痔疮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建议日常多吃水果、粗粮、根茎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胡萝卜、红薯、土豆等。 此外,甲减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平时可多揉搓手脚,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还要注意坚持适当运动,在阳光充足时外出锻炼、晒晒太阳,这样做有利于气血通畅。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