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美食家蔡澜如此说道:“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是这么简单。”
网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如何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们努力奋斗,希望自己能不负韶华,将这短暂的一生活得更有意义。
著名美食家蔡澜如此说道:“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是这么简单。”
蔡澜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作为与金庸、黄霑、倪匡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有着美食家、作家、金牌电影监制、栏目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但他却自嘲自己只是一个老不正经的小混混而已。
蔡澜活得潇洒,过得通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都有着精彩的经历和处世哲学。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学学问问:蔡澜与好友的神侃》,是蔡澜的人生回顾合集,书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通过蔡澜与家人、老师和好友的故事,为我们全面呈现他人生各个阶段的经历。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蔡澜风趣幽默的文字,一起来探讨,如何在学与问之间活出人间快活的样子。
不被定义的人生,
才能活出别样的精彩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被别人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评价或看法,而动摇自己内心的选择。
但也有另一类人,他们不管世俗的看法如何,坚定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顺着自己的内心,活出精彩的一生。
蔡澜有一位远房亲戚,因为酷爱喝酒,家里兄弟姐妹几个都称他为“酒舅”。酒舅出生于富家,家里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但小时候的酒舅却不喜欢读书,只对学习武艺有兴趣,又因为个性好胜,经常到处打架。不仅如此,他还酷爱喝酒,却逢饮必醉,经常酒后闹得不可收拾。
酒舅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对于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束手无策,差点气出病来,但酒舅依旧我行我素。
虽然如此,酒舅的人生并没有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相反的,他早早出去闯天下,经过自己一番努力,很快由一个月薪两块钱的小子,渐渐成长为一个树胶机构的经理。
因为酒舅谈吐幽默,又烧得一手好菜,父亲晚年更愿意跟他生活在一起。在父亲的熏陶下,酒舅开始每天写字,几年的时间就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他还养成读历史的好习惯,文学修养越来越高。
有一年,酒舅参加一个旅行团去旅游。一开始,团友们觉得酒舅样子老土,都不太愿意搭理他。但酒舅是个社交达人,他能用不同方言跟大家交流,有欧洲人前来搭讪,酒舅也能用流畅的英语与他们沟通。
甚至每到一处古迹,酒舅都能如数家珍,他的介绍比当地的导游更胜一筹,众人惊讶不已。
过后,旅行团里的记者还专门在杂志上,用两三页的图文报道,把酒舅称为罕见的南洋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即使从小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酒舅却用自己的方式持续成长。
其实,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各人花期不同,成长周期也有差异。
只有保持学习的能力,在自己的节奏里持续努力,我们才有可能活出别样的精彩人生。
对藏品最大的珍惜,就是善用它们
对于自己喜欢的藏品,我们总希望能够拥有它,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拥有得更多。但蔡澜并不这么认为。
和很多文人一样,蔡澜也有收藏字画的习惯,但他收藏的不多。尽管以他现在的经济条件,买多一些名人字画完全没有经济压力,但在他看来,名人字画的质量良莠不齐,不精的不值得收藏,而精品留在博物馆观赏就好了,无需浪费金钱去购买。
喜欢但理智拥有,这就是蔡澜对待收藏品的态度。
蔡澜不仅收藏名人字画,也喜欢收藏茶具,但他只限于收藏民国初期的茶盅。在蔡澜看来,民国初期的茶盅虽然都是生活中所用,很平凡,但相比起当今的茶盅,却有很高的品位。而且这些半古董价格不高,就算打破了也不可惜。
对于喜欢藏品的人来说,玩艺术品的境界是摩挲,只用眼睛看会很不过瘾,得拿在手上用才能显示出它们的价值。
蔡澜摩挲茶盅的方法就是用他们沏茶。他会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图案的茶盅。比如,春天用的是“花开鸟鸣”的那款,而“古人树下纳凉”的茶盅是属于夏天的,“一片枫叶”是独属于秋天的,而在冬天,使用“大雪中烹茶”图案的茶盅是最应景的。
在他看来,不同季节使用不同图案的茶盅,一方面可提醒自己季节的变换,另一方面也是让藏品物尽其用。
事实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藏品,都有属于自己的使用价值。它们可以被束之高阁仅供参观,也可以被投用到日常生活中,陪伴我们在一饭一蔬间寻得诗意人生。
藏品的价值都是我们赋予的,能看见藏品的价值,并善用它们,就是对它们最大的珍惜和喜爱了。
放下身份,赢得尊重
做人最忌讳的,是放不下身段。真正有涵养的人,能够将别人放在心上,纵使别人身份地位不如自己,也能给予他人最大程度的尊重。
蔡澜在书中讲述了书法家冯康侯先生的故事。
保良局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负责人邀请冯康侯先生开一个书法展,并把所得捐助给慈善机构。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他看来,保良局在做公益和慈善这块的口碑极好,且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愿意出这份力。
周围的人看冯先生年纪大了,都劝他不要为此事太操劳,但他不听。先生每天勤奋书写,并认真挑选学生的作品,最后一共在书法展上展出一百幅作品。
冯康侯先生不仅出力,还出钱裱画。裱画商因为生意繁忙,一时间赶不出那么多幅作品,先生急得团团转。他亲自给他们打电话,极力向裱画商要求一定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算多收点钱也不要紧。
先生认为,举办书法展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不仅能为慈善机构筹得善款,还可以把学生们的作品介绍给大众,同时出钱的人也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纪念品,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学生的作品,冯康侯老师都不吝称赞并极力推荐,但对于自己的作品,他却特别谦虚。
1980年4月,香港艺术馆替先生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冯康侯先生请饶宗颐帮忙做序。但他的要求是可以批评自己,但绝对不要称赞自己。自己作品的好坏得留给后人来判断。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法家,冯康侯先生没有被自己的身份束缚,反而赞予他人,谦虚待己,这样的精神为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有修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最高赞的答案是:脸上和心里都刻着“尊重”二字。
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是不管自己身份有多高,权势有多大,都能够始终如一地尊重他人。因为他们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真正的友情,是一生的瑰宝
在人的一生中,友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一个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几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中的倪匡和蔡澜,就有着神仙般的友谊。两人经由倪匡的妹妹亦舒介绍认识。
彼时,蔡澜是邵氏电影公司驻日本办公室经理,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得看影片,他发现每部片子的编剧都是倪匡,慢慢地就对这个人充满好奇。
后来,蔡澜被调回香港做制片经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倪匡的妹妹亦舒,当亦舒问蔡澜来香港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蔡澜马上说:“带我去见你哥哥倪匡。”
就这样,在亦舒的引荐下,蔡澜来到了倪匡家里,两人一见如故。因为彼此都是篆刻的爱好者,更增添了聊天话题,过后倪匡还根据蔡澜的年龄和经历为他印了一枚图章,印文写着:“少年子弟江湖老。”
倪匡和蔡澜不仅是生活中的知己,更是工作上的好伙伴。1989年,他俩同黄霑一起主持的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在当年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至今豆瓣上还保持着9.5分的高评价。
2016年7月2日,蔡澜和倪匡开设了直播节目“倪匡蔡澜155会客室”,与网友聊天。两位年龄加起来155岁的老人,用他们风趣幽默的谈吐吸引了众多粉丝,直播观看数量突破百万。
《简爱》中有一句话:“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
的确,能滋养人的友情,不仅是细水长流般的彼此关照,更是心与心的真诚交集。因此,如果你有幸拥有,请一定要用心呵护。
正如蔡澜所说:“所谓学问,学学问问就学会了嘛,最怕你不愿去学,不肯去问。”
我们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经历,都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无数的学问和哲学。
在经历中体验世事的繁杂,在学和问之间萃取为人处世的智慧。然后以一颗豁达的心,接纳生活的苦和乐。
愿你我都能拥有蔡澜的智慧,看得通透,活得洒脱。
来源: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