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耳朵,能养生!研究发现:搓耳让气血更顺畅,怎么搓才有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1:5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不信这种方法,觉得太简单,哪有随便搓搓耳朵就养生的道理。

问题是,太多人把“简单”理解成“没用”,把“容易做到”看成“不值得信”。

但正是这种被忽视的小动作,反而对身体的刺激更直接、更频繁,长期下来的效果可能比一次性的治疗干预还强。

耳朵这块地方,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密布着神经末梢、毛细血管、穴位、软骨结构,是一个小型的感应终端。

很多人听说过“耳穴疗法”,但没往心里去。

其实,耳部是少数可以直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区域。

尤其是迷走神经的一小支——耳支神经,就分布在耳甲腔和外耳道附近。

这个神经连着中枢的副交感系统,是调节心率、胃肠、免疫和血管扩张的关键通路。

研究证实,温和的机械刺激,比如揉搓耳廓、按摩耳背、按压耳垂,可以激活这个耳支神经,进而增强副交感活动。

副交感神经一旦启动,血压下降、心率变缓、血流改善、肠胃活动增强、焦虑水平也会下降。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实验中,通过电刺激耳部迷走神经通路,能有效改善焦虑症状,甚至用于抗抑郁治疗。

问题来了,搓耳朵不等于电刺激,那效果能不能比?

答案是,虽然强度不一样,但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掌握得当,身体依然会做出积极反应。

反复轻度刺激比一次性重刺激更安全,也更适合普通人日常养护。

特别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神经反应慢,轻柔而持续的刺激反而更合适。

关键看怎么搓。

大部分人是随手搓两下耳垂,觉得热了就是有效果。

其实不对。

要把整个耳廓当成刺激区,从耳根、耳尖到耳甲腔都得覆盖。

方向建议由上向下、由外向内。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耳轮,缓慢用力搓揉,带动局部充血。

再用掌根轻压耳后,再放开,形成短暂缺血—复血刺激。

这种方法对局部血流影响最大,对神经末梢的牵拉也最直接。

每次搓耳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用太久,每天可以早晚各一次。

如果能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配合缓慢呼吸,副交感系统激活效果更明显。

有研究对比晨起前搓耳和晚饭后搓耳,发现后者对血压和睡眠更有利。因为晚间副交感本就占优势,这时候刺激能加强放松反应。

有不少人说自己搓了没感觉,那大概率是手法不对、时间太短,或者本身神经反应比较钝。

特别是常年处在交感神经高张状态的人,比如工作压力大、睡眠浅、肠胃紧张的人,刚开始刺激耳部没什么反应,属于正常。

坚持一段时间,身体适应后反而更容易放松。

这点在慢性疲劳人群中很典型。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耳部皮肤薄,有人搓完红肿甚至脱皮,这种情况不能再搓,需要修复后再进行。

皮肤屏障一旦受损,再次刺激反而可能加重局部炎症。

这也提醒一点,搓耳不是用力大就有效,关键是频率和方式。

力度保持在皮肤温热但不刺痛为宜,避免用指甲刮、搓成刺痒的感觉。

不少中医讲气血运行与耳有关系,是有一定依据的。

从解剖看,耳廓有三条主要供血动脉:枕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这些都和头面部的血液循环有交集。

通过按摩耳部,可以间接带动面部和颈部血流,对偏头痛、耳鸣、眩晕等问题有辅助作用。

这类症状很多是血流问题,改善局部循环会有帮助。

但还有一个角度被忽略,就是搓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迷走神经不仅调节血管和内脏,它还能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

国外几项实验发现,通过耳部刺激迷走神经,可抑制某些促炎因子的释放,减轻慢性炎症反应。

像TNF-α、IL-6这些炎症因子,在老年人中普遍偏高,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基础。

如果能通过简单方式降低炎症水平,对防病意义不小。

这里就得说一个大家几乎不会联想到的点:搓耳可能对胰岛素敏感性有间接好处。

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实验团队发现,长期激活副交感神经的人群,胰岛素敏感性较高,空腹血糖更平稳。

因为副交感系统参与胰腺功能调节,能影响胰岛素分泌节律。

而搓耳激活迷走神经,可能就是最轻便的路径之一。

这个角度,目前还没在主流健康科普里广泛传播,但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有一点也得说明,搓耳虽好,但不是万能。

它是调节,不是治疗。如果已经有严重的心血管问题、神经病变、重度耳疾,就不适合再搓。

尤其是外耳道发炎、中耳炎、出血性疾病患者,搓耳反而可能引起感染或加重症状。

任何刺激都有边界,过度使用反而损伤。

还有种情况也不能忽视,就是精神焦虑导致的“强迫性搓耳”。

这类人并不是为了保健,而是因为焦虑不安、烦躁失眠,下意识搓耳来寻求安慰感。

这时候不是刺激副交感神经,而是陷入神经性行为循环,可能反而干扰正常神经节律。

辨别关键在于是否有“停不下来”的冲动,如果有,应该从焦虑本身去处理。

[1]防治疾病搓耳朵[N].中国妇女报,2002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