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至少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直到1983年,才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其最佳生长环境的酸碱度pH值是在5.5-8.0之间,但它可以短时间存活在胃酸的强酸环境下,得益于其独有的“防御系统”来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5490 篇文章
一、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它有何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至少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直到1983年,才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其最佳生长环境的酸碱度pH值是在5.5-8.0之间,但它可以短时间存活在胃酸的强酸环境下,得益于其独有的“防御系统”来应对胃酸环境。首先,它会利用胃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作为自己的“掩护”,来抵御胃酸的攻击;其次,它有多根具备运动能力的鞭毛,帮助它在胃内四处“流窜”,不会被胃的运动和食物所带走,还可以移动到更为安全位置——胃上皮细胞表面;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自身分泌尿素酶,将胃粘膜上皮表面本身就存在的尿素和碳酸氢盐通过化学反应水解为碳酸和氨分子,这样就可以升高所处环境的pH值,最终达到保护自己免受胃酸溶解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具有明确传染性的细菌,全球范围内,约有一半人都感染过,主要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我们团队于2023年发表在顶级消化病学期刊GUT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人群的感染率约为40%,而家庭感染率更是高达71%。它可以在强酸环境下中长期存活,导致胃部炎症的发生,大约90%的人会表现为慢性胃炎,15-20%会发生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约1%的人甚至可能发生胃癌,多项研究已明确约60%的胃癌发生都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关。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幽门螺旋杆菌收录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图1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内的形态示意图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何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其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然而,尿素呼气试验只能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法指导感染后的抗生素使用。目前,选择有针对性的杀菌抗生素一般通过药敏试验,其过程需要侵入性的胃镜检查下取胃粘膜组织,存在一定的临床侵入性操作风险,且患者接受胃镜检查的依从性差,医疗支出成本也较高,在临床上尚无法大规模推广。
三、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所面临的挑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90%以上十二指肠溃疡和70%-80%胃溃疡的病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到永久治愈,并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及胃癌的发生率。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经典疗法是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包括一种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或钾竞争性酸阻滞剂)、铋剂和两种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疗程为10-14天。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持续升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有所下降,也是造成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真实疗效环境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在70-83%,有些抗生素耐药严重的地区甚至低于50%。因此,采用基于抗生素敏感性的治疗策略以避免使用耐药抗生素,从而提高根除率是至关重要的。
图2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的危害
四、胶囊取样线如何“草船借箭”?
技术团队采用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院士所研发的胶囊取样线装置——一次性使用胃部细胞无创采样器结合实验室检测技术,实现了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无创检测。其操作过程是通过一个新型采样器——一头长约90厘米特制白线连接着胶囊,被检测者饮用适量水将胶囊吞服,其过程就像平时口服胶囊药物一样,胶囊在水的润滑和重力作用下便会顺着食管滑入胃里,然后用胶布将白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面颊部。经过1小时的等待,胶囊已在胃中完全溶解,而特制白线上已“沾满”数以百万计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像草船借箭故事中船上的草人被扎满了箭一样,此时便可以轻松地将白线从胃中拽出,再将这根白线放进装有分解细菌和保存DNA溶液的试管中,盖好盖子,常温放置,一周内送往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图 3 胶囊取样线取样原理示意图
五、如何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耐药检测?
当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样本送到实验室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会对这些样本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检测,检测过程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个体胃液样本中幽门螺旋杆菌对5种常用抗生素是否存在耐药,并出具报告。
图4 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检测报告单
六、如何助力大破幽门螺旋杆菌?系列临床研究来推动
当消化科医生收到实验室的报告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对幽门螺旋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来杀菌,从而避免了因抗生素耐药导致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不高的棘手问题。
整个“草船借箭”操作过程简便,无创采样,配合了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帮助临床医生高效快捷地精准用药,从而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治疗效果。该项技术已在我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数万人的临床诊疗及临床研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高,可将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提升至90%以上,相关多篇高水平临床研究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Helicobacter、Lancet Microbe、BMJ Open等上。
作者:杨葛亮,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临床研究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来源:胖子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