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再现活跃迹象,阳性率快速上升,高风险人群需警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8:12 2

摘要: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第14 周—18 周,3月31 日—5月4日)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第14 周—18 周,3月31 日—5月4日)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在南北方多个省份的门急诊患者中,新冠病毒已重新成为流感样病例的首要致病原因港澳地区的新冠病毒也呈现出了同样上升趋势,根据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发布的《2019冠状病毒病及流感速递》2,截至2025年4月19 日,香港地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从4周前的1.71%上升至8.21%;5月13 日,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发布的消息3称,流感样病人检出新冠病毒的阳性率自2月下旬开始上升,3月中旬达到了高峰(第12 周阳性率为44.3%)。

面对持续进化的病毒与不断增长的感染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建议,公众尤其是重症高风险人群需高度重视,做好科学防护、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以降低疾病带来的健康威胁。

全国多地疾控发布提醒

重点人群需加强防护

随着病毒传播活动增强,全国多地疾控机构陆续发出防范提醒。5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疾控提醒,目前朝阳区新冠病毒活动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和免疫低下者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郑州市疾控中心亦提醒市民,随着5月气温持续攀升和降水增加,各类病原体进入活跃期,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高,要重点防范新冠病毒感染在内的传染病。

5 月 14 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目前,上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将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仍需关注新冠、水痘、麻疹、百日咳等潜在威胁。重点人群、老年人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防护中心也在近日通告中指出:新冠病毒在本港社区的活跃程度近来上升。高风险市民,特别是长者和长期病患者,应尽快接种新冠疫苗额外加强剂。未曾接种新冠疫苗初始剂次的人士(包括幼儿及儿童)亦应尽快接种41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具有以下特征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新冠感染时住院和死亡风险更高,是新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包括: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 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肥胖(体质指数≥30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而言,一旦感染新冠,发展为重症或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一旦出现咳嗽、咽痛、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筛查新冠,并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就医5。研究发现,在感染初期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不仅可以加快病毒清除,降低病毒载量和重症风险6,同时还能降低长新冠发生风险7。

目前常用的3CL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能精准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接受奈玛特韦/利托那韦(3CL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的中位“转阴时间”仅为3天8;针对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的EPIC-HR研究9证实,与安慰剂相比,在首次出现新冠症状后5天内接受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的成年人中,住院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7.8%;在出现症状3天内接受治疗的成年人中,住院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8.9%。真实世界研究10-14表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可以缩短老年患者以及免疫受损患者的病毒清除时间,能够显著降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

继发感染风险高

重症患者需高度警惕

除了新冠本身带来的影响外,重症患者还常常面临继发感染的多重风险。数据15显示,重症新冠患者中有34.3%会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如肺曲霉菌),在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这一比例甚至上升至37.2%,而一旦发生此类感染,病死率超过70%。此外,新冠患者还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整体发生率为18.4%16,其中超过六成由耐药菌16引起。肺炎克雷伯菌17 和鲍曼不动杆菌17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而且研究发现,在新冠流行期间,具有强耐药性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是疫情前的3倍18 ,增加了治疗的复杂度和难度。

张福杰教授提醒,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属于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发热等症状,务必尽早进行新冠病毒筛查,并在确诊后第一时间就医干预,以降低重症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果再次感染,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尽可能在48小时内服用抗新冠病毒药物,以缓解症状,并降低发展为肺炎或“长新冠”的风险。

张福杰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艾滋病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卫生组织(WHO)耐药委员会委员

卫生健康委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组长

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7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医生

主持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艾滋病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多项研究,在柳叶刀等杂志发表了超过200篇有指导作用的科学论文,它引超过5000,h-index34。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等6项

本文审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张福杰教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s:// www.chinacdc.cn/ jksj/ jksj04_14275/ 202505/ t20250508_ 306641.html.

3.https://www.ssm.gov.mo/portal/.

4.https://www. info.gov.hk/gia/ general/202505/ 15/P2025051500679. htm?fontSize=1.

5.协和医学杂志, 2023, 14(1): 60-74.

6.JAMA Netw Open. 2023 May; 6(5): e2314393.

7.Clin Infect Dis. 2023 Mar 21;76(6):1158-1159.

8.Clin Infect Dis. 2023 Feb 8;76(3):e148-e154.

9. N Engl Med.2022 Apr 14;386(15):1397-1408.

10. Weng C, Xie R, Han G, et al. Infect Dis Ther. 2023 Feb;12(2):649-662.

11. Sun F, Lin Y, Wang X,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22 Sep;22(9):1279.

12. Wan EYF, Wong ZCT, Yan VKC, et al. 2024 Oct;26(10):4653-4664.

13. Liu TH, Wu JY, Huang PY, et al.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24 Jan-Jun; 22(1-3):121-128.

14. Hsu WH, Shiau BW, Tsai YW, et al. J Infect Public Health. 2024 Aug;17(8):102465.

15.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 47(1): 1-23.

16.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7.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 COVID-19 patients. Medicine (Baltimore). 2024;103(10):e37389.

18.Antibiotics (Basel). 2022;11(5):695.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