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米粒还小的新型可降解起搏器:开启心脏治疗新时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0:10 2

摘要:心脏起搏的未来,或许就凝聚在一个米粒大小的装置中。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工程师们成功研发了一款可生物降解的起搏装置,其体积之小,甚至能够通过针头注射到新生儿的心脏中。当使命完成后,它还会自行溶解,无需手术取出。科学家们已经在动物和心脏模型中测试并验证了这种微型起

心脏起搏的未来,或许就凝聚在一个米粒大小的装置中。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工程师们成功研发了一款可生物降解的起搏装置,其体积之小,甚至能够通过针头注射到新生儿的心脏中。当使命完成后,它还会自行溶解,无需手术取出。科学家们已经在动物和心脏模型中测试并验证了这种微型起搏器的功效,相关研究已发表于《自然》杂志。

无导线+可降解!开启临时心脏起搏新纪元

这款新型起搏器通过无线方式与佩戴在胸部的小型贴片相连。当贴片检测到心律不齐时,可通过能穿透皮肤的红外光脉冲传输信号,调控心脏节律。西北大学John Rogers医学博士表示:“该起搏器的电极不仅承担着心脏电信号传导功能,还能通过自然存在的生物流体形成原电池,为起搏器供电。”

除了极小的体积,这款起搏器还采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成。John Rogers医学博士介绍道:“用于可吸收缝合线的聚合物和生物材料都可应用于此。金属材料镁和钼实际上是健康饮食中的必需元素,具有生物可吸收性。而光电晶体管使用的超薄硅材料,也是人体自然生理过程所需的物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Nazem Akoum医学博士指出:“生物可吸收特性是一大亮点,它允许在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多次植入起搏器,且残留极少,从而降低了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西北大学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研发如此小巧、临时性且能挽救生命的装置,主要初衷源于儿科心脏手术的迫切需求。在美国,每年约有4万名婴儿出生时患有心脏缺陷,其中许多接受手术治疗的婴儿需要维持约一周的临时起搏。此外,临时起搏器也适用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成年人,或用于康复期间心律维持,或作为永久起搏器植入前的过渡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起搏器没有物理导线,这避免了传统临时起搏器的缺陷——导线穿透皮肤导致的感染、组织撕裂或损伤以及出血等风险。John Rogers医学博士透露,在目前对新型起搏器的测试中,暂未观察到相关不良反应。

新型起搏器有望改写传统临时心脏起搏模式

Nazem Akoum医学博士评价道:“西北大学的这项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有望取代外科医生将有线电极缝合至心肌并连接到外部电源的传统方式。”尽管在动物模型和离体心脏测试中取得成功,John Rogers医学博士预计该起搏器仍需5年才能完成人体应用审批。不过他强调,培训外科医生掌握该装置的植入技术将相对容易。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John Rogers医学博士表示:"虽然会牺牲部分使用寿命,但该起搏器仍有进一步缩小的空间。”

这款米粒大小的新型起搏器,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希望,有望在未来彻底改变心脏起搏治疗的模式,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