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权力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那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饭桌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他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反映了个人性格,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如果说权力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那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饭桌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他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反映了个人性格,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有人不挑剔,随便吃吃;有人讲究得像宴会大师;还有人因为健康不得不克制。这些领导人的饭桌故事,比他们的政治生涯还要有趣。
毕竟,吃饭这件小事,可是最接地气的“大事”。
列宁,苏联第一任领导人,给人的印象总是精干、果断,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但说到吃饭,他的随意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曾在回忆录中提到,他们家的餐桌根本不能叫“午餐”或“晚餐”,而是类似于医院里的营养餐,甚至有时用词直接和牲畜的食物联系在一起。
列宁对食物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两个字:不在乎。不管你问他喜欢吃什么,他都答不上来。
唯一能让他稍微认真点的,是啤酒。列宁在伏尔加河畔长大,那里的日古廖夫啤酒非常有名。
后来他在德国、英国、瑞士流亡,对啤酒的品质更是品评有加。除了啤酒,他的饮食简直可以用“敷衍”来形容。
列宁之后的斯大林就完全不一样了。作为格鲁吉亚人,斯大林从小吃惯了格鲁吉亚的烹饪传统:葡萄酒、腌制奶酪、果干糖果、各种肉类和咸辣的汤。
他的胃口可谓是“国际化”,流亡到西伯利亚时,他还爱上了当地的鱼类菜肴——尤其是大北鲑制成的汤。
斯大林的饭桌怪癖也很有趣。首先,服务员上菜后必须离开,因为餐桌上会讨论国家大事,不能有窃听风险。
其次,他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几种伏特加和白兰地,虽然他喝得不多,但对酒的品质要求极高。斯大林最喜欢的酒是格鲁吉亚的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还有一种白俄罗斯的伏特加——祖布罗夫卡。
除了酒,他对香蕉也情有独钟。在那个年代,香蕉可是苏联最稀有的水果。
可以说,斯大林的饭桌上不仅有味道,还有权力。
“玉米大帝”赫鲁晓夫:吃玉米?其实没那么爱
赫鲁晓夫,那个因为“玉米运动”被戏称为“玉米大帝”的人,其实对玉米并没有特别的喜好。他发动玉米运动主要是为了缓解苏联肉类短缺问题,想用玉米喂牲畜。
但因为种种问题,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的饮食偏好比前任们更接地气。他喜欢吃里脊肉、用小米和猪油做的哥萨克炖菜,还爱吃馅料丰富的小点心,比如酸菜、土豆、樱桃等馅的“pirogues”。
他的厨师还会专门为他做蛋糕,克里姆林宫甚至有专门的面包房。
赫鲁晓夫的饮食很家常,但这位“玉米大帝”无论如何都没能让玉米成为苏联人的主食。
勃列日涅夫的饭桌则显得更奢华一些。最有名的,是克里姆林宫的龙虾汤。
这种汤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但需要20只活龙虾。龙虾肉和炸壳的酱料一起煮,加入黑胡椒、月桂叶等调味,最后成为一道精致的美食。
勃列日涅夫还喜欢打猎,每次狩猎结束后,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野猪是餐桌上的主角。他的酒也颇有特色,最喜欢的是白俄罗斯的祖布罗夫卡伏特加。
有意思的是,苏联解体的协议最终是在勃列日涅夫喜欢的打猎地——别洛韦日森林签署的。这片森林不仅见证了勃列日涅夫的野味盛宴,也见证了苏联的最后一幕。
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饮食和前任们相比显得平淡得多。他有发胖的倾向,所以饮食一直很节制。
他喜欢吃沙拉、白色无籽葡萄、坚果、蜜饯,偶尔喝粥,比如需要煮8小时的荞麦皇家粥。
戈尔巴乔夫的饭桌也反映了他政治风格的转变——更务实、更现代化。苏联解体后,他的饮食更加简单,以健康为主。
他的食物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政治意味,而是回归了生活本身。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这些最高领导人的饮食习惯不是简单的饮食偏好,而是权力、性格和时代的缩影。有人随意,有人讲究,有人节制,而这些饭桌故事也反映了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变迁。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民族舞台上,饭桌上的饮食真的只是饮食吗?或许,每一顿饭都暗含着领导人的性格、权力的味道,以及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些饭桌上的故事,远比表面上的饮食更耐人寻味。你觉得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