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果(Amomum tsao-ko Crev ost et Lemaire)为姜科豆蔻属茎丛生型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性温,全株有辛香气,具有健胃消食顺气祛寒湿等功效,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的花期通常在 4—6 月,花色为黄色或红色,而果期则在 9
怒江草果健康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技术
杨晓宇等
基金项目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No.202202AE090035)。
草果(Amomum tsao-ko Crev ost et Lemaire)为姜科豆蔻属茎丛生型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性温,全株有辛香气,具有健胃消食顺气祛寒湿等功效,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的花期通常在 4—6 月,花色为黄色或红色,而果期则在 9—12 月。其蒴果为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种子多角形,具有浓郁的香味。草果为喜欢阴凉、湿润气候的植物,适宜生长在海拔 1 200~1 800 m的地方,因此其种植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草果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其提质增效,致力于完善其种植的基础措施。云南省怒江州通种植草果,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草果种植面积超过 110 万亩(1 亩≈667 m 2 ) 。草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怒江州的经济增长。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百姓盲目扩大栽培面积,包括在不适宜栽培区种植草果,导致产量低和病虫害频发。怒江草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沿线,高黎贡山是我国乃至世界极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无可替代的生物生态安全屏障,因此制定适宜怒江的科学的草果栽培管理规范,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打造怒江生态草果产业和守护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 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含水量 20%~30%、有荫蔽树的山区凹地、山林、山坡平缓地,并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pH 5.5~7.0 的微酸和中性砂壤土或壤土作为苗圃。
荫蔽树应选择高度和树冠形状能提供适当遮荫、生长速度与草果相适应、根系发达能固土保水、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树种。较为推荐的树种为水冬瓜树,每亩适宜种植 50~60 株荫蔽树。
在选好的林地,清理石块、杂草和灌木,将密度过大的乔木进行疏伐,光照强的位置可以搭建遮阴棚,使荫蔽度在 50%~60%,幼苗期荫蔽度60%~70%为宜。草果适宜种植在海拔1 200~1 800 m的地方。垄株行距为 1.5 m×2.0 m,穴长和宽均为50 cm、深 30 cm,穴内施腐殖质土和草木灰共10 kg 作基肥,待植 。
2 草果种苗的繁育
繁殖方式有 3 种: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培苗繁殖。
2.1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为主要的繁殖方式。当果皮呈紫红色,即果实充分成熟时进行采收 。应采集生长健壮、高产、果粒大的母株上的果实。将采回的果实去除果皮,浸种 10~12 h,用粗砂搓擦后用清水冲洗籽粒表面的胶质层,随采随播 。播种的最佳季节通常是 9—10 月或第二年 2—3 月。若不能马上播种,则需把处理好、晾干的种子每份加3 倍的草木灰混合,然后储存于瓦罐中 。
在播种前 15 d 左右,人工细碎土块,清除杂草和灌木、树根,深耕细耙后,每亩施草木灰200 kg作基肥。起畦,畦宽80~100 cm、畦高20 cm,在畦上开行距为 20 cm、深为 2 cm 的沟。根据种子生长特性,随采随播,利用夏季余温,能为种子发芽提供适宜的温度,保证发芽率,即在 9—10月中旬开展播种工作,进行撒播或条播,大约间隔 1.5 cm 有一粒种子;播种后盖土半寸并覆盖稻草,淋水,育苗过程控制苗圃湿度保持在 80%~90%。30 d 左右开始出苗,此时需把盖草揭开。此外,为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苗床可喷施浓度 20%的生石灰进行消毒。
出苗后需定期清理苗床上的厚重树叶,避免对幼苗生长造成压迫。苗高 5 cm 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可施腐熟农家肥 700 kg 左右,在苗高25 cm 左右时第二次追肥,用量同第一次。第三次追肥在入冬后,草木灰与腐熟农家肥混合施用,每亩 2 000 kg,施肥后进行培土,苗长 50 cm 左右时进行移栽 。追肥时应该先除杂草,防止浪费肥料。在成苗期间,若有生长状态不良的草果苗应将其拔出,为其他幼苗提供充足营养。
2.2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属于无性繁殖,以根茎分割繁殖的方法最为常用。一般在春季 4 月,选采摘完熟果后的健康且无病害草果植株作为母株,通常选择挂果 2~3 年以上母株进行分株繁殖。将根茎分割成至少带一个芽的若干小块,分割时避免损伤芽和根,分株苗地上枝条长 1.0~1.2 m,并剪除宽大叶片。分割好的根茎种植时深度以芽眼露出土面为宜,浇透定根水。
2.3 组培苗繁殖
组培苗繁殖是一种快速、高效、优质的繁殖方式。草果外植体最理想部位为茎尖,但取材常常会受到来源限制,所以草果外植体广泛应用部位为茎段。取材适宜季节在春夏季,这时的材料幼嫩,生理机能旺盛,错开雨季取材灭菌较容易,且易培养。外植体应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的植株。胡彦等 以草果种子的胚为外植体,分别对其进行胚培养、不定芽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得到草果组培快繁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胚培养的培养基为 MS+1.0 mg/L 2,4-D;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 MS+2.0 mg/L 6-BA+1.5 mg/L NAA+1.0 mg/L2,4-D;生根培养基为 MS+0.1 mg/L IAA+0.1 mg/LNAA+1.0 mg/L IBA。张金渝等 [9] 采用茎基部幼茎为外植体,诱导率高达 80%。组培苗繁殖包括以下步骤:选取幼嫩茎段进行消毒处理,依次为 75%酒精 20 s,8%过氧化氢 12 min,无菌水冲洗干净;将外植体接种到初代诱导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为 WPM+NAA 0.01~0.05 mg/L+6-BA 8.0~10.0 mg/L+活性炭 0.5 g/L,初代培养基上的外植体在 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 25℃培养60 d后长出丛生芽。继代培养 40 d 的增殖系数达到6.2,继代培养基条件为MS+6-BA 2.0 mg/L+KT 5.0 mg/L+椰子水 100 mL/L。待组培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将其移植到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培养基为1/2 WPM+NAA 0.5 mg/L+IBA 0.2 mg/L+ 多 效 唑0.2 mg/L,40 d 生根率达 99%。
3 定植
移栽的幼苗苗高为 35~40 cm,茎粗超 1 cm,根系为 8~12 条 。于早春或秋季定植,阴天定植为宜,每穴定植 1~2 株苗,定植后浇透定根水,将土压实。起苗时尽量避免损伤幼苗和注意保持土壤湿度,以提高草果成活率 。若天气较为干燥,可在畦面铺一层草,淋充足的水帮助草果幼苗成活。一般一亩用苗 150~200 株。定植后一旦发现死苗或者长势过弱的苗,要及时拔除并补苗。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草果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每年4—6 月适时除草,结果后枯死的老株、病株也应割除,目的是为了保持田间清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要注意避免损伤植株。同时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草果的生长 。除草应结合追肥进行,每年进行 2~3次,特别是在雨后或灌溉后要及时除草。
4.2 水肥管理
草果定植后,一般每年进行 2~3 次中耕除草结合施肥,可采用开环状沟施肥,施后培土垄蔸。第一次施肥在夏季,每亩施堆肥、绿肥和磷肥1 000~1 500 kg,可在堆沤肥中加入适量尿素,促进草果生长。第二次在初冬,施厩肥、草木灰混合肥 2 000 kg,增加其抗寒能力。怒江气候有双雨季的特点 ,即 3—5 月和 7—9 月 2 个雨季,非常适合草果的开花授粉。每年 4—6 月为草果大量集中开花期,需要空气湿度大,若遇上干旱年份,应在花期人工喷灌,以保证坐果率。
若草果进入了开花结果时期,每年应施肥 4次。采果后的 11—12 月,第一次追肥每亩施加300~375 kg 的过磷酸钙;若割取了枯老病苗,每亩还应施加 18~37 kg 的有机肥。第二次追施壮花肥,在春分前,每亩施加 1 500 kg 人粪和 45 kg左右的尿素。第三次施肥在谷雨前,促进花粉发育,采用叶面喷施浓度为 0.3%的磷酸二氢钾和0.01%的硼酸混合液 。花期保持草果地田间湿度在 80%以上,有利于提高花粉活力、增加坐果率。第四次在坐果期,向果实喷洒浓度为 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 d 左右一次,促进幼果长大和有效减少落果 。
4.3 灌溉和排水
草果喜欢阴湿的环境,在干旱季节或地块,需要定期灌溉以保持土壤湿度。采用滴灌或渗灌,可以更好地控制水分供应,节约水资源。灌溉频率根据实际天气、草果生长状态、土壤湿度来确定,水分过多会导致根系腐烂,土壤湿度维持在20%~30%为宜;为提高草果产量,在草果花期到来时,土壤湿度可达 40% 。
在整地时应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并定期检查排水系统,及时清理堵塞处,确保雨季雨水过多时能及时排除积水,避免根腐。
4.4 调节荫蔽度
草果喜阴,每年要对种植园内的荫蔽树进行适当的疏枝和间伐,使荫蔽度保持在 50%~60%。同时注意草果地的通风和透光,每年 12 月草果采收时,应砍掉当年的挂果枝,以减少养分消耗。将砍下的枝条覆盖于草果根部,可有效防止鼠害对草果芽的破坏;同时,对裸露出来的草果根,要及时培土,保证其存活率。
4.5 病虫害防治
应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4.5.1 病害 草果主要病害为萎蔫病(根据部位不同,分花腐、果腐、根腐)、疫病、褐斑病、叶瘟病、叶枯病、褐色轮纹病等 ,大多数草果病害由镰刀属病原真菌引发。病害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草果的生长环境常存在枯枝残叶,怒江双雨季的气候特点导致空气湿度大,这使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为病害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怒江州常见的草果病害主要为萎蔫病,表现为草果受害部位呈现水渍状腐烂,该病可从成株影响到结果全过程。对于病害危害严重的草果园,应立即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并施石灰粉在周围进行消毒。由于病害大多通过土壤和地表水快速传播,一旦发生,防控难度大,因此应坚持“治未病”的预防措施,做好外来种苗的检验检疫,从源头控制病害的传入,加强草果园的日常管理,及时清除老枝病枝,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控制林间郁闭度 0.5 左右 ;增施有机肥,雨水过多时做好排水等措施均可有效降低草果病害发生 。另外,研究显示,利用生防菌株如哈茨木霉、芽孢杆菌类等对草果病原真菌也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可成为草果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
4.5.2 虫害 虫害主要包括木毒蛾、舞毒蛾、斑蛾、玉米螟虫等危害 。木毒蛾和舞毒蛾为典型林业害虫,危害遮荫树的同时,已逐步适应了草果的辛香气味,其高龄幼虫逐步从树上转移至树下开始大量啃食危害草果叶片,已成为危害怒江草果的主要虫害 。毒蛾类害虫的主要防控措施为每年 8 月到次年 3 月间,及时清理低矮篱笆、枝条上的卵块,4—5 月中旬幼虫低龄期,采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印楝素等非化学农药集中喷洒遮荫树,压低虫口密度。羽化期利用其趋光性,通过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捕 。
斑蛾危害,在其幼虫约 5 龄时将叶片缀合成饺子状,致使受害叶片成焦枯状,食叶量大;成虫黄昏后活动并进行交尾、产卵、孵化幼虫,从而进行二次危害。草果植株被危害后,会出现营养不良,影响结实率。防治方法为清除叶片苞,并烧死幼虫或捕捉成虫,及时清除老弱病残株。玉米螟虫主要在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上危害,草果作为玉米采收后螟虫的过渡期宿主,近年来发生危害较为普遍,螟虫幼虫会钻入草果植株茎内为害,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防控措施为及时清除被危害的植株地上部分,集中销毁。草果地周围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高空昆虫控诱设备等,可有效控制各类害虫数量 。
5 草果的采收
果实成熟时间通常在每年的 11—12 月。采收方法有 2 种,果穗采收和单果采摘。果穗采收是用镰刀把果穗从基部割断,取下整个果穗,注意避免伤害根状茎和营养芽、花芽。单果采摘则是用修枝剪或剪刀从果柄距果实 0.3~0.5 cm 处剪断,避免撕裂果实。采摘好的鲜草果应堆放在通风条件好、不积水的地方,并在 48 h 内入炉烘烤;或用沸水烫 2~3 min 后捞起摊在太阳下晒干,再在通风、干燥的室内堆放 5~7 d 即可。搬运时应防止草果与锋利物接触,以免伤草果表皮,影响质量。
6 展望
怒江州沿边三县市地势陡峭,受长期生产习惯影响,普遍存在草果产量年高年低的大小年现象及落花落果严重、花而不实、结实率不高、广种薄收、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处于“自生自养”的半野生状态;草果地单位产量差异很大,产量低的亩产鲜果在 100 kg 以下,产量高的亩产鲜果达到 1 500 kg。据统计,采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草果产量可提升 20%以上 。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在稳定并提高草果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大规模发生。建议草果种植区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规范化的草果种植培训,提升草果种植户对草果地的栽培管理技能。
草果的花具有二型性,典型的异花授粉,虫媒花,根据花药和柱头的行为,草果花分为 OND型和 OOU 型 ,技术人员应关注草果种植区中两型植株的比例和分布情况、群体中合理的两型植株比例,有效提高草果挂果率和产量 。
为提升经济效益,建议草果的荫蔽树选用水冬瓜树,同时可在林下进行养蜂,可养殖小酸蜂、中蜂、排蜂、蜜蜂等。水冬瓜树适合在草果种植的特定环境中生长,且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有益于草果生长和发育。同时草果和水冬瓜树都是蜜源植物,能够提供丰富的花蜜和花粉,为蜜蜂等昆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蜂群在采集花粉的活动中,也帮助草果和水冬瓜树进行传粉,促进了其繁殖和生长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使得草果、水冬瓜树和蜜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现有草果栽培技术针对病原菌侵染草果植株问题,多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化学药剂防治 ,方便有效,但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大。为实现怒江草果绿色可持续发展,守护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生物防治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可以研究开发专门针对草果的微生物专用肥料,如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等生防细菌,复配具有解磷解钾和固氮功能的微生物,使其在土壤中定殖,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组成,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该方法既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又可解决土壤、水源和食品污染问题,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有效的提高草果品质和产量的方法。
来源:青钱柳